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在研究过程中,只知道这支是千两茶,而根据数据显示1958年以后已经不生产千两茶,于是界定为上世纪50年代的茶。但到底是哪家茶厂生产,或由谁来制作,在当时仍是一片模糊。因为真正懂得黑茶、千两茶的人并不多,甚至在它的故乡安化等地也是如此。
在书出来两三年后,益阳日报记者卢跃透过网络与我取得连系。我是抛砖引玉,他则为黑茶开了“第二枪”。在坚持不懈地追寻中,他发现我手中握有的千两茶,竹篾上仅有“华堂”两字线索,却是让这支古董茶再次“开花结果”的最重要线索——这两个字是当初制作千两茶的老师傅的签名。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相隔50余年后,他居然找到了这位老师傅。这就是与李华堂老师傅海峡千两茶缘一线牵的前奏。在三四年前得知这一重大发现后,我就有一股冲动,想直奔湖南,也事先有些计划。但计划赶不上一句话,最后突然被“卡”住,心中不免黯然!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去年的首届黑茶文化节,主办方果然邀我上门——应该是时机成熟了。我应邀前往,也带了些古董千两茶,诚心要在这位老师傅面前冲泡一壶,让他感受因他的努力让后辈的我们得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在会面之前有一段插曲:我和远在台北的夫人通过网络的对话: 我:明天还要陪中央电视台的摄影小组去找我书本上那位千两茶制作的老先生,等于让50年以后的茶与制作的老师傅重逢,电视台相当有兴趣,把原先排定的行程取消,准备一路跟踪追寻这条新闻的后续。 黄文绮:哇! 我:两位儿子好,看看老爸在传承一个历史。 黄文绮:好厉害。 我:书已出了10年,在这里回响还算相当大,尤其是找到这位老先生,等于是美好的结局,据说他已80多了……. 黄文绮:有一天也会有人千里迢迢到山上看你…… 我:哈…… 出发那天,电视台一路跟拍,且随时与白沙溪茶厂人员联络,车子在资江畔奔驰,颠颠簸簸,心情也路着上上下下,直到握住李老先生的双手,才知道那是茶人心情最复杂的一刻,内心更是澎湃,久久不能自已…… 每当喝着千两茶、喝着古董黑茶时,这段千两茶缘就一幕一幕地不断呈现在脑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