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益阳 昔日烂泥湖 今朝来仪湖 王 排
作者简介:王排,女,真实姓名陈勇,市六中高中高级教师,业余时间喜欢看书写作,2018年在台湾好报、益阳日报、精短小说、中华合作时报、今日女报、河南经济周刊、华东文学、楚风、双月湖、资水、湘乡文学、天下洞庭等,发表散文和小小说若干。省网络作协会员,赫山作协会员。
前不久,看了卓永华先生《李佐勋:烂泥湖治理的策划师》,不由感慨万千,家乡的父母官为了改变旧山河,为了农业稳产丰产,当年是那般呕心沥血,励精图治。忽想起年初本人也曾写过一篇烂泥湖的散文,便不揣冒昧,送交“益阳在线”也来凑个热闹——
昔日烂泥湖 今朝来仪湖 益阳最好听的地名如果数桃花仑的话,那么,最不好听的地名应该是烂泥湖了。说到烂泥湖,我并不陌生,记忆深处里涌现的是六、七岁时,随阿姨舅舅们到烂泥湖过年走亲戚,应该是60年代末。 当年到烂泥湖,下了班车后,就是一路泥巴路延伸在一片稻田之中。从班车点下车到亲戚家还有五里多路,我们只能走到亲戚家。冬天里的烂泥湖,一望无垠的平原,朔风吹,迎面寒,隔很远才能见到几栋低矮的平房。真是:隔水把河渡,初入烂泥湖,路随平野尽,江入云梦中。
我们去时正逢一场寒雨,脚下的路不是泥就是水。穿着新做的棉鞋,深一脚浅一脚挑着硬一点的路面行走。但无论怎么小心,鞋底还是沾满泥,我和小舅的棉鞋甚至都见不到鞋面了。这样的行走费力不说,对习惯了节约的我们也是一种心的不忍。因为脚下的棉鞋,是外婆一针一线给我们亲手做的呢。 于是,在小姨的带领下,大舅、小舅和我四人都把棉鞋脱掉,提在手里,然后以游戏的方式,较快地奔跑起来。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忘掉赤脚走烂泥的那种入骨的冷。就这样,我们一行后面的追踩着前面的脚印,一路欢跑到了亲戚家。 亲戚是外婆为大舅拜的干娘子。当她看到我们四双冻得像红虾公一样的赤脚时,心痛得连忙吩咐干爹快快烧起火来,要我们坐到火边上,然后烧了一大锅热火给我们泡脚,又端出巧果、红薯片、酸枣片、炒豌豆给我们吃。当我们泡完了脚,浑身暧烘烘的时候,还给我们一人端来一份甜酒红枣圞蛋茶,吃得我们心里都暖融融的。干妈还要干爹把烤干的棉鞋上的泥巴磕掉,才让我们穿上。 连续几天的雨水把我们留在烂泥湖住了四天。亲戚家并不富裕,但她的热情,她的善良,她的爱意,一直留在我的心底。 也因天雨怕费鞋的我们,在亲戚家烤了几天火,听大舅的干爹讲起了烂泥湖的前世今生。 于是我们知道了烂泥湖是一个多次改过的地名,它之前的名字几好听,叫“来仪湖”。 大舅的干爹耐心告诉没有方位感的我们,说现在是烂泥湖过去是来仪湖的这个地方,坐落在益阳县的东部、湘阴县的西南,湘江和资水尾闾的夹角上,原来这里有两座湖,一为凤凰,二为来仪,水面相当辽阔,后因泥沙淤积和人工围垦,才和洞庭湖分开,成了内湖。此后,湖面逐渐缩小,湖底又多淤泥,故来仪湖成了烂泥湖。 干爹懂古,也喜欢讲古,说烂泥湖的形成可能要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云梦泽,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进入魏晋南北朝后已缩小到只剩湖南这边的洞庭湖了。洞庭号称八百里,其实不止,不过从唐宋以后也慢慢缩小,后便成了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烂泥湖、凤凰湖就是其中的两处。 说到云梦泽的演变,干爹还扯到了北宋政权,说赵宋皇帝在军事上比较羸弱,但农业建设上还是有作为的,他们见江汉的陆地逐渐增多,便顺势而为,在长江边上筑起了一道荆江大堤,将云梦泽围垦出来作为国家的粮食基地,这以后云梦泽便不复存在了。好在洞庭湖还在,没受大影响。于是,从北宋到清朝,虽历经朝代变更,但地方官总是围绕洞庭最南边的这块湿地做文章:叫烂泥湖呢,还是叫来仪湖,是留湖呢,还是要地? 一晃到了解放,人民政府在荆江分洪的基础上,决心将烂泥湖变为来仪湖。干爹一家便是响应政府号召,从山区迁移到湖区,投入到了对烂泥湖的治理中。老人说,这是荆江分洪后,洞庭湖治理的又一次大行动,现在每年都动员我们春围冬修,打好一部分基础,不出几年,就会动员更多的人力物力,把烂泥湖改造得更好。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不怕倒垸子涨大水了。 在山区长大的我,对涨大水是一个什么样子没概念,心想,几时要涨大水就好了,就可以看看大水的样子了。直到1995年历史上最大的洪水侵袭益阳城区三堡地带,把我二楼的家淹得一塌湖涂后,从此就知道了涨大水不是什么好事了,难怪世上有“洪水猛兽”一词。 大舅的干爹说的烂泥湖治理,没几年便成了现实。
这是益阳水利史上的一个壮举,也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 从1974年9月到1976年10月,当时的益阳县委三年累计总动员41万农民,在烂泥湖垸8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渠筑堤,导水归流,划湖造田,形成了完整的防洪大提封闭圈和内外调蓄水利体系,彻底根除了千百年来水患,为湖区人民开创了一个水旱无忧、土肥粮足的新家园。昔日有名的“先倒垸”“渍水窝”,到如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平安垸”“幸福垸”,益阳人民从千百年的水患里,打捞出了一个水草丰茂、物阜民丰的鱼米之乡。
