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创作园地 文学作品 查看内容

【往事麻石街】点指点波罗,一首儿歌的遗传密码

2018-10-7 11:53| 发布者: 李倩| 查看: 20623| |来自: 益阳在线

摘要: 一首儿歌的遗传密码 李兆民      点指点波罗,   扬指夹海螺,   金钵银钵,   茅蓝钵钵,   将军跑马,   回头一刺。   益阳的童谣,首屈一指的应该是这首《点指点波罗》,只是不知它起于哪朝哪 ...

一首儿歌的遗传密码


李兆民


  


  点指点波罗,

  扬指夹海螺,

  金钵银钵,

  茅蓝钵钵,

  将军跑马,

  回头一刺。


  益阳的童谣,首屈一指的应该是这首《点指点波罗》,只是不知它起于哪朝哪代。想必是自有麻石街起,孩子们就口口相传。

  貌似只是小孩的顺口溜,或打油诗而已,其来由和含义,似乎也没什么值得研究的。以致长期以来,它的存在竟被忽略了,甚至众多的民俗学家或社会学者也懒得去探讨。

  为寻根究底,确切解读这首童谣的遗传密码,我和益阳藉民俗和碑帖学者鲁新民有过多次探讨。如果说这探讨有点什么成果的话,首先还得感谢他。

  旧时益阳,房屋密集,人口众多,却没有专供孩子游乐的地方。于是,十数个甚至几十个少儿聚集在麻石街上疯玩,或在房前屋后的空坪隙地上嬉闹,是常有的事。

  还有,大人在一起喝酒,喝到高兴处,就划拳行令,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于是,麻石街上便有种游戏,即把孩子的娱乐和大人的划拳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叫“点将”的娱乐方法,这是与益阳毗邻的长沙和常德所没有的。

  所谓点将,就像“击鼓传花”,不过无须击鼓,也不用传花,而是边行令,边随令点人。具体办法是,由为头的“孩子王”伸出食指,一边念念有词:“点、指、点、波、罗……”一边一字一点,将参与游戏的孩子一个个点将下去,当念到最后那个“刺”字时,所点的这个孩子就被“刺”中,让他当即出场。

  出场干什么呢?如果是捉迷藏,就让他来当“瞎子”,如果是捉羊几,就由他来充当捉羊人。在儿童游戏中,当“瞎子”或捉羊人是比较辛苦,也比较刺激或费脑的,用这种办法,能将比较迟钝或不擅出众的孩子,放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跑。

  这种点将法,为什么临近的常德、长沙没有,而益阳却有?这首26字的童谣,起于何时,有无文字,又蕴藏了一种怎样的地域文化,有什么说叨吗?

  为便于探讨,我先以益阳城区方言朗读一遍——

  点指点波罗,

  扬之(指)嘎(夹)海螺,

  金钵银钵,

  茅蓝钵钵,

  将军跑马,

  回刀(头)一刺。


  别小看这六句话,虽只有26个字,却博大精深,串起了益阳的悠久历史,体现了益阳的文化积淀。

  且听我逐句解说。


  一、点指点波罗

  点指,和后面的扬指,在佛经里,是指菩萨的不同的手式。波罗,则泛指佛经。

  庙宇文化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富足安宁的大环境有关,穷得叮当响的地方,人们穿衣吃饭都成问题,哪还有钱修庙,供菩萨?

  旧时的益阳,仅10里麻石街,上了官方记载的,就有“九宫十八庙”,其中两处南岳宫只记了一处,之外还有许多小庙小观没列入。“九宫十八庙”分别是——

  九宫:五福宫、帝主宫、天后宫、药王宫、福星宫、万寿宫、紫云宫、乾元宫、南岳宫。

  十八庙:武庙、玉皇庙、地母庙、水府庙、魏公庙、白马庙、财神殿、轩辕庙、七公庙、张飞庙、天符庙、城隍庙、明星池庙、神农庙、葛公庙、师公庙、江神庙、圣庙。

  


  俗话说:官清书吏瘦,神灵庙祝肥。庙祝,寺庙中管香火者也,他们为什么肥,乃因庙宇文化,说得冠冕一点是精神信仰,说得实质一点,进入商业社会后便不可避免地成了商业行为,在其生存发展和香火布施中,那些庙祝焉能不盆满后钵子也跟着满了的?

  由于寺庙众多,香火旺盛,旧时益阳小朋友的生活环境,可谓“古城一抹烟霞色,寺院一片木鱼声”。在香烟袅袅,悠悠入耳的诵经声中,经文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汇,就是“波罗”。于是久而久之,这“波罗”二字,就潜入到了童谣中,于是益阳童谣中的“点指点波罗”,就传神地反映了这种浩大的诵经场面。

  诵的什么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也。该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又简称心经。全经只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是佛经中最有名的经文之一。

  以下为玄奘译本之节录,试试看,各位看官能读懂否: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空也,色也,灭也,净也,糊涂了吧?其实,只须弄懂其中一句,就能略知大概也。这个句子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里的“行”即修行,“深”,对浅而言,“般若”,指智慧,“波罗密多”,意为彻底,“五蕴”,即后面讲的眼、耳、鼻、舌、身惹来的诸多烦恼。意思是说修练高深的佛家功法,当你得到其大智慧的时候,就能放下一切,而摆脱苦厄。就这么简单。

  最后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就是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彼岸是光明的世界!

