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白吟浪》作者曹旦昇
近日,三周文艺奖获奖作家曹旦昇接受本网记者专访,他说话和举止都透着温和绵软,轻言轻语却又思维敏捷、条理清晰,时不时地抛出连珠的妙语,让人感到异常随意和亲切。
泥土里摸爬滚打
曹旦昇称自己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在南县生活的35年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历经了人生了艰辛酸楚。种过田、挑过砖,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不过我很爱跟洞庭湖的渔民一起,经常跟他们来往,有时候在他们的船上跟他们同吃同住。”他说,这也为他写作《白吟浪》提供了最宝贵的素材。
写作最原始的动力:不干农活
“除了是本身特别热爱写作之外,当时写作的原动力就是不想呆在农村干那么辛苦的农活。”曹旦昇率真的对记者说道,因为你无法了解那个时候我们有多苦,那个年代由于父亲的原因,我无法上学、也无法参加招工,只能干最底层最累的活。
那些岁月在曹旦昇的脑海中历历在目,他仍然记得那些在别人家借书看的日子。“我读书其实眼睛看的很少,耳朵听的很多。”他说,那个时候没有书看,所以就听别人讲故事,讲洞庭湖的故事,也将一些民间传说。回想以前,现在的曹旦升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天道酬勤,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文学界一些名人的指导,他终于获得了回报。《神枪手和他的妻子》、《魔杆》、《魔技》、《魔罾》等小说陆续发表,曹旦升在湖南文坛上有了影响,也获得了更多的名师的指点,写作之路越走越宽。
迟来的大学
1989年,曹旦昇终于获得进入了大学校门机会,面对300多名竞争对手,他以自己的实力挤进了这十个录取名额,敲开了武汉大学的校门。“由于缺乏理论水平和技巧,我的写作水平老是感觉提不上来。”曹旦昇说,大学的时候就跟教授谈南县的移民文化跟洞庭湖的一些事情,教授说不要谈要写,于是我就开始构思创作《白吟浪》了。
“大学对我的影响很大,弥补了我以前在写作方面最大的缺口。”在谈到大学时,曹旦升舒展了一下眉头。
与出版擦肩而过
1996年,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肖元听说了这个题材,与曹旦昇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希望他可以暂放手头的工作(当时曹旦昇已经在益阳教育电视台工作),专心从事创作,并且还预支了2万元的创作费。不过天公不作美,曹旦昇说:“那个时候我在电视台拍专题片什么的特别忙,虽然台里说给我放两个月的创作假,但是我那个时候的心思没有在这个创作上面,失去了一个特别好的机会。”据曹旦昇说,后来肖元找到了向本贵,出版了他的《苍山与海》,事后肖元还给他打电话说,这个机会本来是他曹旦升的,是他自己不懂得把握机会。
痛定思痛 专心创作
2000年,曹旦昇终于沉下心来,专门从事《白吟浪》的创作,为了创作还特地跑到渔民那里去住了半个月,同他们一起出湖,打鱼,生活。“足足记了六大本哪”他说道,小说里面很多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例如卞小玉的原型就是我爸爸。
写完之后,初稿马上就送给了裴建平、盛景华,他们对这部作品都给予了高度地评价,在叶梦积极推荐下,曹旦昇最开始找到人民出版社的刘稚希望《白吟浪》可以得到出版,不过由于人民出版社的出版计划的已经排满,要推迟半年才可以商量。
姗姗来迟 终于面世
湖南文艺出版社最后答应出版《白吟浪》,但由于计划的原因,直到2012年才面世。“不管怎么样,这部作品最终还是面世了。”谈到这部作品面世,曹旦昇舒心的笑了一下。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朱序诚说“这就是我曹旦昇的命”,《芙蓉》的主编龚湘舟说“这就是你的儿子!”
【编者语】:《白吟浪》里诗一般的文字,火一般的感情,冰晶一般的思考,讲述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南洞庭湖区的垦殖史和人世沧桑。严肃文字里的情色生命,宏大叙事中的悲歌人性。作者发挥了他长期积蓄的笔力灵秀、长于白描与心理绘刻的特点,无论是描写还是叙事,甚至议论抒情上,《白吟浪》的语言都有着散文的韵味、诗的意境,显示着一种古朴的清新、质拙的典雅。许多边缘人物的命运,如凤山与银满姐的超越伦理界线不为人所容的情爱、乐沙的离经叛道、黑痣的铤而走险、和尚的先知睿智,使小说弥漫神奇与朦胧,在现实的石基背后是浪漫主义的异质情怀,是南洞庭一曲悠远绵长、苍劲悲壮的船歌。
读《白吟浪》,仿佛听一曲洞庭湖上出没风波之中,那苍劲悲壮,细腻悠扬的渔歌,让人唏嘘不已。《白吟浪》填补了文学界阐释“洞庭儿女”这一历史文化符号的空白,它反映的是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洞庭湖区的历史变迁和人世沧桑,是一部洞庭儿女的垦殖史、繁衍史和奋斗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