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6月5日讯(通讯员 宋梅 记者 胡琪琦)“现在是双季稻的育穗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期。除了需要科学防治外,人工观察稻田长势也是增产增收的关键。”连日来,在南县武圣宫镇白蚌口村的双季稻“劳模田”内,种植户曾柏安正在查看双季稻长势。 曾柏安今年52岁,大半辈子都在和双季稻打交道,见证并亲历了“劳模田”七十余载的成长史。 曾柏安目前流转的水田原是村里的一块零碎废地。50年代,为响应国家政策,全国劳模田启发召集全村劳动力,提着马灯,日夜连轴转,将这些零碎废地进行平整后,又按照水田要求,修渠开沟,村里水田面积逐步扩大。 当时,洞庭湖区水田作物种植基本是一季稻,广种薄收产量低,收成好坏全靠天。单纯靠增大水田面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更多人吃饱饭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提高水稻产量。作为洞庭湖区远近闻名的“泥腿子专家”,田启发将新平整的水田变成了双季稻试验田,采用温室催芽、浸种育秧等新方式,改一季稻为双季稻。第一年,试验田就迎来了大丰收,比往年一季稻增产近三倍,解决了洞庭湖区田多粮少的大难题。 有了第一年的成功经验,田启发逐步将双季稻新技术在湖区推广开来,并梳理总结种植技术,在水稻生长的关键阶段,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第二年,洞庭湖区迎来双季稻丰收季。鉴于田启发在双季稻研发推广中所做的贡献,1952年,他被评为全国水稻丰产模范。1980年,田启发因病过世。试验田也就成为了村里的“劳模田”,被重新划分给了村民,这其中就有曾柏安。 “18岁刚种田的时候,父亲经常会在田里讲劳模田启发奋斗的故事,希望我今后能坚守初心,经营好‘劳模田’,创造更多增产增收的奇迹。”曾经和曾柏安一样,在“劳模田”奋斗的少年,很多已经离开稻田,从事别的工种。只有曾柏安一直铭记父亲的嘱托,守着“劳模田”,靠着勤劳、勤奋,走上发家致富路。目前,百亩“劳模田”的亩均产量为2000斤,总产值超30万,相比50年代双季稻的产值翻了近30倍。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