烂泥湖治理工程迄今已经经受了40多年的风雨考验,近80公里主、支河堤没有出现一处垮塌,新河大闸、新河电排主体工程运行良好,包括59座桥梁、26处涵管、180处水闸以及诸多河坝、渡槽、码头在内的配套建筑物,没有一处因质量问题而停止使用。这是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制度留给我们的一个可以触摸的经典,一种意义隽永的启迪。 今年春节,我们几个新朋好友自驾游,又来到了烂泥湖大舅的干娘子家。
而今眼下的烂泥湖,根本不是我记忆中的烂泥湖了。 渠道两旁,道路宽阔,绿树成荫。一条柏油马路直达大舅干娘子家的地坪里。干爹干娘两位老人都已作古,迎接我们的干舅舅也是60多岁的人了。一阵寒喧,一阵唏嘘,良久感慨之后,干舅带我们参观他的新家。
昔日的茅棚子不见了,一幢三层小洋楼装修豪华,干净明亮,宽敞大气。一茶几的水果点心摆放整齐,与城里人待客的方式无异。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个超大的厨房,一应现代化家用电器比城里人还时尚。 干舅自豪地说:怎么样?素理(干净的意思)吧?不是烟薰火燎的样子了吧?现在我们农村家子户子搞了沼气池,咯家伙真的蛮好用,垃圾渣滓堆到坑里就发酵,生出来的气能照明、烧火、煮饭,咯真的有点神呢!
现在咯路修得真的好,你看我们家小车、农用车、摩托车都有了,出门方便极了,上街更是小菜一碟,油门一踩,轰地就到了。言不尽兴的干舅舅还要开着农用车,带我们去他的承包地看看。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先看变化最大的烂泥湖水利工程,看看那个纪念馆吧。听说那是益阳最大,也是声光电运用得最好的一个纪念馆,里面的资料、照片和实物,好全好全。 如果说,当年的干爹会讲古,那么他的儿子也是一位“百晓”,说起话来,术语一大堆。在去纪念馆的路上,他又由衷地赞叹起自己的家乡来: 你们晓得啵,我们来仪湖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不到20度,1月最冷,平均温度也有4度多,7月最热,平均气温也不到30度,比你们城里舒服多了。特别是夏天,湖风子一吹,几多凉快哟。
接着又说,1978年烂泥湖撇洪工程竣工后,改由望城县乔口镇通湘江,出口处有好长一溜闸门控制,既蓄洪,又灌溉,关起来的水还能搞养殖,什么鱼类和珠蚌,应有尽有。今朝招待你们,就吃我家养的脚鱼,还有蚌壳肉炖墨鱼汤,另外土里还有新鲜小菜,再做一锅紫薯锅巴饭,小舌子都吞掉你们的。 他这一说,让我们一个个口水直流,恨不得先吃饭再参观。
来到来仪湖的枢纽工程——新河电排,相继参观了“烂泥湖治理工程纪念馆”“赫山区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展示馆”“来仪湖国家湿地公园展示馆”,还有“历史名人馆”。详实的资料、图片、雕塑等,真实地再现了赫山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英勇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展示了赫山人民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描绘了赫山人民将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步入新时代,瞄准新目标,建设新赫山的宏伟蓝图。
看完这些展馆,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用说啦,大伙全身都充满正能量啦! 然而参观还没完,像理论须用实践来检验一样,接下来我们又参观了“智慧农业第一村——竹泉村”。
该村是湖南省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益阳市首个集成运用“互联网+农业”的综合服务中心、赫山区现代农业改革发展示范区服务“三农”的智慧基地。讲解员在“智慧农业云平台”旁,向我们详细讲解和演示了智慧农业的远程监控、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的全过程,接着又介绍了该村利用互联网,轻松买卖农产品的情况。 最后一个项目,参观村容村貌、楼台花园及各种基础设施。
每到一处,我们都为其精美场景而惊呀,为村支两委的惠民理念而赞叹,更为其实实在在的效果而感叹。大家或拿出手机,或打开相机,咔嚓,咔嚓,纷纷留下这美丽的风景,留下这快乐的瞬间,更留下这动人心魄的场面,作为永久的留念,作为咀嚼的美味,并将这些画面和实况传向远方的亲友,介绍益阳的变化。 也有一不相机二不手机的,不用担心,他们的本色是作家或诗人,回到家里后,自会龙飞凤舞,飞珠溅玉,或游记散文,或吟诗作赋,将此行化作可传世的文字,来赞美家乡,抒发乡愁,歌颂时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