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甲戌侧批:合周天之数。蒙侧批:数足,偏遗我。"不堪入选"句中透出心眼。】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甲戌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甲戌侧批:煅炼后性方通,甚哉!人生不能学也。】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红楼梦》里的青埂峰在何处呢?从清修寺的传说中可以得到结论。 1951年,在清修寺里发现有一本《新齐谐初集》。清修寺在青秀山上,为江南一个著名的庙宇。青秀山在如今的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沧水铺镇境内,峰顶为碧云峰,是益阳县境内的最高峰。古代的洞庭湖水面宽八百里,沧水铺位于洞庭湖的南岸,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记载,洞庭湖畔糜鹿出没,此处即为麋鹿出没的中心。沧水铺的意思是水到了这里,被群山所挡,湖水到此为止了。"沧"的意思为"暗绿色的水",远古时代这里有许多岛屿和浅滩,水中群山倒印,湖水与青山同色,即为"暗绿色的水"了;此处水产极为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素有鱼仓之称,商业发达,店铺林立,沧水铺因此而得名。沧水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画纪作《渔家傲· 沧水铺》: 庭湖水八百里,湖水暗绿渺边际。麋鹿出没成群戏。《春秋》记,江南岸无限神奇。 会龙山连龙会山,相传此处孕皇帝。清秀山千年古迹,古刹中,不知藏多少古籍。 碧云峰位于益阳市沧水铺镇境,是紧靠南洞庭湖的最高峰。山势雄伟。一峰突出、群峰仰止、极目千里。《史记·五帝本纪》中有云,(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益阳县志有云,熊湘山在碧云峰,今发现有半截石碑,以考其事。在山顶鸟瞰洞庭湖,水乡泽国,尽收眼底。相传大禹曾来此视察洞庭湖水势,此处留下了禹王台的遗址。这些历史典故,精通中华传统文化的慧远一定知晓,是他在益阳停留的原因。他们一行来到了这里,考察了此地形,决定在有水源的山岫内建寺开宗。此山名"青秀",清修乃谐音,清修符合了佛家子弟的修为,因而寺名"清修寺"。 慧远在这里开设了远公道场,弘扬净土法门,此地成为汉传佛教的策源之地。清修寺建成之后,慧远东去金陵。在庐山建寺,仍叫"清修寺"。他的弟子往来于庐山和碧云峰之间,这种渊源关系,这里又称之为小庐山,其实就佛教渊源而言,这里的清修寺早于庐山的清修寺。 佛寺的经卷,有道的高僧,千百年来吸引着文人学子,打造了当地文化与经济的繁荣。李白在《菩萨蛮》描述的"玉阶"、"高楼"、"长亭更短亭",这些是碧云峰下沦水驿的写照。南宋湖湘派理学首领张栻在山麓开设"小庐精舍",收徒讲塾,朱熹也来此讲授。张栻本人与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坛上辩论数日,成为历史佳话。碧云峰山麓有"禅林书院"。清乾隆年袁枚也慕名前来。 碧云峰下的龙会寺是明代的佛寺,香火鼎盛有云:"一年三百六十天,庙祀有四百八十祭"。与碧云峰相对而立的笔架山龙安寺(后称崇安寺)是由唐初尉迟恭所建,其与龙牙寺、浮邱寺、梅林寺、东林寺、广化寺为唐初兴建的六大寺。龙安寺、龙会寺、雷音寺等。青秀山是《石头记》中那块未用之石的最佳锻炼处。 碧云峰古称熊湘山,又称清修山、青秀山,是衡岳72峰之一,峰高海拔502米,周围100余公里,真乃"一峰截天碧,云气浸衣裳"。观其全山外貌,形似九江匡庐,故自古有"小庐山"之称。碧云峰山壑幽遂,岩壁峻峭,佳木葱笼,药草繁茂,瀑布飞流。既有奇异的自然风光,又有悠久的文物古迹。 清修寺建于汉朝公元前375年,青砖碧瓦,雄伟壮观,民国时期,寺僧众多,墙砖为青色石块,有的可以做上等的磨刀石,瓦是铜制的,大瓦一块就有十多公斤。碧云峰顶多巨石,最高峰名狮子口,就巨石的形状而得名。