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扶贫车间门口朝远处看,一层青山一层绿。半山腰上,曾有杨艳群的家。 (8月17日,晚霞映照下的新宁县水庙镇枧杆山村。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俊 摄) 新宁县水庙镇原官田村,海拔700多米,山高路陡,土质松软,雨水冲刷着岁月沧桑的老房子,生活的根基曾是摇摇晃晃。 “现在老房子拆啦,我们下山搬进了安置区。”停下手中的活计,杨艳群抬起头笑着说。1984年出生的她,有着车间里最年轻的面庞。 这间大学生军训服加工车间,位于水庙镇枧杆山村(由原官田村、枧杆村合并而成)。8月18日,记者走进车间,只见十几名妇女、两排缝纫机,正“哒哒哒”缝制军训服。杨艳群的主要工作在楼上。一张大工作台,布料铺展开,先画出一件军训服的十几个零部件;画好后,100层布料叠在一起,用自动裁剪机裁剪,再送到楼下缝制。 从去年7月开始,杨艳群就成了车间里唯一的“裁剪师傅”。她带领工友们,圆满完成了扶贫车间的一批批军训服订单。 “今天裁了100多套衣服的零部件,等缝完后再裁剪下一批。”杨艳群盘算着工作进度。 “她是我们的技术专家。”一旁的工友打趣道。 新生活辛勤过,是因为旧日子装了太多苦。 杨艳群说,以前住在半山腰,下山一趟要走5公里。购物、看病、上学极其不便。为了照顾孩子读书,她咬咬牙在镇里租房子,一家人的生活压在外出务工的丈夫肩上,生活仍很拮据。 重山阻隔,挡不住一颗年轻的心。 2014年,原官田村整村被评定为地质灾害村,2017年纳入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去年6月,水庙镇水庙新村安置小区建成后,杨艳群一家搬进新居。新生活的大门随之打开。 脱贫致富要可持续,人才和产业同等重要。依托后盾单位长沙理工大学,驻村帮扶工作队带来了军训服加工产业。裁剪和缝纫人才从哪找?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宋刘斌犯了愁。“我来!”几乎没有技术基础的杨艳群,主动找上门。 去年6月,杨艳群被派往湘潭参加技术培训。培训中途,她报考的新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组织入学考试。培训中断了,但承诺不变,她说:一定把技术学好! “裁剪首先要学会画版子,怎样画最省布料,要反复摸索。裁剪要快要准,裁得慢布料就容易被烧焦……”杨艳群白天在车间实践,晚上回家看培训视频,实在弄不明白,就咨询湘潭的师傅,直到熟稔于心为止。 杨艳群与裁剪技术“较劲”,“80”后杨金铃则当起了“鸡司令”。 记者驱车来到村外山脚下的鸡场,“咕咕咕”的觅食声织成了“夏日乡村曲”。“这是五黑鸡,这是桂湘鸡,那边是贵妃鸡,俗称月子鸡,坐月子的很喜欢……”站在鸡栏外,杨金铃如数家珍。她以前跟家人在广东惠东谋生,2013年返乡后投入养殖业。 杨金铃养鸡与别处不同,喂玉米粉,长大后进山放养,不足8个月不出栏。因为肉质好,回头客特别多,仅靠口碑和朋友圈传播都供不应求。今年饲养的首批1500只鸡,已销出1000多只,第二批1500只鸡苗正待发货。 杨金铃当“鸡司令”,枧杆山村的贫困户跟着得实惠。他们种的玉米不愁销路,农闲时还到养鸡场打零工,补贴家用;鸡肥还可以铺到村里的脐橙园,滋养另一个脱贫致富的希望。 已经入党的杨艳群也有更大的目标,通过“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继续深造,学习基层管理、电商技术、公文写作等,为村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更多力量。 群山排闼有“青”来,青年在,动力和希望就在。 夜色四合,安置小区内灯火与音乐齐飞。换上运动衣、踏上运动鞋,杨艳群和几位“舞友”跳起了鬼步舞。 脱贫后的感念与喜悦,都在一扬手、一弯腰的舞姿里。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