  


  再摘一段《白衣大士神咒》经: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

  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

  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这里,主要理解最后一句,“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南无”,是归依之意;摩诃,大的意思;般若,佛的智慧;波罗蜜,到达彼岸。这个句子就是:归依吧,用佛的智慧普渡众生,共同抵达幸福的彼岸!

  所以,益阳童谣中的波罗,不是指菠萝这种水果。古代运输不便,长途贩运到益阳的,仅限于墨鱼、干桂圆、干荔枝之类不易腐烂的品种,古时,益阳没有广东产的荔枝、芒果、菠萝等热带鲜果。

  佛经无处不波罗。益阳童谣中的波罗,源自佛经,你理解为佛经也行,或随文就义理解为修炼、得到、抵达、高深等都行。


  二、扬指夹海螺

  扬指,益阳话听起来像“扬之”。

  于是,有人就理解为是“疡子”夹海螺。这是站不住脚的。若仅止于这种境界,这首童谣就白编了。因为,益阳称猪肉里面的腺体叫“疡子”。而螺肉,从壳里剥出后,与猪肉里切下的“疡子”外形有点相似。螺肉是杀生之物,佛家忌杀生,出家人避之犹恐不及,岂有菩萨将海螺与“疡子”混在一起,夹来夹去的?

  其实,扬指夹海螺,这句话非常大气。中国古老的传说里,东海有龙宫,海螺为东海之物,是佛家法器。扬指,即扬起手指,劈空而过,直达东海,将海螺从大海深处夹到益阳来。

  一句益阳童谣,为您诠释什么叫“法力无边”。

  


  前面说了,点指,扬指,佛经里分别是说菩萨的不同的手式,海螺,这里为法螺,藏语称为“东嘎叶起”,讲经说法时吹奏的法器,又是乐器。佛经说,佛祖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时声音宏亮如同法螺,响彻四方,所以有时也用法螺代表法音。

  “点指点波罗,扬指夹海螺”,仅两句,就形象地描绘了庙堂的礼佛和诵经场面。那么,孩子们为什么对这个场面感兴趣呢?

  三、金钵银钵

  和尚外出化缘,托在手中的那个食钵,通常比较贵重。如唐玄藏的食钵就御赐的紫金钵,佛祖如来的两个徒弟阿傩、伽叶,便断定唐僧有钱,向他索要好处,结果唐僧没给,于是所取之经便没有字。

  孙悟空发觉后一状告到如来,可如来并不以为意,居然说“不能让后代儿孙没钱使用。”唐僧无奈,只得用唐王钦赐的紫金钵盂送给阿傩,并许诺“奏上唐王,定相厚谢”,才换取了那有字的真经。

  紫金钵盂功不可没,如来对弟子索要好处费的态度也引人深思。由此可见,世外并无桃源,庙堂也无净土,这是《西游记》里很有趣的一笔。

  下面这张照片拍于益阳白鹿寺。一位云游到益阳的和尚,来自内蒙古,手中所托之物,便是一只发亮的“金钵”。

  


  佛寺用语,称云游到别家寺院为“挂单”。各寺庙都善待云游僧,与本寺僧众同食,不见外。

  清朝推崇佛教,佛教又分好多流派。

  黄教(喇嘛教)在蒙古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历史原因却是一种驭民术。

  女真大军入关,明始亡,清朝就这么好玩一般得了天下,若蒙人再这么玩一把,如何是好?于是清廷吸取蒙古大军亡宋的历史教训,想办法来对付这个能骑善射的马上民族。

  于是,清朝引入喇嘛黄教,在草原上广建庙宇,并拨给费用,保证庙宇的日常香火,使出家人衣食无忧,当了喇嘛就终身食俸,一生富贵。且还派兵保卫庙宇。但同时又规定,出家人不能娶妻。如果蒙古人一家有八兄弟,只准其中一丁娶妻生子,其他七兄弟必须出家。

  这种出家和富贵的结果,便大大抑制了蒙古的人口。人口不旺则无军,无军就解决了蒙古入侵之虞。可谓高手杀人不用刀。

  

  金钵,摄于会龙山栖霞寺


  益阳位于内陆,朝廷并未推行黄教,一不强制人丁出家,二不拨款,三不派兵守卫庙宇。但内地的出家人,一朝进佛门,也终身衣食无忧。

  益阳有很多庙宇,香火盛,收入丰,还有相应的庙产,如田地,甚至金银珠宝。

  老百姓呢,辛勤劳作,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因此这里的“金钵银钵”,其实是暗讽寺庙食自来之食,养尊处优,饭钵子在手,非金即银。

  您看到没,益阳古时的这首童谣,刻画庙宇文化,可谓入木三分!



