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资江下游的益阳县隶属潭州,资江上游为邵州,资江中游的安化,是天高皇帝远的深山老林,潭州邵州两不管。但这里出产的茶叶,享誉长安。 1200年前,公元816年左右,唐朝人杨哗写的一本宫廷用食品书《膳夫经手录》,书里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产渠江薄片茶。”这茶从水路到襄阳,销到长安。达贵官人、朝廷都喜爱渠江薄片茶。 渠江,资江的支流,发源于新化,在安化的渠江镇流入资江。这一带高山连绵,终年云雾盖山,山上多杂色烂石头,长出的野生茗茶,矿物质含量高,口味极好。 当时,新化安化均未建县,外边的人很难也很少进入。山民刀耕火种,但土地贫瘠,为解饥寒之苦,就卖茶叶卖中草药。 特殊的地理气候,造就了安化茶特别的品质。渠江的茶叶,就成了当时南方最出名的物产。 到五代时,毛文锡著的《茶谱》里,重点讲了渠江茶。“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渠江薄片茶,一斤八十枚。”“其色如铁,芳香异常”…… 一个典型的与世隔绝的深山老林里,茶叶却香飘隔山隔水的长安,渠江茶的这条走向长安,进入朝廷之路,到底经历了多少年?是谁发现了大山沟里的茶叶?又是怎样辗转劳顿,出资江,过洞庭,进到长安的?这茶为什么会是一斤八十枚?为什么其色如铁?为什么有异常的芳香?是谁人加工?是怎样加工?…… 这里面有多少传奇故事?有多少未解之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