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云峰古称熊湘山,秦汉时唤名为湘山,后被誉为碧云山,又称小庐山,亦名青秀山,又叫清修山。她脉发于岷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由蜀入黔转桂,势连九嶷,迢递五岭,从城步八十里大南山入湘,形成贯穿湘中腹地的主干之脉——雪峰山脉。它横跨城步、绥宁、洞口、黔阳、溆浦、安化、桃江、益阳等九个县市,盘纡数千里。碧云峰则是雪峰山余脉芙蓉山和大沩山的延伸和隆起。它群山逶迤,气势磅礴,黑峰、熊耳两峰对峙,高矗云天。主峰熊耳峰,海拨502米,是益阳市临湖第一高峰。碧云峰,风光秀丽,景色迷人。她南连衡岳,北接洞庭,素称衡岳七十二峰之一。她象一幅美丽的翠屏,神奇的画卷,装点于资水之滨,悬挂于洞庭湖畔。 碧云峰,位于益阳市城南16公里的沧水铺境内,距宁乡24公里,离长沙市52公里,从旅游图册上看,她与南岳、韶山、桃花源、张家界融为一条完整的旅游风景带,由107、319、长常高速公路以及石长、洛湛铁路南北贯通。交通方便,地理独到,因而此山则成为了这条景带上游客的“中转站”或“歇足亭”,拥有瞩目的地理优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据传称:碧云峰是一条巨龙演变而成,它头昂青秀、尾扬会龙,足踏四坪,身披八十一个景点,浴洞庭,饮资水,英姿勃勃,尾首呼应,呈现出腾空飞跃之娇态,至清代,仍有小庐山八景之称。它头留帝驾,尾隐名贤。有着许许多多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她倍增名气。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当年,黄帝为南伐九黎部落,渡江涉湖,进行了大规模的南征,南方平定以后,并曾在熊湘山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封禅庆典。又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称:“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左承相斯从,右承相去疾守。次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史记·封禅书》亦有这样的记载:“后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会稽,并海上、冀遇海中三神仙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由于黄帝与始皇两位伟大历史人物的登临,顿使熊湘山驰名天下,随之也引发了后世史学界的一片喧哗。至明代,时任益阳知县的周济,在喧哗声中拨乱反正,作《熊湘山记》,刻洋洋数百言的大理石碑文,竖立于熊耳峰之巅。现《熊湘山记》汉白玉大理石半截残碑尚在,碑文清晰可辨,存放于清修寺遗址之内。据史料记述熊湘山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此山实属黄帝的登临之所。至晋代,有中国第一位女道士魏存华夫人与侍女麻姑,曾在此山之麓建“八隐观”,并修道达十年之久。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中国佛教南派领袖惠远禅师,择此山修建“清修禅寺”规模宏大,为潇湘最古老的寺庙之一(见益阳县志·大事记)。至唐代,著名诗仙李白途经沧水驿时,曾望山题写《菩萨·蛮》词(见湘山野录·卷上)。至宋代,因李纲登山时,见其貌似九江匡庐,故吟有“个中真是小庐山”之句,因而后人改成小庐山。到了清代,由于诗人彭绍封题有“一峰截天碧,云气湿衣裳”之句,后人则命此山为碧云峰了。熊湘山,古今往来,有许多帝、相名贤和文豪墨客,因慕名山之美,都纷纷登临览胜观光。或登高巡视,或陶情山水。