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澜塔位于安化小淹镇对岸,资水之滨,塔高20米,七层,为实心结构。1832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所建,取名文澜塔。塔下江中有印心石,对面岸边岩石上刻有道光所书“印心石屋”。
一行人先是感叹于塔的独特造型,后讨论起为何取名为“文澜”。众说纷纷,未得理想答案。 回家后一查,陶澍取名文澜,其义颇为深远。 清朝在紫禁城设立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用于贮藏四库全书。后为江南士子读书之需,于江浙地区设立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七楼共同收藏四库全书。 文渊、文源、文津、文溯,皆以水边字命名,体现的是以水克火的理念,盖因藏书楼最忌火,以水为名,火则不足惧也。文澜、文汇,其义也应相同。 除此之外,乾隆还进一步深化了以水命名的文化意蕴,在《文渊阁记》中他说:“文之时义大矣哉!以经世,以载道,以立言,以牖民,自开辟以至于今,所谓天之未丧斯文也。以水喻之,则经者文之源也,史者文之流也,子者文之支也,集者文之派也。派也、支也、流也,皆自源而分,集也、子也、史也,皆自经而出。故吾于贮四库之书,首重者经。而以水喻文,愿溯其源。”他认为,文化经世致用,意义重大,而传统文化就如同长江大河,百川归海,分支众多,源头在经,经孕育了史子集。“以水喻文”,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同时,乾隆还提醒每个学子,读书的基本方法在于沿流溯源,探寻学问的出处源头,发现问题的根本,不可舍本逐末,数典忘祖。他说:“盖渊即源也,有源必有流,支派于是乎分焉。欲从支派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则蹑迷途而失正路,断港之讥有弗免矣。故析木之次丽乎天,龙门之名标乎地,是知津为要矣。而刘勰所云道象之妙,非言不津;言津之妙,非学不传者,实亦先得,我心之所同。” 由此,我们可知以水名文、以水喻文之意义。 藏书楼以水命名,容易理解。一座石塔,为何也以水命名呢? 陶澍自幼为学,曾就读岳麓书院,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政,可谓安化史上之大官。他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代表,是安化人们心目中的骄傲。因此,正值其仕途鼎盛时期,回乡修建宝塔,取名文澜,一来以彰显安化悠久之历史、崇文尚武之传统,南方非蛮荒之地,同样文脉兴盛,源远流长;二来向世人昭示,尤其是向安化人昭示,读书乃正道,读书方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显赫门庭,光耀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