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益阳 李佐勋:烂泥湖治理的策划师(下) 卓永华
大路坪节制闸——神仙的梦想 1975年底,烂泥湖的主体工程——发端于三一九国道边的罗家咀,经宁乡、湘阴和望城,在乔口入湘江的撇洪干渠,及另外11条支渠便基本成型。接下来的任务,是在一个叫大路坪的渠段,修建一座有八孔平闸的大型节制闸。 所谓节制,即洪水来时泄洪,洪水退了蓄洪,让洪水乖乖地服从人的安排。 根据往年的防汛规律,节制闸应抢在汛期前的70天内完成主体部分。据匡算,主体部分需开挖土方8万余方,浇筑混凝土1万多方。群众和专业人士都认为,要在70天完成,除非是神仙…… 这时,正值李佐勋到省委党校学习,县指副指挥长张绍基受命主持该闸的修建。为此,李佐勋特意给张绍基写了封信,指出该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望他紧紧依靠群众,相信科技人员,群策群力,苦干巧干,一定赶在汛期前完成! 张绍基根据李佐勋的指示,召开了大闸工程指挥部全体人员会,集思广益,提出了三条措施: 一是保证人力,受益的6个公社,每个公社出动一个民工团,每团1200多精壮劳力,并配备得力干部带队。 二是依靠科技,请求省水电勘测设计院、省水电厅工程二处,派工程技术人员来现场指导。
三是调集物资,要求物质部门支援足够的钢筋和水泥。 因为烂泥湖工程已被列入全省十大水利工程,以上三点均得到了上级的同意和支持。
各民工团采取砍土分方的办法,将任务层层压实,不避风雨,日夜三班,连续作战,终于在20天内完成了大部分土方。紧接着是混凝土浇筑,这是水下工程的难点。 为赶工期,指挥部除留一人值班,其余人员都分配到各项目督战,并采取包干负责制,要求在35天内完工。 省水电厅的同志将办工桌也搬到了工地上,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这样,技术人员和民工协同作战,不分白天黑夜,也不管晴天雨天,果真只用了35天就完成了浇筑。之后加上扫尾,主体工程终于赶在汛期前完成,比原计划还提前两天,实现了神仙的梦想! 最后是闸门安装、电动提升、水力发电和附属设施等,至1977年11月,大路坪节制闸全面竣工! 这座全长75.2米、有8孔平闸、横跨在烂泥湖撇洪干渠上的节制闸,是湖南历史上第一座大型节制闸。其设计流量,每秒1200立方米,汛期开闸撇洪,非汛期关闸蓄水,能拦蓄上游洪水1600万立方米,保证两岸广袤的农田用水。且什么时候流,流向哪,都乖乖听从调遣。 这便是:山向红日四时绿,水随人意八方流!
为便民利民,闸顶还建有宽7米的公路桥,左侧建了个发电站,装机3台,共375千瓦。 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资江北面的长春、沙头两个区,按说与地处南岸的烂泥湖水系并无关联。但在烂泥湖治理中,也出动劳力3万多人,与受益区人民一道筑堤开河,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的凯歌。 起初,北岸的群众不理解,认为是刮“共产风”,说什么“自带钱粮去帮忙,人家受益我亏账”。 李佐勋根据群众情绪,大讲荆江分洪、整修南洞庭和修建迎风水库等实例,说大型建设从来都是一盘棋,哪一个不是举全局之力呢?又说自古修长城,开运河,全国人民也是一个整体,更何况我们是一个县呢?通过讲道理,算细账,宣讲毛主席“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的指示,北岸两个区的民工终于组织起来,如期到达了指定工地。
长春区过鹿坪公社党委副书记吴年庆,58岁了,老婆病逝后的第三天,他就肩挑行李,带领社员,步行40多公里来到了工地,成为“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的”第一张名片。 73岁的迎风公社左家仑老贫农郭文汉,谢绝了儿子要他去城里度晚年的孝心,也积极报名,上了工地,为民工做些服务性工作。 在烂泥湖治理前三期工程中,长春、沙头两区共完成土石方805.3万方,折算工日856.5万个,占开河总土方量的25.3%,总工日的26%,并为沿线开垦出几百亩高标准梯土和梯田。
这就是烂泥湖精神 在一架架存放有序的历史资料中,作者发现县指办公室第113期《情况简报》,对当今反腐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简报日期是1978年7月15日,烂泥湖治理已进入扫尾,其内容有三: 一是不允许干部有特殊待遇,包括上工地劳动或加班,是不能有粮食补助的,如违反了,就要通报。 二是招待费不能列入开支,否则也予通报。如有次接待了采访的《湖南日报》记者,县指将这笔开支入了账,相关干部为此受到了通报批评和处理。 三是这期通报的14起违规事件,县指自己就有5起,占36%。
在当时国民经济极度困难的年代,仅凭一县之力,在短短3年多内,就完成了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靠的是什么?就是16个字:励精图治,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纪律严明。 这,就是烂泥湖精神!
