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湖南日报市州新闻版头条 | 大通湖:"水下荒漠" 蝶变"森林"
2020-7-14 21:13|编辑: 胡琪琦|作者: 杨玉菡 通讯员:徐钢 |来源: 湖南日报 |查看: 7903 |举报


  “我们改变以前播种苦草种和芽孢的做法,在大湖试种鲜苦草,提高苦草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推动大湖水质进一步净化。”7月8日下午,益阳市大通湖生态水产有限公司大湖水草种植负责人史少文带领10多名员工,在大通湖入湖口试种鲜苦草。

  总面积达12.4万亩的大通湖,素有“三湘第一湖”之称。但因前些年高密度养殖、高强度投肥投饵、过度捕捞底栖动物,加上农业面源污染、水体交换艰难等原因,湖水污染问题凸显。2015年10月,经环保部门监测,大湖水质恶化为地表水(湖泊)劣V类。

  为了还大通湖一湖碧水,益阳市与大通湖区围绕“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在大通湖流域打响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型养殖退出和生态修复等7大攻坚战。目前,大通湖水质已连续21个月退出劣Ⅴ类。今年上半年,水质均值为Ⅳ类。

  实施水生植被恢复工程,是大湖治理重头戏。2017年前,大通湖底栖动物及水草基本丧失,成了“水下荒漠”,生态系统破坏导致大湖自净能力削弱。2017年起,大通湖区依托武汉大学于丹教授技术团队,推进大湖生态修复,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沉水-浮叶-挺水植被带”,发挥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和功能调解作用。

  目前,大通湖水草种植面积累计超10万亩,“水下荒漠”变为“水下森林”。碎花狐尾藻、轮叶黑藻、粉绿狐尾藻等多种水草在这里安家落户,红莲、睡莲、荇菜等挺水植物袅袅婷婷,鱼类增多、鸟类回归,大湖生物多样性显现,自净能力逐步增强。2018年、2019年,经取样检测,大通湖底泥总磷平均含量均比上年明显下降。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