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群英谱——脱贫攻坚干部考察调研】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者——记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党支部书记彭运江 8月31日上午,记者来到保靖县迁陵镇陇木峒村时,村党支部书记彭运江正与村干部商议发展观光农业的事。 50多岁的土家汉子彭运江,从2005年任村主任、2008年任村支书至今,大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我省今年4月启动的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考察中,彭运江获得好评。 创办合作社,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从前,一条坑洼不平的砂石路,是陇木峒村出村入寨的唯一通道。生活的路十分艰难,脱贫致富的路更不平坦。 2007年,修路成为当时担任村委会主任的彭运江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迈出的第一步。一公里需12万元,而预算只有16万元,这种情况下,彭运江硬是带领村民修了4.5公里路,其中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没有彭书记,哪来的水泥路!”谈起彭运江,73岁的村民李树森竖起大拇指。 新修的水泥路把陇木峒村与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而村民脱贫致富才刚刚起步。 2013年4月,彭运江带领村支两委创办陇木峒农民综合性合作组织——索源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实行“村社合一”,经营主体为村集体,全体村民以入股形式加入,一股1000元,参与年底分红。入股无年龄限制,小孩也可入股,但为保证机会公平,一人只能入一股。 合作社发展猕猴桃种植,村里统一规划猕猴桃种植地点及面积,从处于规划区范围内的村民手里租用土地,实行“统一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分配”的管理原则。 在浙江打工的彭秀娥,听说村里要发展集体经济、创办合作社,便决定回乡发展。她将家里的9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土地租金就有2700元。 不仅流转土地,彭秀娥还在合作社从事猕猴桃管理工作,去年收入达3.6万元。说起这些,彭秀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建立积分制,倒逼村民素质提升 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可彭运江没有闲下来。他说:“物质生活变好了,村民素质还需提高。” 彭运江与村支两委成员反复商量,决定创建“互助五兴”(学习互助兴思想、生产互助兴产业等)加村民素质积分管理机制,设立“五兴贡献奖”和“村级公益保障金”。 熟练掌握土家民族文化技艺并乐意传授记2分,积极支持村里建设公益设施、实施村集体经济项目记2分,不关心子女生活、不完成子女九年义务教育扣5分……积分管理从文化传承、教育、村集体经济到文明礼貌、村容村貌等方面,都有详细的奖惩规定,以此倒逼村民素质提升。 贫困村民彭廷银的妻子刘家翠平时很少与人打交道,积分奖励制度建立后,她受到鼓励,主动多与人交流,互相帮助。“彭廷银家在8月积分考核中,在邻里互助方面得了2分。”保靖县商务局派驻陇木峒村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支书姚勇说,彭廷银有了自信,变化很大。 患病,是很多脱贫家庭返贫的重要原因。为此,陇木峒村制定“集体经济合作社公益保障实施办法”,用村里公益金报销村民部分医药费,以解百姓“病不起”之苦。社员积分多,报销比例就大。 发展乡村游,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陇木峒村森林覆盖率近90%。彭运江想,如何将村里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2018年,在当地政府和西南民族大学支持下,陇木峒村以村里原有景观为基础,增加滑草场、悬崖秋千、碰碰球场等游乐设施,建设旅游景区,发展乡村旅游。景区于2018年10月2日开业,引来大批游客。“从10月2日到7日,我们5天就赚了15.4万元。”彭运江开心地说。 如今,乡村旅游成为了陇木峒村主要产业之一,去年景区门票收入达260多万元,还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赚钱的机会。 在县城做了10年小工的彭景莲,听说村里搞旅游,便决定回村发展。她将家里3.5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一年租金1050元。同时,她到景区做接待服务工作,去年收入2.6万元。 彭运江家中有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和腿脚不便的老父亲。因为工作忙,彭运江无暇照料父母,家里的重担由妻子担着。去年,彭运江的妻子被查出患淋巴癌,需大笔治疗费用,家中没有存款,彭运江向亲戚东挪西借才筹到住院费。 面对种种困难,彭运江没有放弃,依然前行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路上。 “我一定要让大家因为是陇木峒人而自豪!”彭运江没有忘记2005年当选村主任时对村民的承诺。 从前是“养女不嫁陇木峒,一水当成三次用”,如今村民收入稳步提高,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已脱贫44户,剩下1户也已按政策享受五保户待遇。 ■考察调研手记 4月至6月,按照省委决定,省委组织部派出考察组,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开展专项考察调研,了解掌握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表现,发现识别优秀干部,为基层干部加油鼓劲。 考察调研组到陇木峒村考察时,村民们对彭运江称赞不已。从2005年至今,彭运江先后任村主任、村支书,“无中生有”建成陇木峒集体产业。原来贫穷落后的陇木峒,变成了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 “彭运江是一个有情怀、有梦想、讲奉献的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是基层脱贫攻坚的代表、乡村振兴的积极探索者。”考察组组长刘汉洪表示,彭运江积极探索与实践,不仅改变了自己所在村的面貌,也为其他地方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