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麻石街 益阳的古城门 卓永华 作者简介:卓永华,1946年生于益阳古城北正街,小学六年级一篇万字文,被副省长张孟旭接见,后保送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下放凤凰湖农场,返城后曾在县乡两级政府工作,后调中石化至退休。近年致力于拍摄中心城区大小古巷,共摄像210条,并配上文字和解说。
1964年益阳市第一批知青下放,作者荣列其中。 缘起 《益阳在线》自创办以来,“文化益阳”与“往事麻石街”等栏目报道益阳古城和麻石街的文字可多了,今作者另辟蹊径,说说益阳的古城门。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刘激任益阳知县,在资江南岸的龟台山上兴办了一所龙洲书院,并在山崖上刻制了一副“资江十景图”。传说这位知县有天晚上做梦,说有一只仙猫托梦于他,要他在任期内多为民做好事,办实事。第二天一早,他便升堂晓告全县百姓:大兴土木,在县邑四围修一道坚固的城墙,一可用作军事防御,二可用来防洪挡水。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而实际情况是,早在明王朝建立前,本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夺取军事重镇徽州后,一名叫朱升的隐士向他献策,要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一听,这建议于军事、于经济、于政治,都讲到了,且很有见地,便高兴地采纳了。从此,这位放牛娃兼和尚出身的朱重八,南征北战,横扫天下,最后在应天府称帝,坐上了龙椅。
龙椅坐稳后,这位对城墙有着千千结的帝王,认为作为立国之本或备战工具的城墙,大有加修加固和遍地开花的必要。于是一道圣旨,命各府各县大筑城池。这,当然也是益阳筑城的由来,虽然这时距朱皇帝的圣旨都快200年了,但朱家的子孙,显然没有忘记先帝的遗命。 益阳的城墙筑多大呢? 刘激把古藩司地(明官史封地)——古河伯所地(元官史封地)——古东门——北沄——拱北桥——文昌阁——节孝总坊(表扬孝道的场所),及沿河的碧津官渡总面积达三平方公里的地方,围将起来。城墙高度为六米。从清益阳县志城舆图可知,这个巴掌大的围城,较之全国那些有古城墙的历史名城,虽然小气和袖珍了一点,但较之三国时鲁肃为抵挡关羽骑兵筑的那道土堤,却像样多了。 虽总面积不过三平方公里,但从此就奠定了它作为益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基础和地位,益阳史上的首座民国专署衙门,就设在西门外的学宫。清末以来,西出城门的龙鳞镇、头堡、二堡和三堡,号称十五里长街的麻石街,就是从这里发祥的;改革开放后向南拓展的40平方公里新城区,也从这里肇兴。 古城池虽小,但东、南、西、北四门,一张也不少。不仅不少,且距南门200米处的东边,还多了张小南门。这是因为,南城墙濒临资江,在没有自来水和货运主要靠水的年代,多一张城门,显然是考虑到取水和运输的便捷。且还因小南门的下手,有个益阳人都熟知的碧津古渡,此门的设置,自然也方便那些南来北往的过渡人。
现结合有关史料和儿时听老人讲古的一些传说,及本人亲历,分别将四围城门及城门里的故事,向看官一一道来: 大南门
大南门面对资江,东、南、西、北四门中数它最雄伟,也最壮观。从清县志图上可看到,当年这座城门上有高大的门楼,门楼上镌有大大的“资江”二字。出南门入资江,有近两百级麻石台阶。台阶宽三丈,中部一平台,长二丈。 这长长的麻石阶梯也是老百姓的主要挑水码头。 因为挑水是个气力活,便产生了一批专卖河水的挑水工。印象里,一名高大、单身、弱智、结巴、满街叫“要水不哪?”的男子形象,至今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因为他是为一名寡妇担水而落水死去的,所以,不仅这位寡妇记得他,城内的居民都记得他。