狮子口下面是清秀寺,地形极其险要,常常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据说,清修寺有五殿,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大佛殿、接引殿、白鹿殿。绕过翠竹夹道的接引殿,过券洞,穿弧门,便可以达到清凉台,这是一座青砖砌成的高台,白鹿殿就建在高台上。白鹿殿是青秀山上的胜景,是历史上的藏经之所。清凉台上腊梅俏丽,丹桂常青,四季飘香;台上有两株古柏,四季常青,凌霄花依附古柏,攀缘生长,夏季,凌霄花开,花朵大而艳美,如有无数花钟悬挂,称为"凌霄缠柏"。白鹿殿白墙青瓦,飞檐挑角,在整个古建筑群中自成格局,称为"古之阁基"和"空中庭院"。当年,《新齐谐初集》藏在白鹿殿内上僧院西院的藏经室里,鹿皮为书箧,黄绫包裹,与佛经《宝箧印经》摆在一处。《新齐谐初集》举世无双,却藏在清修寺中,有三个原因:一是寺中方丈喜欢木刻画,用来欣赏;二特别是书中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版画,僧人模仿书中插图,雕刻宗教版画,作为佛教的宣传画,发放给香客;三是罗聘的小楷书法适用性强,具有写经雕版的风格,可以对照临摹;四是《新齐谐》为宏编巨制,任何佛事活动都能够从此书中找到民俗的风格,任何佛教人物的形象都能够从此书中找到民俗中的形象;五,这本书有涉及《石头记》,可以揭开《红楼梦》之谜,有特殊交代,受重点保护。画纪作《正宫·端正好》一曲: 碧云天,白鹿寺,裴公亭,北燕南飞,晚来谁染曾林醉,不尽金陵泪。 寺前有一个山坡,坡上以及四周翠竹千顷,关于碧云峰和清秀寺,画纪作: 《虞美人· 碧云峰》 洞庭湖畔最高峰,神仙住山中。清泉之源狮子口,神龙飞升留下怪脚印。 碧云峰巨石嶙峋,留屡屡斑痕。文人墨客慕名来,得灵感成就诗仙画圣。 《虞美人·清修寺》 暮鼓晨钟多少年?香火永不断。云来雾往成仙境,敞开怀抱接待异乡人。 青砖可作磨刀石,碧瓦青铜制。风起云涌绕神龙,藏书阁内藏违禁善本。 益阳为江南的鱼米之乡,是洞庭湖畔的一颗明珠,自古有"银城"之美称,为历史文化名城。青秀山人杰地灵,地理位置重要,扼益阳至长沙的要冲。据说,山上有一条神龙,每当天气变化,山上的云雾象一条龙,逆时针方向绕清修寺盘旋,观察龙的变化,就可以把握周围的天气变化,这神龙好象是天气预报,十分准确。关于这条永恒不变的逆转的神龙,当地有一个流传了上千年的传说。 青秀山向东几公里处有座龙会山,龙会山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山中间有一个的缺口,将山分成两半,好象一条巨龙被拦腰斩断。龙会山四周皆为平原,山体格外地突出,除了这缺口美中不足,这龙有头有尾,活龙活现。相传在汉代,这是一座十分完整的山。龙会山向东,附近有一个龙会寺,至今犹在。龙会山地处盆地的中心位置,五行中中心属土,龙会山是一座灵山,山上有一条神龙,四周的山神都听从其指挥。当地称盆地为"土段",龙会山所处的位置就是今天的"皇元土段",相传,这里将出皇帝。西汉有一位皇帝视察洞庭湖,经过龙会山,罗敲不响,鼓打不响,有一位叫司农的臣子,懂得天文地理,经过周密观察,发现这一带风云聚会,群山具有灵气,龙会山是群山之首,山上藏有一条神龙。司农在递给皇帝的奏折中说:"此山不高,有仙则神;此泉不深,有龙则灵;神龙一出,天下震惊;此龙不诛,后患无穷。"皇帝看了司农的奏折,大吃一惊,司农的奏折中有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如果不铲除神龙,将会危及汉朝的天下。汉王赶忙寻问对策,司农说:"斩草先除根,擒贼先擒王;铲平龙会山,神龙无处藏。"皇帝于是在龙会山下建立行宫,亲自指挥移山工程。如今,这里有一个地名叫"黄连村",相传是皇帝观察之所。皇元土段有一处著名的古建筑群,名"枢行宫"。说枢行宫是座宫殿,一点都不夸张,地势平坦,周围开阔,后有青山,前有平原,并有古渠。行宫青砖碧瓦,地基比四周高,无水患之忧。枢行宫建筑在长方形台基上,台基以青色砖石砌成,台基高约一米,正面大门有两个巨大的青色石狮把守。宫内中间为大殿,左右各有一个天井,大殿有长廊相连,长廊尽头各有一个天井,天井四周为大厅和房子,设计精致巧妙。正殿有木雕间壁,贴金雕龙,富丽堂皇,上部分为繁复的窗棂,雕镌精美,龙凤呈祥,是上乘的木雕艺术品,为清代重修。