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5月12日讯(记者 曹贵 胡琪琦 李倩)白衣执甲,不负芳华。今天是“5•12”国际护士节。
4月15日,益阳支援上海中医医疗队(益阳市第一中医医院)抵达上海浦东新区古丹路方舱医院。近一个月来,在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面前,我市39名援沪护士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奋战在抗疫一线。今天,在这个属于他们的节日里,记者采访了其中6名护士,听她们讲述了在方舱医院里的故事。
脑病科护士长 姚艳芝
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姚艳芝来到了上海,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姚艳芝所在的方舱医院共收治了389名患者,每天,她都会根据舱内病人的数量,合理弹性排班,并整理好病例数据、核酸采集数据、出院数据等。舱内物资、药品申领,姚艳芝都了然于心。
“刚来上海时,我每天大约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身心俱疲,对家人的牵挂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但每天只要跟儿子视频电话后,又会‘满血复活’,重新投入工作。”姚艳芝说,虽然每天穿梭在病毒的“枪声弹雨”中,但她为自己的工作感到很骄傲。
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护士长 胡桃
出发前5个小时,胡桃接到了援沪抗疫的通知,需要自己替补上阵。作为党员,她积极响应,迅速集结出发。
方舱医院里都是阳性病人,感染风险大。这里没有空调,太阳大的那几天,强烈的阳光直射舱内,让内穿成人尿裤、外穿防护服,口戴N95口罩的胡桃如在火上煎烤一般。尽管工作很累,但除去本职工作外,胡桃还担任了楼长、护理小组长等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身为一名党员的担当与使命。
外一、外三科护士长 胡平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这是胡平最大的感想。进舱前,所有队员都必须参加培训,等真正入舱后才发现,里面的情况远要复杂得多。
在胡平负责的病区有一位70岁左右的老奶奶,因患过脑梗疾病,加之一些基础性疾病,出现了头痛症状。在服用止痛药没有改善的情况下,老人的情绪开始有些暴躁。胡平穿着防护服,利用中医穴位手法,为她按摩缓解疼痛,并耐心地疏导。二十分钟后,老奶奶的情况有了好转。后来,胡平也常去关心老奶奶身体情况,安抚她调整心态,保证休息,早日康复。
致敬了不起的白衣天使
她们有话说!
心血管病科、老年医学科护师 熊芳
刚到上海,感觉街上很冷清,和我印象中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上海是两个极端。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后,我们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在上海,市民给了我们很多感动和温暖:不少年轻人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分发餐食、采集核酸;不少老人理解、配合工作,积极治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方舱内的一对老年夫妻——81岁的石爷爷和77岁的周奶奶,他们结婚已有60年,近日在方舱里迎来了钻石婚庆日。二老互相扶持、携手并进的真挚情感,也让我们冲劲十足。
我到上海将近一个月,家人和朋友一直都在默默地鼓励、支持我。虽然现在人在上海,但家乡的牵挂,是我们抵抗疫情的坚强后盾。在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祝所有护士兄弟姐妹节日快乐!
创伤专科护师 曾莹
接到医院通知要支援上海的那一刻,我的心跳得很快。虽说我是一名医护人员,但真正到了要奔赴一线的时候,我也会忐忑,会担忧。不是害怕去“战场”,而是担心自己做不好,会给同仁添麻烦。
到达上海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了严格的培训考核,4月18日正式进舱工作。舱内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工作内容也很繁杂。前期需要为患者健康预检、安置床位、登记入区,指导患者进行健康监测打卡等;后期需要为康复的患者办理出院,处置后,再收治下一批病人。在这里,队员就是最亲近、最信任的战友,每天在穿脱防护服时,我们会相互监督和帮忙,这让我不再忐忑,安全感满满。
儿童康复科主管护师 陈必文
接到通知要去支援上海,当时的感觉是荣幸,很高兴自己能为防疫出一份力。刚来上海那几天,我每天都会刷新疫情地图,查看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数据,那时候心里还是很没底的。正式进舱后,一项项工作有序开展,我也很快调整好心态,适应了舱内的工作。
在这个属于我们的节日里,我很想对家人说一声“感谢”,如果没有他们在背后的支持和付出,我无法安心来到上海工作。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等到战胜疫情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