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苍狗,白驹过隙。刚刚过去的蛇年,呈现在我们新闻版面上的,既有波澜壮阔,也有家长里短,当然,更有光荣与梦想。 回望这一年,我们报道过的那些人。我们总能从他们或复杂或简单的故事中,寻找到积极生长的力量。 于此,刘华,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她现在生活得怎样?本报的连续报道又给她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记者2月26日回访了她。 【旧闻概览】 从幕后到台前,她的名字一夜间妇孺皆知 2005年起,以刘华为代表的益阳爱心家园义工群体以“无私奉献、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以人影响人”的方式汇聚爱心,扶危济困,坚持开展帮扶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捐助灾区人民、救助病困人群等义工活动,先后筹集发放慈善物资200多万元,服务对象2万余人次,资助特困中小学生500多名,帮助30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2012年6月19日至21日,市委宣传部组织《益阳日报》等市级主流媒体深度挖掘以刘华为代表的爱心家园义工群体的先进事迹。本报于2012年7月,分别以《“最美义工”的心,盛不下他人的辛酸》《“爱心姐姐”的爱心足迹,相当于走了6趟红军长征路》《“善良女人”定义的幸福,更大更强》《“爱心版主”爱如明灯,“爱一代”“爱二代”高扬雷锋大旗》《“我能做到的,大家都可以”》为题,连续报道了刘华的先进事迹,在银城掀起了一股爱心热潮。 当月底,资阳区委便发文号召全区向以刘华为代表的爱心家园义工群体学习,学习他们事不避难、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仁爱精神;淡泊名利、无私付出的奉献精神以及笃守信念、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今日回访】 这大半年,变的是收获,不变的是信念 “我还是老样子,每天按时上班下班、天天给郭爹送饭送菜、闲时陪陪崔爹、业余组织爱心活动……”刘华说。 记者是在刘华的办公室找到她的。彼时,她正忙着整理求助贫困学生的资料。“这两天开学,来的学生和家长比较多。” 刘华说,她所说的“老样子”,说的,其实是心态。这大半年来,她的工作与生活还是发生了很多变化。 “你(指记者)让我成了‘名人’呢。”刘华说,本报有关她的连续报道刊载后,她的手机、QQ上,就接到了100多个要加入她团队的请求。有一位叫龚一君的,专门跑到她的办公室报名。好几次她发起义工去福利院陪孩子过节,报名人数每每超过预计。最让她难忘的,是还有一位女士,在一个公众场合,听说她叫刘华,二话没说,给了她500元,让她代献爱心。“我问她为什么这么相信我,她说,我看了《益阳日报》的。” 刘华的收获,还远不止这些。去年底,她光荣地当选为资阳区和益阳市的人大代表。“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可喜的事,还有很多:在我市义工联合会动员大会上,她代表民间义工发言;2月25日,省文明办和省志愿者协会举办的2013年湖南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颁奖典礼上,刘华又荣获“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以她为代表的红网爱心家园益阳站也获评“优秀志愿服务组织”…… 刘华的“变”,还在从之前面对荣誉、面对媒体时的惴惴不安,到现在的坦然淡定。刘华一直强调,自己做的这些事,是自己乐意做的,也从中获得不少快乐,“从来没想过会得到表扬,觉得挺不好意思”。但她逐渐发现,其实很多人跟她一样,都是普通老百姓,也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如果我的存在,能凝聚更多的力量,来开展义工活动。我个人遭受一些误解,也是值得的。” 从被报道到被表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带着这些荣誉,一切也都按照刘华原本期待的样子,生活在逐渐归于平静,她依然每天准时上下班,天天给郭爹送饭送菜,闲时陪陪99岁的崔爹,业余组织慰问环卫工人、失独家庭、福利院儿童等等爱心活动……就在前几天,知道孤寡老人崔政清爱看花鼓戏,刘华便天天推着他到资阳区鹅羊池广场看戏。2月25日,刘华要去省城领奖,还特地嘱咐丈夫代为接送。 对自己今后的发展和面对的种种机遇,刘华的想法依旧朴实,“踏踏实实地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