殿内原有佛龛一个,龛内有弥勒佛坐象,高约一米,满面笑容,当地称之为"欢喜佛"和"布袋僧"。屋顶有单檐九脊歇山式样,两端为翘尾,飞檐高翅。整个建筑群巍峨峭拔,古色古香,结构严谨,主次分明,布局合理,似一颗正方形的印章,体现出中国古典建筑的独特风格。相传清代有《重修枢行宫祠碑记》,可惜碑刻已失传。画纪云:"我入学时,佛龛不存,正殿的一角是我启蒙时的教室"。 关于枢行宫,画纪作《临江仙·枢行宫》: 群山有灵不在高,山中藏着神龙。皇帝在此建行宫。一心为乾坤,常到此处行。 担心洞庭出神龙,天子亲自坐镇。对异草异木留心。时时作观察,年年保太平。 龙会山下至今有一个地名叫浅水坡,因为龙会山在盆地的东方,盆地西高东低,龙会山由南向北阻挡着水流,形成浅水滩。皇帝按照司农的建议,命令先从龙会山中段取土,斩断龙腰,放掉龙水,这中段即为现在的断龙口。神龙法力高强,白天龙会山上取一尺土,晚上就长一尺,白天挖一丈土,晚上就长一丈。这下子皇帝着急了,如临大敌,神龙大逆不道,天下快要大乱了。皇帝一方面诏示天下,寻找能人异士,前来对付神龙,另一方面调集兵马,准备应付突发事件。《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皇帝为了摸清神龙的情况,采纳司农的意见。其中有一位懂得鸟语的李道士,每天进青秀山卧底,青秀山是鸟儿的天堂,道士着猎人的打扮,进山打猎。有一天,道士听到鸟儿在讨论皇帝应该用什么方法对付神龙,其中一只怪鸟说:"千把锄头万把锹,不如桐梓树钉断腰。"道士心想,桐树和梓树在五行中为木,木克土,可以让缺口不再复原,可以对付神龙了。道士如获至宝,向司农报告,准备桐树和梓树作的木桩,到了晚上,将木桩密密麻麻地钉在取土处,断口再也不能复原了。过了几天,龙会山开始由青色变为红色。到了第七天的晚上,地动山摇,山脉中段开裂,一条巨龙冲天而起,银光闪闪,鲜血如注,由于伤势过重,无法升天,神龙摔倒,破土而行,上青秀山,登碧云峰顶,腾空而去。据说,神龙飞向了东南,朝六十公里外的韶山方向飞去,韶山村藏龙卧虎自古与碧云峰有关。画纪作《沁园春·龙》: 江南风光,千年古寺,四周竹林。望碧云峰顶,巨狮狰狞;摩天岭上,怪石嶙峋。山舞青龙,引东南风,吹得乌云逆时行。须晴日,看霞光万道,郎郎乾坤。 引无数文人竞慕名。唐代裴休,回乡省亲。苏轼朱熹,发表论文。文坛领袖,画坛巨匠,木刻版画藏寺中。俱往矣,纵古刹被毁,尤剩神龙。 赫山区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在对区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研整理时,在碧云峰景区发现了"毛公山"奇景。"毛公山"俗指形似毛主席像的山峦。在碧云峰景区发现的"毛公山",由帝登峰和周围的几座山头组成。站在碧云峰顶的雷音寺向远处看去,毛主席的头像十分清晰,右前方几座山头分别"扮演"着宽广的前额,高耸的鼻子,厚实的嘴唇和微翘的下巴。接着来,颈部、胸部、腹部也都历历在目。整个山峦极似毛主席仰卧像。倘若在睛天,夕阳西下,展现在游客面前的是一幅"毛主席"在金色霞光中的安祥入睡图。青更峰就在碧云峰下,毛主席是一名伟大的红学爱好者,他对于《石头记》自然知之入微。 相传,青秀山上有千百种奇妙之鸟,是鸟儿的极乐世界,弥勒佛为宣传佛法,借百鸟婉转的歌喉,使梵音源源不断地传入民间,让世人领悟佛法的奥妙。原来,这些鸟儿是弥勒佛的神力变化出来的。梵音实在美妙极了,寺中莲宗普贤高僧说:"山上诸鸟,顺应民心而化,适应感情而生,令人欢天喜地。鸟尚能说法,令众生闻而生善心;鸟即弥勒,法身平等,无痴妄之想;龙会山藏龙卧虎,天鸟泄密,不至于天下巨变,救民于水火,道士闻法而悟,实佛法之幸,苍生之福矣"。 在龙会山的断口与青秀山之间,有一条渠道,自西向东连接着这两座山,这条渠道被称为龙渠,是当年神龙钻出来的,小时候,画纪经常淌着龙渠水,到水中摸漂亮的鹅卵石;碧云峰峰顶有一块巨石,上面有古怪的脚印,称为龙印,是神龙升天时留下来的。神龙走了以后,皇帝在龙会山中段继续挖开一道口子,断龙口成了盆地的泄洪口,龙会山下多了大片农田,周围的农田不再受灾。 皇帝赶走了神龙,但是还不放心,长夜难瞑,有时亲自到这里来视察,因此扩建枢行宫,并且在盆地的中央建"历历宫",派道士长期观察,以防万一。"历历宫" 为观察所,"历历"即"历历在目",历历宫的规模比枢行宫小,同样古朴典雅,气宇非凡,宫内只有一个天井。