  四、茅蓝钵钵

  “茅蓝鉢鉢”,对应“金鉢银鉢”,形成强烈反差。普通百姓家,买不起高档瓷器,更没有金钵银钵,只能用“茅蓝鉢鉢”。

  “茅蓝鉢鉢”有鲜明的益阳特色:

  1、它是青花瓷中的日用粗瓷制品,胎体偏厚。这种瓷器,瓷泥未精炼,由技术差的徒弟干活,做不出几近透明的薄胎,益阳人便称这种不像碗的容器为“钵”,有点象赵本山自嘲自己是猪腰子脸。

  2、“茅蓝鉢鉢”价格不贵,青中带蓝,出于蓝,胜于蓝,做工也不太考究,画工神来几笔,象茅草,倒也传神。益阳人还称这种“茅蓝鉢鉢”为窑坯子,有时,前面还加一定语,叫“粗窑坯子”。

  旧时益阳窑口不少,前些年一些学者认为窑口集中于杨舞岭一带,此说法不甚准确。

  元代大批江西人迁到益阳,带来了景德镇精湛的制瓷技术。元、明、清、民国直到解放初,龙山港一带也一直是日用瓷生产的集中地,既产普罗大众用的青花瓷,也产高档瓷,以适合不同的消费人群。这叫“低档走量,高档赚钱”。

  

  益阳收藏家胡明丛藏品


  龙山港生产的高档日用瓷,主要是寿星、观音、罗汉造型摆件和筒、壶、杯之类。

  益阳收藏家协会胡明丛秘书长,收藏了很多益阳的高档瓷。

  

  益阳收藏家胡明丛藏品


  益阳瓷有很多精品,不亚于当时的景德镇瓷器和醴陵瓷器,而且画工独特、书法水准也极高。

  民国时期,至少还有16家瓷号,分布在城内、头堡、二堡、三堡,足见益阳老城当时有多么繁华。

  1956年,龙山港较大的“祥记”瓷厂,被公私合营,更名为资江瓷厂。龙山港窑口集中地,后来成了大众瓷厂。

  3、茅蓝鉢鉢还说明了益阳人的包容。益阳自古就有茅蓝七姊妹降之于黄家湖的传说,原来这七姊妹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七名织女,相传她们是住在天庭里的“茅蓝宫”而得名。而七仙女又是与哪吒、二郎神杨戬、托塔李天王等道教人物连在一起的,可见,童谣中的“茅蓝”二字,兼顾了神话和道教。孩子们将看似对立的“金钵银钵”和“茅蓝鉢鉢”拿捏到一块,从一个侧面也可见出,益阳的“统一战线”还是蛮到位的。

  因为益阳人认为,一切庙宇、观、庵、堂皆平等,无论儒、道、佛、魏公(排古佬)、外来教,不分贵贱。从施舍和香火钱的角度来解读,就是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咱们井水不犯河水。说白了,也是有饭大家吃,有神都来拜!


  五、将军跑马,回头一刺

  益阳在战国时期就已建县,是湖南最早设立的县城之一。

  关公守荆州的时候,常驻在长沙郡的益阳县。辅佐关羽的马良,在招募兵丁时,只选五溪蛮(又称武陵蛮,沅水上游若干少数民族的总称)的人从军,而不征益阳丁,益阳人才得以休养生息,丰衣足食,也才能以旁观者的心态,见证“魏蜀吴”三国打群架。益阳人受三国文化影响很深,汉唐时代,问少年长大想当什么,他们一定会说:当将军。

  不像现在的段子:问小朋友长大想当什么?答曰:当贪官。

  



  至于将军跑马,三国时期就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赤兔马,原为吕布所有,作为战利品,后成了关公的坐骑。

  你看啊,三国打群架,将军骑马,驰骋战场,著名的一招就是“回马枪”——回头一刺,那叫防不胜防

  《点指点波罗》,是益阳童谣中的瑰宝,从庙堂念经、和尚化缘,到三国纷争、将军骑战,外加神话传说,串联起几千年益阳的历史与文化,颇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气度。可是创作和使用这首童谣的却都是孩子。可见,咱益阳的小朋友,受三国文化、佛教思想和神话传说之影响,既有思接千载、神驰万里的气度,更有少年老成、吞吐天地的抱负!

  听说龙洲书院原龟台山位置,资江风貌带拟在那儿建一堵诗墙。我看,与其劳神费力去征集所谓名家诗作,不如把这首史诗级的《点指点波罗》勒碑刻石于上,让这首益阳童谣千古流传,万世流芳。


路过

雷人

握手
1

鲜花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芸姐金鹏 2018-10-11 08:24
佛佑中华。

查看全部评论(1)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