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经营黑茶时,一般租用民房、公房。厂房、设备简单,职工人员较少。经营红茶时,由于数量多,加工分的花色多、工序多,则需相应的厂房、成套的设备,以及大量技术工人和辅助人员。此时专用茶行行主应运而生,茶行行主(即房东)由两部分组成:以殷实人家个人名义修建的占1/3,以姓氏族会的公产修建的占2/3。茶行一般为木制两层结构,以天井为中心,四周设太平缸或修建水池,作为防火之用。一层除茶客住房、员工宿舍外,余为拣茶工场及烘茶焙房。二层为毛茶仓库及精制工场。大的茶行有四个天井,建筑构图或“田”字型,中等茶行有三个天井,构图为“目”型;小茶行也有两个天井,成横日字型。茶行的占地面积大致分5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2000平方米。二层的使用面积一般为一层的70%。行主同时必须配备收购毛茶、精制加工以及员工食用生活的全套设备。行主与茶商不是茶商找上门来,而是行主盛情相邀来行经营。邀请茶商有一系列程序:一是年前接客;由行主带上包头选备安化土产如腊肉、芝麻等物亲至茶商住地邀请进山;二是春前定行。茶商同意相邀时,当即口头为定,一般在春节以后修书一封表示定妥;三是小帮进山。农历二月茶商派几人或十来人打前站来到茶行,俗称“进山”,作开称及开工前的准备工作;四是大帮到行。小帮进山之后约半月左右,茶商(有的带家眷)大帮人马来行,然后清明挂牌,谷雨开秤。对于行主来说,请到茶商进山,是一件极为庆幸的事。安排十分周到,礼遇谦恭有加。先将茶行里外打扫干净,茶商的住房洗净表糊,到处张贴大红对联。茶商带有眷属的,则配备全新家俱;单身茶商还给推介粉头。大帮到行时,行主大放鞭炮热烈欢迎,有的还在茶行正中设官牌(即麻将)招待,以茶商为主宾,邀请体面人士作陪,陪者心照不宣,有意让茶商赢钱,行主则趁机迎逢:“桌上赢钱,商场发财”,以讨取茶商欢心。陪客赢钱归己,输了的归行主奉还。第三天,由行主设宴,按当地筵席最高规格,延请名师主厨,邀地方最高行政官员,头面人物、治安警察、包头等作陪,使茶商感到既光彩又安全,加以安化山青水秀,民风纯朴,经营茶行又有高额利润,因此各地茶商竞相来安化发展。茶商租用茶行,事前并无文字合同,但彼此心中有数。其租金一般为中等茶行800-1000银元,高的达3500银元。日寇侵华后,有的改用大米计算,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租金仅为100-200担。茶商开秤以后,行主可平时酌情支取,约在商务结束前的一个月,茶客主动将一年租金如数结清,返程前三天,行主照例请客,一切如前,充分体现迎送礼节,所以茶商与行主的宾主关系一般是老宾老主,相处融洽,行主始终礼遇有加,茶商则诚信以还,相互依存,一荣俱荣。
茶客由晋、陕、甘、粤、皖、赣及本省的资本家组成,晋、陕、甘商称“西帮”;粤、皖、赣商称“南帮”;本省商人称“本帮”。自安化红茶交汉口口岸后,“南帮”商人渐少,茶行以“西帮”为主,“本帮”次之。西帮商人资本比较雄厚,“本帮”茶商多集股组成,资本相对较少。抗战以后,“西帮”茶商有的撤走,有的缩小规模经营。“本帮”茶商继续经营又力不从心。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曾给予贷款扶持,如1938年县内的“本帮”茶行自有资金仅52.85万元,省茶叶管理处拨贷款80万,茶行又从其他渠道筹款13.14万,共计146万元,至1941年其他县份红茶生产停顿时,安化的“本帮”茶行仍能继续经营,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安化茶行在兴盛时达300多家,但茶产业发展起伏很大。安化茶谚有云:“茶是草,客是宝,茶客不来不得了。”道出其中的原因:产业发展,依赖茶客。也就是说,外来茶商是安化的财神。因此,一旦社会动荡,特别是战争,茶叶外运受阻,山西、兰州等茶客归去,安化茶产业就进入谷底。 每次朝代更替,每次战争(如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益阳茶叶就会有一次大的萎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