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改造、样板街创建、农贸市场建设……四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通过创卫惠及民生、助推发展”的理念,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善了管理方式,提高了居民的素质。 变化一:基础设施大改善 道路通畅了、小区干净了、路灯明亮了…… 四年来,通过开展和实施一系列工程,改善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 中心城区新建(续建)城区道路36条,完成了90%以上的主次干道和462条背街小巷的提质改造与综合配套工作,城区路网结构不断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吸纳能力不断增强,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我市在中心城区连续四年实施“十万棵树进城”工程,新建公园、街头、庭院绿地93处,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5.8万平方米,城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4.38%。 我市在中心城区益阳大道、康富北路等主次干道两侧沿街建筑物路灯、轮廓灯、霓虹灯、树灯安装亮化工作。 新建、改造公厕27座,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30座;新建雨、污水管线285公里,改善了城市排水管网超负荷运转局面。市区两级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新购置了一批环卫清扫、清洗设备,主次干道实现了全机械化清扫清洗。 变化二:城市管理大创新 在破解创卫难题中,我市打破条块分割,整合行政资源,开展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了管理网络。 我市探索市场化清扫保洁,从2009年起,逐步对城区所有主次干道实行市场化清扫保洁,2012年实现了全覆盖;对城区背街小巷实行环卫部门责任承包,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实行常态保洁,门店垃圾实现袋装化。同时,我市充分利用“数字益阳地理空间框架”项目,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同时依托城管数字监控指挥平台,整合市政、园林、环卫、供水、供气等系统资源,开通12319服务热线,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化模式逐步形成。 管理上,我市化突击式、运动式管理为经常性管理、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总揽、部门分工协作、单位分级负责的城市管理网络。坚持重心下移,强化属地管理,增强街道、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和责任,通过严明纪律、定期考核,逐步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形成了对城市的常态化管理。 变化三:群众素质大提升 创卫是市民文明素质的一次大检阅。我市通过开展评选活动,开办市民学校、市民论坛,把创卫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不竭的动力。 通过新闻媒体、短信、户外广告开展了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将群众思想统一到创卫上来,打响了“打非拆违”“创卫美家园”等攻坚战,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 组织退休职工、大中专院校学生志愿者、中小学生走进社区、走上街道,宣传创卫,清洁家园,变“他治”为“自治”。为进一步激发干群创卫热情,采取“挂牌子、戴帽子、动位子”等措施,开展了“文明卫生号”“文明卫生家庭”“文明卫生单位”评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干群 创卫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