漫山遍野的漫山遍野的瓷器碎片 龙涛涛拿起一些残品,讲述羊舞岭窑的特点 精美的青瓷、如玉的白瓷、印着莲花的黑釉瓷,堆积如山,俯首可拾。这是记者走进羊舞岭古窑群遗址看到的场面。现今可考的羊舞岭窑古窑址,东至沧水铺镇蜈蚣塘村,西至谢林港镇石湾村,北抵工业园帅家村,南至龙光桥镇早禾高岭村,共有26处窑址,分布于10个行政村,面积约13平方公里。古窑群始于宋代,盛于南宋、元、明,衰于清期,是湖南历史上规模宏大、质地较好、品种齐全的古窑群。前不久,羊舞岭窑入选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走在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是瓷碎片,不过都镶嵌在泥土里,不细看分辨不出来。”市文物处专家文逸指着脚下踩着的碎片告诉记者,“这里是一处文化堆土层,有12米高,生产南宋至元中期的青花瓷。采取复烧法来生产器具,这是一种把碗盘一类坯件反扣在窑具的技烧方法。你们看,碗的边缘没有上釉,扣在窑具上就不会粘连,称之为盲口。” 据了解,该古瓷窑址是在1979年4月原益阳县文化馆组织文物调查时发现的。当年7月,县文物专干盛定国对窑址进行了两次复查,发现文化堆积集中点有高岭、牌楼、早禾、杨泗等九处,并实地采集了大量标本。从此,羊舞岭古窑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羊舞岭古窑最早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宋代仿龙泉窑,明代仿景德镇窑的地方窑系。烧制的瓷器主要以青瓷和青白瓷为主,在装烧方法和器物装饰风格上都表现出自身的显着特点。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仿定窑、仿景德镇窑、仿龙泉窑的一些烧制方法和模仿釉色。对我国南方宋元民窑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这个遗址的挖掘价值很大,我们推测可能与邻近湘阴的岳州窑、长沙窑有关联。在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羊舞岭窑还与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联系在一起,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考古研究来论证。”市文广新局副局长龙涛涛说,“目前羊舞岭发现的窑址有26处,按生产规模推断,当时应该有好几千名制瓷工人。”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建窑制瓷?龙涛涛介绍道,在宋代,北方的工业技术要比南方先进,制瓷业也不例外。当时宋、官、汝、钧、定哥窑都是以北方瓷器为主。南宋板荡,居住在北方的汉人逐渐向南迁移,带来了先进的手工业技术。益阳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境内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树木茂密,同时,盛产高岭土和釉料。丰富的燃料和优质的原料,为制瓷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解放后我市成立的大众瓷厂和资江瓷厂,至上世纪90年代还在生产瓷器。 明末清初,洞庭湖及资江水域的船舶、木筏可直达早禾及周边一带。发达的水系为窑瓷的对外运输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当地生产的瓷器通过水路运输抵达资江并进入洞庭湖,再经洞庭入长江,销往全国各地,甚至通过陆路和水路,远销西亚和东南亚地区。 如今可以考证的是,窑址附近有一条古河道与洞庭湖水系的烂泥湖相连,因长年流砂沉积,上游靠窑址一带已不能通航,这个地方叫清溪。下游通过修浚后经烂泥湖注入湘江,改名新河。沿着这条古河道从囤瓷口溯河而上,沿河两岸的山坡路边到处散布着残瓷片和烧窑工具。这些窑址主要分布于这一河道水系两旁的低矮丘陵地带,古河道现已成为宽阔的稻田区、大小不等的水库和水塘。龙涛涛说:“羊舞岭窑走向衰落的原因有两个,在元代,瓷都江西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逐渐垄断了市场,对陶瓷产业有强力的冲击,还有一个就是水路的中断。” 羊在古代是寓意吉祥的动物。羊舞岭窑瓷器上的花纹,不管卷草还是文字,都像是在画羊。不管怎样,它是益阳重要的文化遗产,代表着古代益阳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和祖先的创业精神,值得我们珍惜和葆有。随着考古挖掘的深入和羊舞岭窑遗址公园的建设,这个神秘的古窑群将逐步揭开神秘的面纱,为世人提供一方精神和文化的乐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