人间自有公道在 今年3月2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第9段有一句:叫“人间自有公道在”。 将这句话放在烂泥湖治理上,也当之无愧。 李佐勋在治理烂泥湖过程之前、之中、之后,虽各方有不同意见,并也遭受过一些非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自然的检验,现在从上到下,都认可了烂泥湖治理,认可了这项伟大工程,也认可了当时的县委领导班子和李作勋这位“班长”。 在2006年工程竣工30周年庆典大会上,时任赫山区区委书记的罗智斌,就提出了烂泥湖精神要留诸后世,薪火相传。 现任赫山区区委书记邓正安,为发扬烂泥湖精神题了词: 在物质匮乏、环境恶劣、设备落后的年代,当时的益阳县委带领英勇的全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一切险阻,创造了这一全县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 笔者撰稿之时,在市图书馆门口碰到了当年的县委组织部长李金山,老人83岁了。我跟他讲,您是当时的老组织部长,和李佐勋共过事,我想写一下烂泥湖,尤其是李佐勋,你看行不? 李金山说,当年他与李佐勋在修湖的问题上有分歧,但通过实践,烂泥湖治理搞对了,李佐勋是有功的。最后,他还说,李佐勋不愧是老党员,老干部,有水平、有能力、有魄力!
历史的总结 烂泥湖治理工程于1974年10月破土动工,于1976年9完成主体工程,累计上民工41万人,完成劳动工日4348万个,移动土石方4188万立方米,工程总造价4538万元(按当时价格),开通了从罗家咀至乔口全长36.71公里的撇洪大河,及11条总长39.97公里的支渠,兴建了调节撇洪蓄水、宽75.2米的8孔电动节制闸,建成了装机总容量3200千瓦,排水量10万立方米时的新河电排。 这项工程的完成,上至县委书记李佐勋,下至基层党员干部和几十万民工,莫不以治湖为己任,付出了成倍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经过连续3年大会战,蓝图终于绘成! 后经过多年连续不断的配套建设,烂泥湖工程成为集水利、种植、养植、交通、绿化于一体的系统富民工程。 烂泥湖治理工程,其工程量之大,施工时间之长,质量标准之高,效果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可以说,在湖南水利建设史上都令人称奇。
各位看官,你们可能看不下这枯燥无味的总结性文字,那就换换口味,最后讲两个小故事,来结束这个长篇。 一、太爹的单车 太爹叫李太年,是李佐勋的安化老乡,曾任益阳县委副书记,分管工交。一次,他在商业局要了一个指标,买了一辆“永久”牌单车,谁知放在家门口没几天,就被小偷偷走了。他责令县公安局治安股一个星期内破案。可是一个月、二个月过去了,单车没有找回。他又派干部去催,也没动静。 他的这一举动,弄急了戴大盖帽的警察,他们跑到局长面前诉苦,说李太年以势压人!局长无奈,将此事汇报给了李佐勋,要求书记出面,压压太年的火气。 一次在食堂吃饭,李佐勋遇到了李太年,便语重心长:“那些警察都是洞庭湖里的麻雀,哪吃你这一套呢!听说最近他们有好多大案要破,你自己的事就缓一缓嘛……” 李太年似有所触动,以后便不敢在下属面前摆架子了,直至退休,都深受干部爱戴,不管领导还是群众,都叫他“太爹”。从退休到去世,太爹许多事仍喊得应,晚年生活也很愉快。 二、戴大红花去见马克思 2006年11月,时任赫山区委书记的罗智斌主持了烂泥湖治理竣工30周年庆典,当年的参与者,共同回顾了惊天动地的创业历程,重温了治理烂泥湖所创造的烂泥湖精神。 李佐勋是个重感情且文采出众的人,庆典结束后,他对好友李太年、李世光自豪地讲:风风雨雨几十年,烂泥湖给了我新的政审结论,我可以戴着这朵大红花去见马克思了……
(本文有关资料来源于赫山区党史办,作者特表诚挚谢意!) 2018年7月18日脱稿 往期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