这种吃水靠挑的日子,城内居民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初。 城门是方便出入和挑水的,可在资江涨大水时,这城门就得关闭。而这关闭,就不是两扇城门能应付得了的,这时城门洞两边设置的闸槽就起作用了。 闸槽两两相对,是嵌浪板用的。当水涨到麻石平台时,人们就把挡水的浪板运来,两块一组,将两头嵌入闸槽,然后填入泥土,再用抬硪憨实。憨实一层浪板后,再嵌第二层……我清楚地记得,浪板嵌多少层,是根据涨水来决定的。如果浪板差不多与城墙平了,城内的居民就恐慌了。当然,我见到时的城墙在抗战后被拆矮了,只有原来的一半高。 益阳古城的县治(县政府)在古城中心,离大南门最近。县治坐北面南,宏伟壮观,是古城最高建筑。立县治楼台之上,隔江一望,对岸的山色,河中的白帆,龟台山上的高土台等,尽收眼底。当年的知县刘激可能是站在县治之顶,或悠游于南城墙之上吧,他的笔下就流淌出了“庆洲渔唱”“碧津晓渡”“会龙栖霞”等益阳十景。 走进大南门,右边曰东门街(解放后叫南正街),这里有五马坊、催征局、驻军、武庙(纪念关羽的)等处所;左边是常乐街,沿街有灵官庙、分县(县办事处)、节孝总坊等单位。 民国至建国初,大南门一带,商铺林立,市面繁华,有南货、药号、文具、当铺、香烛鞭炮和饭店旅馆,可以说吃住玩乐,应有尽有。 我印象最深的是刘东记书店,曹裕记面馆、华南旅社、莫记文具店、富春堂中药号、欧阳诊所、江西药号、李同兴金银号、莫记照相馆(后为和平照相馆)、民主印刷馆,及家父经营的卓顺兴鞭炮蚊烟店…… 在大南门对面,后来的益阳县雨伞厂内,有清康熙二十一(1640年)始建的监房,经历代翻建改造,到民国时已成了有名的“益阳监狱”,是国民党当局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的地方。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英烈袁铸仁、叶紫的父亲余达才和二姐余也民都关押于此,最后就义于大码头。在益阳监狱的旁边,还设置了水牢,具体位置在五马坊福音堂对面的水巷子。 大南门理发店
小南门正街 小南门
大渡口船工宿舍 益阳古城有个碧津渡,这个渡口已存世1700多年。 我原来有个错觉,认为碧津渡资江北的旧址是现在的大南门,经几番史料搜检,对照益阳古城图,原来其旧址在大南门往东三百多米外的小南门下首。 碧津渡其所以谓“碧津”,乃因古人有诗曰:“碧水萦洄,津头柳荫,漫江碧透,位居要津”,而名之。三国时,关羽与鲁肃在益阳隔江相峙,据传关羽“单刀赴会”,即经此渡,联吴抗曹,始传为佳话。 古人曾这样点赞碧津渡: 其诗一: 七个八个天顶星,三点两点石头露, 一江烟雾不见人,但听碧津争晓渡。 其诗二: 烟锁绿柳津,朝暄争渡人, 舟师惯迎送,莫讶往来频。 今年5月18 日,随着西流湾大桥的通车,这座延续了1700年的碧津渡——大渡口,也歇渡停摆了。 由原碧津渡上南岸,进入小南门,街的对面即考棚街。考棚街是益阳科举时举行县试的场所。 科举在益阳有1300多年历史。原益阳无固定考场,生员考试,须赴常德或长沙。至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安化县始建考棚,乾隆五十年(1785年),益阳县也相继设立考棚,其考棚可容3000人应考。同治七年(1868年),又扩建考棚36间,并将原考棚修葺一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沅江、益阳、安化分别举行了最后一次考试,科举随之在全国结束。 有人以为考棚街就是考场所在,以为既然是棚,就可搭可收,要考试了,就清街歇市,考棚一搭,就成了考场。其实真正的考场离考棚街还一段距离,具体就在市三中后面的罗家塘边。这里有我市网络作者“原乡山人”收藏的照片为证,虽照片上看不到具体方位,但考棚却是砖石结构,并非人们想象的“可搭可收”。
