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从市博物馆传来好消息,经过部分文物专家初步研究,对资阳区明清古巷发掘出的石人石马作出大致判断,这些石器应该是清中期商贸会馆的建筑构件,体现了当时资江河运带来的繁华商贸,佐证了当时“银益阳”名字的由来和富足地位。
9月4日,在资阳区明清古巷修复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在魏公庙对面的防洪大堤坝下方发掘出2个石人、1匹石马和1只残缺的石狮子。专家认为,从形态上来看,石人应该是牵马俑,石人一手半举置于胸前,另外一只手背在腰间,动作为牵马的姿态。着装为社会底层体力劳动者的装束,穿着敞怀对襟薄衫和厚底短靴,腰间系着飘逸的带子,束发带着软冠,基本上符合牵马俑的这个身份。根据马鞍还有狮子底部环绕的精美的纹饰,专家初步判断石器的时代为清代中期。市博物馆副馆长符凯伟认为,石器雕饰风格跟明代的风格差别比较大,明代整体风格大气粗犷,而清代精巧细致,出土石器符合清代特征。
市文物专家邓建强告诉记者,益阳资江流域的商贸鼎盛时期为明清时代,石器可能是会馆的附属建筑构件,因为马用于驼运、骑乘,是交通运输工具,与商贸活动息息相关。繁忙的商贸活动催生了商贸文化,各种会馆拔地而起。发掘现场有三个不同时期的房子遗址,一个是刷有白灰的墙体,一个青砖的墙体,另外一种是红砖的墙体,是三个不同时期修建的,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将这些石器就地推倒掩埋了。
挖掘过程中,专家在填土里发现了较多的瓷片,还有绿釉陶残片。最早的瓷片时期为清中期,跟石器预判时期的时间是一致的。大量的瓷片是民国时期,其中有一个词片是写着“诚记油□”四个字,后面一个字因为残缺并不清楚,只留有一点痕迹,初步判断是“号”字,专家认为这个为筒形的杯子,是油号的一个量杯,是以前卖油的计量容器,另一个瓷器是筷置,用餐时放置筷子的,还有一块是釉下五彩描金花的瓷片,另外还出土了一些景德镇的青花碗碟残片,青花残片品质较好,青花艳丽、釉色温润,出土瓷片体现了当时原居民的生活非常富足,过着讲究精致有品质的生活。从侧面也体现了资江河运带来的繁华商贸,佐证了当时“银益阳”名字的由来和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