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口中猪(将生猪养至40至50公斤左右出栏)产业曾是全市农业产业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在1998年至2001年的鼎盛时期,这条产业链以市农科所养猪基地为龙头,连接500多家养猪专业户,年出口中猪6万多头,不仅成为我市的一大优势产业,同时也为湖南生猪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声誉。 基地带动养猪专业户,实行出口中猪产业化经营 1988年,市农科所大胆改革科研体制,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经济实体。由该所生态室与省粮油进出口公司联合,建起了6500多平方米、可养8000头猪的现代化养猪基地,主要从事国际市场畅销的中猪生产。 出口中猪质量要求比较高,市农科所在基地开展科学养猪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其中“出口中猪高效饲养技术研究”通过省科技部门立项,获当时的国家经贸部二等奖;“出口中猪养殖技术推广”获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另外,还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门湘白猪推广项目和省科技部门“八五”攻关项目“优质高产高效养猪综合技术”研究。 他们在基地摸索总结科学养猪经验后,与全市各县市(区)养猪专业户建立广泛联系,指导科学养猪,从湖南农大、省畜牧研究所等聘请专家、教授为养猪户上课,系统介绍中猪养殖技术,并印发辅导资料。同时,派出3名技术人员,配备一辆专车,巡回到各专业大户解决技术难题。每年年底,他们都要召开一次有养猪大户代表参加的总结会。 至1993年,在我市形成了以市农科所养猪基地为龙头、500多养猪专业大户为主体,带动千家万户养殖出口中猪的产业化链条。龙头企业对紧密型联系户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服务,提供优质种源、优质饲料,免费提供养猪技术,包销合格中猪。这一年全市出口中猪两万多头,占湖南省中猪出口量的80%以上。 经过几年的努力,至1998年,我市出口中猪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年出口中猪6万多头。出口中猪的产业化经营,不仅为我市生猪打开了国际市场,还为广大养猪户普及了科学养猪技术,提高了我市养猪的整体水平。 国际市场门槛抬高,出口中猪产业遭遇挑战 正当我市出口中猪产业顺风顺水、扬帆前行之际,随着国内外市场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出现,国际市场对出口中猪的质量提高了标准,加强了监管,完善了市场准入机制。这意味着我市出口中猪产业现行的组织形式、科技手段、服务体系要作相应改变,养殖成本也会相应提高。 面对突如其来的市场变故,我市出口中猪产业链应对措施缺失。首先是因为龙头弱小,舞动乏力。按照新的要求,如果出口中猪达不到质量标准,出了问题,作为龙头企业必须承担经济的、法律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龙头企业要与数百户养猪专业户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养猪技术要更加先进,服务要更加到位,养殖的前期投入也要相应增加。而市农科所养猪基地虽然拥有一定的规模,也摸索出了一些科学养猪的方法,采取了一些服务措施,但与现行质量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距离。因此,作为产业的龙头企业在市场变化时未能、也不可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龙头失去了应有的带动作用。 其次是养猪专业户只顾眼前利益退避自保。全市500多出口中猪养殖专业户看到国际市场质量标准提高,感到饲养出口中猪不仅清规戒律太多,费力不讨好,还增加了成本,从而失去信心,纷纷逃避,其中有的改养大猪销国内市场,有的甚至放弃了养猪。这样一来,使得我市出口中猪产业链削弱,甚至断裂开来。 至2002年,我市出口中猪产业链名存实亡,龙头企业改为饲养种猪,500多户养猪专业户成为散兵游勇,有的弃养中猪,有的虽改养生猪通过多种渠道销售,但由于不是产业化经营,生产极不稳定,数量也大为减少。至2011年底,全市中猪养殖户基本消失,出口活中猪也停滞了。 只有做大做强产业,方能抵御市场风险 我市出口中猪产业的兴衰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龙头实力不强,组织结构松散,标准化程度不高,服务功能弱化等极易导致农业产业偶遇市场变化就会出现挫折。 如何应对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市农科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我市出口中猪产业领军人物之一的张达军说:“尽管我市出口中猪采取的是基地加养猪专业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但龙头企业不够壮大,产业链条过短,缺少加工环节,和养猪专业户的联系也不够紧密等,当国际市场变化时,我们就束手无策。痛定思痛,我觉得只有在形势好的时候,抓住有利时机,乘势而上,把产业做大做强,方能抵御市场风险。”他举了一个例子,广东温氏集团与我市几乎同时开始从事生猪生产经营,至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国内重大的生猪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年生猪出栏量300多万头。这条产业链从种猪的繁育和养猪技术的推广到商品猪的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了一体化,同时还配套了饲料生产、动物保护和疫苗生产等较完善的产业链。因此,当市场风浪袭来时,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有限。 记者还走访了一些中猪养殖专业户,他们觉得除了龙头企业舞动不力外,也查找了自身的原因。鲁立新原来是养殖中猪最多的专业户之一,1998年至2001年,他每年出栏中猪600多头,年年都受到龙头企业的奖励。他说:“养殖中猪相对来说要求高一些,但市场比较稳定,都是按配额生产,对我们养猪户还是有利的。后来国际市场提高了出口中猪的标准,应对这一市场变化,不能仅靠龙头企业来扛,需要的是基地和养猪专业户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养猪专业户考虑的不是长远利益,而是眼前利益,纷纷弃养自保,致使好端端的一个产业没有了。”鲁立新觉得非常惋惜,目前他还在坚持养猪,是我市规模养猪户,每年出栏600多头。他热切期望,原来的龙头企业重整旗鼓,将产业链重新连接,将我市出口生猪产业做大做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