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洞庭女神》摘得“奥斯卡”? 听非遗传人史一墨说 通讯员:文婕 前不久“益阳在线”报道,羊舞岭窑非遗传承人史一墨的陶瓷工艺品“洞庭女神”,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了“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金奖。 据悉,这幅“洞庭女神”是继今年上半年摘得“金凤凰”金奖后,在不到一年内第二次获奖。与普通奖项不同,“百花杯”奖是经国务院同意保留的全国性表彰奖项,被业内誉为工艺美术界的奥斯卡。 “洞庭女神”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能从高手众多的“百花杯”中脱颖而出? 突破具象,寄意深远 作为我国非遗继承人,史一墨出生于洞庭湖畔,他的作品都扎根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并从几十年的生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史一墨对艺术保持着很强的敏感性。他说:“我对艺术表达不局限于具象,而是要给具象赋能,作加法,使其拥有更深远的内涵。” 从“洞庭女神”中,我们看到了一名远古女神与生物活石鱼的有机结合。为何选择这两个意象呢?秘密就珍藏在作品背后的传统文化中。 史一墨侃侃而谈:洞庭湖是荆楚文化的源头之一,从春秋时期开始,楚人便在这里披荆斩棘,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特色文化。楚文化对女性有着特别的关注,上古传说中留下了大量关于女神的描述,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气息,读之令人神往。而生物活石鱼又是出土于当地的远古生物,曾畅游于这片广袤的大泽,象征着澎湃张扬的生命力。二者的结合,一虚一实,阴阳相继,蕴含着《易经》所富含的奥妙。 以少胜多,变与不变 “洞庭女神”运用汉画的表现方式,用高温窑变釉绘制,特殊的工艺给作品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效果——苍苍石斑,犹如天成,为作品笼罩了一层远古年代的神秘感。 这样的表现力放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是对色彩的一种反叛。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过分渲染色彩短期内会给人视觉上的愉悦,却难以沉淀。所以,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少即是多。“洞庭女神”即体现了这种辩证思维,用最质朴的“石气”取代了色彩,做到了此处无色胜有色,让人称奇。 史一墨说:在当代工艺品中,我们看多了色彩繁复、艳丽夺目的作品,而“洞庭女神”给我们的却是另一种启示:在时代进步的浪潮中,艺术创作要专注于变与不变,变的是形式表达,不变的是精神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