他们的斑斑足迹和皇皇诗篇,给清幽的熊湘山水更平添了许多非常的色彩。 碧云峰,有着许多人的人文景观。这里的熊耳峰(碧云峰),众口相传是昔日黄帝,禹帝的登峰了望之所,有“帝登以观洞庭水势”之说;这里的“邹忌坡”,据说是昔日齐相邹忌的隐居之处,有“古相赏杏抚琴”的千古美谈;这里有楚大夫屈原流放江南时作《九歌》的处所,也有宋玉怀念老师建亭作《招魂》的趣闻。至唐代,有著名诗人李白曾游此山,并题写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的千古之章。宋代名相范仲淹、苏轼也先后曾游此山,并留佳句。南宋相国李纲,在任湖广宣抚使时,亦曾陶情于熊湘山水,吟韵了“盘纡石磴白云间,风落岩花满路斑,峰岭横斜日重掩,个中真是小庐山”的赞美诗篇。还有南宋名儒张栻,理学大师朱熹,也慕此山水之美,曾在此山讲学多时,“南轩塾”和“小庐精舍”,则是他们开堂讲学的历史见证。张栻,字南轩,人称南轩夫子,据说他居此讲学时,曾建“万竹轩”,在去岳麓山讲学前夕,题写了“……明朝向征路,回首白云闲”的诗句。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时任益阳知县的江闿,对碧云山水更是赞赏有加,曾题《五律》一首写道:才觉清修近,层峦自不群。晴来犹见雪,晓望更无云。钟罄诸天处,松杉一径分。略为行役累,瀑布未全同。自明清以来,文豪墨客纷纷来此览胜抒怀,题留的诗句甚多,这些诗词,皆充满了对熊湘山风光景象的流连和赞叹之情。至当代,由于人们充满了对名山胜景的无限深情厚意,成立了以小庐山主峰碧云峰命名的《碧云诗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益阳县委书记张瑞梅题写了“七二衡峰有碧云,巍巍奇矗苍穹……”的《鹧鸪天》词,九十年代初,时任县委书记杨泰波(现任湖南省人大副主席)又题写了“独秀青峰衡岳来,几多胜色几多怀……”的《七绝》诗章,这些诗词,皆流露了对熊湘山旅游事业的召唤和期盼。因此,一时文星荟萃,近千首具有时代气息的诗联,如春光润物,催人奋进,风流倜傥,异彩缤纷,使熊湘山的山光水色倍添光彩。 碧云峰的自然景色,竟秀江南山水。据《益阳县志》称:“小庐山,山壑幽雅,岩壁峻峭。佳木葱笼,药草繁茂。沟壑纵横,山重水复。数条瀑布左右飞旋,汇为沧水。”这里有景色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清溪流瀑,紫气丹霞;有茂林修竹,怪石奇峰。山上云牵雾绕,山谷曲径盘纡。春天,万卉争妍,群山滴翠,有“百花吐艳放芬芳,轻风伴客入醉乡”的舒适感受;夏天,绿荫重重,凉风习习,有“白云朵朵乘风飘,顽炎酷夏顿时消”的舒适感受;秋天,云淡风清,秋高气爽,游人仿佛进入到“长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刘郎”诗意之中;一到冬天,一派素裹银装,水腾蒸气,大有“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北国风韵了。这是一座具有传奇色彩的名山,山前山后,遍布着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有“马蹄印”的美丽传说,有“狮子口”的神话传奇,有“裟抛顶”的佛法趣闻,有“蛙鼓石”的仙凡韵事,还有很多的奇闻轶事。诸如摇篮顶,曾匿赵氏孤儿;十八拐,传有宋时亭阁;龙会寺,五百年佛教香天,南轩山,千余年精舍讲堂;还有思古、木兰之景,船石、石笋之奇;诸多景点,故事新颖,颇有传奇。登高了望,远可眺洞庭帆影,君山如黛。极目长沙市景,可见岳麓枫红。近可观益市繁华,万家烟景,资江飘玉带,沧水展雄姿。熊湘山的山奇水美,展示出万千娇态。山上山下,有若干人工“湖泊”,诸如新作湖、秀山、白马、鹅形等水库,象四颗透明之珠,嵌镶在群山之中,格外闪光夺目。熊湘山风光集中在碧云峰景区、青秀山景区。以及鱼形山景区,这三个景点紧相连接,可供游人作数日之游。山南的鱼形山水库,她碧波万顷,浪击千山,水映岚光,山浮绿水。