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说字 有一种昆虫,益阳人叫“和尚” 谢国芳 螳螂 螳螂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成语有“螳臂挡车”。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们是有点不顾后果的勇士。 在方言里它们的别名很多:北京、济南、合肥、扬州叫刀螂(子);西安、成都叫(孙)猴子;厦门、潮州叫草猴;太原叫扁担婆;温州叫剪裾娘;广州叫马狂螂;福州叫草蜢哥,建瓯叫芦蚂。 湘方言称螳螂为“禾老虫”。旧俗楚地以老虎为老虫,吴地以老鼠为老虫。“禾老虫”犹言“禾老虎”,以田地里的老虎言螳螂之凶狠。“禾老虫”益阳人读为“禾老-虫”,前面的“禾老”一漫读就成了“和尚(lǎong)”。于是,在人们的口语里里,螳螂就成了“和尚虫”。旧时农家男孩子多有以螳螂为玩具的经历,他们亲切的称螳螂为“和尚”。 现在推敲起来,螳螂的长相并不像和尚,它们三角形的脑袋倒是像影视里的外星人。螳螂有“和尚”之名,完全因为漫读,益阳方言里“尚”的白读音与“老”相近。 麻拐 麻拐,一般包括青蛙和蟾蜍。蟾蜍,又叫蛤蟆。因为青蛙和蟾蜍的长相、习性差不多,益阳人也通称为蛤(há或gá)蟆。若必须区分时,则称青蛙为绿蛤蟆,蟾蜍为癞疥蛤蟆。本来洞庭湖区不吃蛤蟆,但如今也吃起来了。蟾蜍有毒,一般人不敢吃,吃的是青蛙。 麻拐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广的称呼。益阳还将低矮的小凳叫麻拐凳,就因为它的形状像青蛙、蟾蜍。 “麻拐”一词是怎么来的呢?因为蛤蟆都不是纯色的,就是青蛙也有间有别色的纹路,以“麻”称之,好解。另外,“麻”也可能是“蟆”的漫读音。难解的是“拐”。拐的本义是转折,但转折显然与麻拐之“拐”扯不到一起,只好寻找别的思路。笔者以为此“拐”为“怪”之漫读。人们很早就观察到,蛤蟆幼时为蝌蚪,蝌蚪是有尾巴的,但长大了尾巴就没有了,怪!以“麻怪”来名蛤蟆,非常准确而形象。 能吃的青蛙又称为田鸡,几乎是全国范围通用的称呼。闽方言还称之为水鸡、水狗。 过去乡间以水车车水,三或四人组合。如果其中的多人同时发力加速,另外一人一时跟不上,脚就会被车坨击打,只好将脚提起,整个人都吊在车杠上,样子像青蛙。这种作弄人的形式被称为“吊麻拐”,会引来好一阵哄笑。 仗 仗,常见的词是打仗。仗的本义是手执武器,引申有凭籍、阵势、阵仗等意思。 阵仗,指世面、场面。《红楼梦》第七回:“贾蓉道:‘他生的腼腆,没见过大阵仗儿,婶子见了,没的生气。’” “阵仗”意思的“仗”,在益阳话里可以当单音词用,有“搞得住仗”“搞不住仗”的用法。“搞得住仗”指控制得了局面;“搞不住仗”指控制不了局面。在具体的场合,意义还有一定的引申。如“我现在三个小鬼读书,有点搞不住仗哩。”就是说他快供不起三个孩子的读书费用了。 佩 佩,益阳话的白读音为pai(五声)。“佩戴”一词,别处多单用“戴”,而我们益阳话多单用“佩”。如“她佩的是清华的校徽。”“他佩一个袋子出门。” 佩,《说文》:“大帶佩也。从人从凡从巾。”佩的本意指宽大衣带上所佩带的饰物。引申指把徽章、符号、手枪等戴在或挂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间。人起名为“佩”,往往后面会跟着一个名词,如带玉旁的字,佩琚、佩珰、佩珍,以示高贵。 平时常用的“佩服”,指由于对方具有某种优秀品质而产生的可敬、心服的主观情感。 睡·睏·躺 睡(益阳的白读音为xì),《说文》:“坐寐也。”本指坐着打瞌睡。后来才引申为躺下睡觉。 睏,字典并不承认这个字,只把它当成“困”的异形字。方言里把“睏”当“睡”用。比如,益阳话里“睏(二声)”就相当于“睡”。俗语“一张铺不睏两号人”,比喻两口子在一起久了,思想、行为会趋同。 而躺是一个年轻的形声字,明清作品里才出现。本义是身体倒在地上,引申也指其他物体倒在地上。躺,益阳的白读音为tiang(五声),指斜靠、斜躺。如“她躺在沙发上看书”。过去乡间有一种睡椅,人坐在里面就是典型的斜躺状态。 下榻 “下榻”古籍中常用,典出《后汉书》。《后汉书·陈蕃传》及《徐穉传》中有:陈蕃为乐安太守。郡中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他,人都不应招,只有陈蕃招他,他来了。陈蕃为他特地置办一榻,为他专用,他离开了就悬挂起来。后来,陈蕃任豫章太守,为徐穉特设一榻,也是徐穉一离开就悬挂起来。“下榻”本义是礼遇宾客。后引申为寄居、住宿。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翩翩》:“女曰:‘我出家人,居有山洞,可以下榻,颇不畏虎狼。’”杨朔《东风第一枝·两洋潮水》:“我们下榻的旅馆又恰恰面临着大洋,日里夜里,耳边上总是响着一片风涛的声音。” “下榻”一词益阳也用,只是意思完全不同。益阳风俗,在床上去世的人,要赶在尸体僵硬前净身、更衣,并移到堂屋的地上。这个下床的过程叫“下榻”。而将尸体放入棺材里叫“入材”。 榻,本指矮的坐具、卧具,上古时坐、卧不分。“床”字比“榻”字后有,除了“榻”的意思,还有安放器物的架子、井栏、底部等义项,约在近古“床”才专指卧具。至于坐具,后来不再像床那么大,而成了凳,再演变出各种凳以及椅来。方言里保留的“榻”为古汉语词汇,指的就是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