科举时代,益阳发生过几件读书人黄袍加身的大事: 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益阳县人黄照考上了进士。尔后黄照的6个儿子,黄友端、黄友闻、黄友颜、黄友益、黄友谅、黄友直,皆举进士,可谓祖坟葬得好,“一门七举人”! 桃江县举人刘集勋、田苏游、龙驹于,三人于1865年同赴北京应考,结果同榜高中,曰“一榜三进士”! 沅江县马公铺的张建勋,于清同治年间进京获殿试第一,成为益阳科举时代唯一的一名状元,也是当朝第一个状元。 小南门虽史料多多,故事多多,但在东、南、西、北几个城门中,它是最小的,也是唯一一个没有门楼的城门。新中国成立后,小南门成了一个停靠煤船及日用杂品船的货运码头。进城门的右侧,还建了个不小的煤栈。大跃进时,益阳第一个机械化码头诞生于此,大大减轻了码头工人的劳动强度。 大南门和小南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存在,后随着河北大堤的延伸和加固,这长长的半截子城墙连同两张城门全被大堤包裹了。
建国前南门口福音堂医院外景
市三中初中部教室 北 门
北门直对拱北街,有高大的门楼,出城门,穿过护城河上的拱北桥,就到了现称为长春垸的广袤农村。据老班子回忆,北门的城楼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还在,是被日本飞机炸毁的。解放后,整修南洞庭,紧伴古城的北墙修起了长春大堤,北门及北面的城墙或被拆除,或被包裹到来了大堤里。本世纪初,老城区扩充改造,与老城交界的这段长春大堤被夷平,被埋了半个世纪的墙基才重见天日。
解放后,拱北街更名为北门巷。 北门巷原有张公祠、育婴堂、大造局、刘公祠、城隍庙、霖官庙和县办事处。北门巷两边达官贵人建房较多,进巷左边的第一幢青砖黛瓦就是国民党益阳第一任专员谢声溢的。右边第一栋过去叫“余园”、现名为“易宅”的石库门屋,是清朝末期在常德担任过最后一任知县的易应台的私宅。所谓“石库门”,是仿海派建筑,乃“石箍门”之谓也。现这两栋房子包括巷子里的若干古建,均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被老百姓称为“曹屠户”,专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国民党益阳县团防总局局长曹明阵,也在北门城隍庙边建有房子。 至于城隍庙,是北门巷最显眼的古建筑。虽然它早已不是过去那规模和格局,但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却是城隍庙的主殿。该殿始建于明洪武二年,是如假包换的原装货,也是益阳最老的古建。复旦大学古建筑专家来益考察时赞:在湿度大的河湖地区,古木房梁保存得如此完好,可见当时木材的防腐处理水准之高。 城隍庙的“隍”,是个形声字,从阜(fù),从皇。阜指土堆、土山,皇指大批人马所跟随的王者,阜与皇联合起来,即表示王者率领大批人马建造的城墙。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隍之本义就是城墙,转义则是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的名臣或英雄充当。 城隍庙供奉城隍,本古已有之,而到了明代,却登峰造极。全国各地,有府县的地方就有城墙,有城墙的地方就有城隍庙,而有城隍庙的地方,就必须供奉城隍爷。这便是朱元璋的高明,将外患由城墙挡在城外,让内忧交给无须朝廷俸禄的城隍爷处理,还要老百姓恭恭敬敬、服服帖帖地朝拜他,崇奉他。如果说城墙是朱元璋高价雇请的城防司令,那么城隍爷则是不花钱甚至还赚钱的道台或布政使。用朱元璋的话来说是:“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小时候我看到的城隍庙,大殿高约三丈,殿前有一对大石狮子,内有大院、戏楼、香亭、回廊、钟鼓楼、台阁、大殿、后殿和禅房,是益阳九宫十八庙中最大的庙宇。益阳的城隍爷俗姓姬,这不仅因为三皇五帝的始祖黄帝也姓姬,他还是传说中的守城英雄,其神象高达九市尺,其生日是农历五月二十八。