是一个面积五千余亩水面人工湖泊。水中游艇穿梭,岸上游人接踵,恰象一幅水乡泽国的“西湖”画卷,平铺于风光秀丽的小庐山下。虽没有“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风上九天”的磅礴气势,却大有“峰峦倒映山浮水,如此江山画不如”的璀灿风光。熊湘山,确象奇花一朵,馨香醉人,含苞待放,她那绚丽旖旎的气质,璀灿缤纷的景象,为湘楚旅游事业赋予了新的色彩和机遇。 碧云峰,自古以来,就是三湘著名的宗教场所,历代以来,有许多高僧、道士来修建道观,寺庙。据《益阳县志》记载:东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有印度高僧石如密佗,中国佛教南派宗师惠远禅师,选址于熊耳峰南麓,在“五龙朝圣”的清幽之地,修建了誉满三湘的清修禅寺,庙宇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是湘楚大地上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寺内高僧代不乏人,自惠远以后,相继有法隆、齐已、鲍方、海印等在此作过主持方丈,香火十分旺盛。晚盛唐时的齐已和尚,曾被誉之为“一代诗僧”,在主持清修寺期间,据传说曾在此庙题壁了“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的诗句,这首著名的《早梅》诗,是千古咏梅诗的绝唱,技压群芳。清修寺,素称为《益阳四大丛林》之首,古誉之为“清修天下福地,远公第一道场”。雷音寺则有“云中宝刹,天竺雷音”之说。而今,新式古装的雷音寺,雄姿英发,高耸于碧云峰上,清修寺也在修建规划之中,现为益阳市赫山区佛教中心。近年来,又新建了“南岳行宫”的简易道教场所,这是一个传扬“老子”学说的道教行宫,为今后的道观建筑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山佛道两教悄然兴起的蓬勃势头,点缀名山胜境正方兴未艾。引来了许多居士、香客以及旅游爱好者纷纷选胜登临,每逢节假周日,菩萨圣诞之期,登临朝圣的游览者,有如车水马龙,呈现出一派都市游园般的热闹盛况。 小庐山下的沧水铺,属千年古镇,她曾经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驿站,称为沧水驿,古往今来,曾接纳过无数南来北往的游人和过客,历经二千多年朝代纷更,沧海桑田,而历史长河的淘洗没有把沧水之名淹没,反而更加闪光耀目,名芳遐迩。 一条宽敝的水泥马路,从沧水铺镇区的云峰路向西延伸,穿村过组,翻山越岭,在群山中蜿蜒盘行,途经南岳道观,直达雷音寺下方,转向南盘山而下,经百果园、清修寺、豆子仑至蛙鼓石,与沧泥公路贯通,直达四方山及鱼形山水域,织成了一条极为方便的交通网络,为益阳的旅游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名山古寺衬云高,山光水色倍多娇”,碧云峰,山青水秀,古木参天,竹海翻波,松涛似海,有看不完的千山竞秀,万壑争流,有写不完的诗歌绝唱,华美篇章。如此奇山秀水,一经开发装点,必将具有庐山之美,黄山之奇,南岳之秀。必将具山川精华灵毓为一体,融名山古刹、绿水青山于一身,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独领风骚。“良辰结伴熊湘游,诗酒流连夙愿酬”。碧云峰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圣地,这颗芙蓉国里的灿烂明珠,将在大力开发和打造益阳旅游产业品牌,大力招商引资崭新思路和宏伟蓝图的合理规划中,重修庙宇,恢复景点,建设休闲度假山庄等工程项目,相继建成之日,将更加多姿多彩。小庐山,她将淡妆浓抹,献媚于八方游客,成为三湘旅游行业之娇子,若如此,她必将在神奇的热土上,闪烁出更加夺目的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