靠近历历宫有一口池塘名"神仙塘",相传为道士洗澡之处, 神仙塘较大,形状象一轮弯月,水质晶莹如玉。相传神仙塘的水为八德圣水,具有八种不可思议的功能:一清澈洁净,晶莹如玉;二水质不变,水温不变,保持永恒;三甘甜味美,回味悠长;四轻逸柔软,宛如梦幻;五滋润匀泽,有益身心;六安庆和平,沐浴舒适;七止渴延年,除饥益寿;八加强记忆,助长善根。因此,神仙塘的水自古闻名。关于历历宫与神仙塘,画纪作: 《临江仙·历历宫》 汉朝在此建行宫,历历在目分明。四周群山在眼中。道士喜清静,宫中好修行。 臣子时时观动静,注意风吹草动。青秀山上有神灵。山上闻鸟语,唯恐语惊心。 《忆仙姿·神仙塘》 湖水晶莹如玉,浸肤清凉透骨。形状似弯月,青山倒映如玉。青翠,墨绿,如在梦中相遇。 龙会山的泥土与众山不同,红壤本来土质松散,此处的红壤极具粘性,颜色鲜红如血,格外耀眼,神龙的传说广泛流传。多少文人墨客到此,听了龙会山的传说,看了断龙口,一种没落的感觉油然而生。 神龙"破土而行,上清秀山,登碧云峰顶,腾空而去。"在碧云峰顶巨石上至今有一个巨大的怪脚印,有一种传说是当年神龙升天留下来的,有另外一种传说是仙人铁拐李留下的。《新齐谐初记》的《判官答问》中云:昔白石仙人终朝煮白石,不肯上天,人问故,曰:"王宇清严,符录麻起,仙官司事甚劳苦,故愿逍遥于山颠水崖,永为散仙。"袁枚在《新齐谐初记》的《随园琐记》中云:余戏曰:"跛道人与我家不共戴天。"每见跛像,必痛詈之。"跛道人"指铁拐李,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袁枚的祖父死在其拐杖下;跛道人是《石头记》中的一个人物,书中有"西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的诗句,与"跛道人与我家不共戴天"都是袁枚所写,袁枚将个人之恨上升为民族之恨。画纪作《西江月·跛道人》: 曾见过女娲补天,拾遗石带来人间。逍遥于山颠水崖,一朝快乐为神仙。 手持拐杖神通广,横行霸道掌大权。表面上疯疯颠颠,骨子里灵光闪闪。 传说,女娲补天就是在碧云峰一带,益阳桃花江出美女自古闻名,江边的修山古名羞山,象一位仰卧的美女,是女娲的化身。画纪云:"旧案未销,新案又起,《新齐谐初记》焉能见光?"袁枚在《新齐谐初记》的《降庙》中有咒语:"天也转,地也转,左叫左转,右叫右转,太上老君急急如令转。若还不转,铜叉叉转,铁叉叉转,若再不转,土地、城隍代转。"其中的"转"也可以理解为传字。"《降庙》"指《新齐谐初记》委曲求全而藏于古庙。袁枚将《新齐谐初记》藏在寺院,为最安全最得力的措施。《石头记》中林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贾宝玉最后当了和尚,落得"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真干净,"净土宗是佛教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宗,秘本藏在碧云峰,《石头记》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相同,最终返本还原。画纪深受《降庙》感动,作《夜行船·太上老君急急如令转珍本》: 凤峙冈山高路远,有谁来,雪天月夜。随园老人,籁头和尚,红土桥上分别。 天转地转不须归,太上老君心涩也!脂砚雄心,无端落泪,清修寺在天边。 画纪与居容堂现在的主人为堂兄弟。十年前,画纪见过《新齐谐初集》,后来,作了一个拓本。经过近十年的考证,画纪得出四个结论:"一,此书是孤本,并且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无任何历史记录;二,《初集》是一部伟大的木刻画著作,汇集了唐宋元明清所有的木刻画精典画面,但是,无一幅与前代雷同,文章和画都是原创;三,书中许多内容以宗教为题材,以木刻画为表现形式;四,书中的小楷书法艺术成就极高,既具有唐代欧体的特征,又具有明代温秀和婉丽的风格,罗聘在小楷上的造就尤高于明代楷书大师文征明;四,《新齐谐初集》中的大量绘画是对于《红楼梦》中大观园景物最直接的描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