所以,从洪武二年大庙落成起,每逢元宵赛花灯,端午划龙舟,及五月二十八城隍菩萨生日,益阳城里的居民都要到庙里来,杀鸡宰鸭,烧香磕头,供请城隍爷,这已成了益阳的一种乡俗。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门口人,家父在北正街110号经营了一辈子的鞭炮和蚊烟,供全家几代的生活,我也因此而小学、初中、高中,书读得很顺利。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就读的市一中,有一位勤奋好学的女同学,至今还留在我脑海里。该同学家在北门外的马良村,每天早晨天未亮,就挑两个桶上街收潲水,收完一担才回家吃早饭,然后过河,赶到一中读书。算算,除了渡口,她家离校有整6公里路,每天风雨无阻,从未迟到。加上她出身好,后来考上了湖大土木系。她的这种精神,可以说是北门人勤奋求生的一个缩影。 1954年,益阳发特大洪水,洪水漫过那半截子城墙,使十五里麻石长街成了泽国。我当时在明星池小学读书,已识人间烟火,大水把我们全家困在楼上。一天,北门划出一条船,船上有我长兄卓永贵,当时在城内派出所当民警。我用篮子接了船上派给我家的食物,长兄指着一个操北方口音的人对父亲讲:这是市委书记张麟珍,是他带我们来救灾的。父亲不懂市委书记是什么官,长兄解释说,是益阳最大的父母官。从此,我对张麟珍便有了难忘的印象,对共产党也有了粗浅的认识。
北门巷 西门
从常乐街往西,走到头了就是西城门,城内是西正街,这里有节孝总坊等标志性建筑,城外是学门口,这里有著名的文昌阁和文庙。西门是城内到新城区头堡、二堡、三堡的必经之路。 西门规格比南门小,但也有门楼。西门外,资江边的文庙高大雄伟,庙的右边有个叫东齐的讲经堂,与其相对的是文昌阁;左边有西齐,忠孝坊、节孝坊、胡文忠公祠(为胡林翼修建的忠堂)等。 西门的位置在学门口,学门口一直是益阳的政治文化中心。解放前民国的专员公署和解放后的共产党第一届专员公署都设在此地。自解放至80年代初,益阳县委、县政府也设在这儿。80年代中期,益阳县委、县政府才搬迁到赫山庙,形成了现在的赫山镇。 旧时益阳,西门外的资江有洲渚时隐时现。因此这里自古就有“庆洲露一拳,益阳出状元”之说。相传明万历年间,西门铜工之女姚氏入选为妃;崇祯年间,读书人谢锡贤又擢升为进士。这两桩喜事出现之前,这个洲子都露出了水面,后人便将这个长约一里的洲渚称为“庆洲”。 庆洲上连“西湾”,下接“碧津”,水波荡漾,长烟一空。若水退洲显,立于洲上,南望西湾,繁华处处,柳线垂金;北看学宫,殿堂庙宇,蔚为壮观;到了夜晚,则渔火点点,流光溢彩。 西门一带,除了庆洲出水中状元、擢进士、选王妃的喜庆故事,还有一个人见人爱的美西施。该西施是西门口豆腐店的一位老板娘,因模样儿俊俏,那豆腐做的虽不怎样,但生意十分火爆。一些调皮后生,有事没事总爱去买点儿干子白页,或就着街边的桌子,来一碗着了白砂糖的豆腐脑。久之,老板娘的真名大家都不知道了,但“豆腐西施”的美名却传遍了十五里麻石街。 可惜,资江依旧在,庆洲隐无踪,如今六十五岁以下的市民从未见过庆洲的真模样。乃因解放后,人民政府为疏通河道,根治水患,经请示中南五省的最高行政长官兼洞庭湖治理总指挥王首道后,解放军派来一个工兵连,将长达一里的庆洲炸下去了若干米。 因西门是政治文化中心,解放前在这儿还发生一起“双十血案”。 1947年10月10日,国民党益阳团管区司令部组成的“建军队”,与县城几所中学的“五英队”在西门口体育场举行篮球赛。因“五英队”比分遥遥领先,“建军队”观赛者中一名叫汪春荣的少校部员大发虚火,借故冲入球场,殴打学生。 学生也不是好惹的,便奋起反抗。团管区竟不问青红皂白,派了一批武装人员追打学生,有的还鸣枪示警,致使混乱场面持续了两三个小时,学生一个个被打得头破血流,附近居民和店铺也关门闭户。最后暴徒从学门口一直打到二堡,整个县城笼罩在一片恐怖之中。 国民党官兵无理取闹,行凶作恶的行径,致使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厂停工,轮船停开。革命青年张文华,进步工人张紫云,借此机会在全县掀起了一场反迫害、反暴行的革命行动。 最后,在群众的压力下,国民党省当局出面调停,医治了受伤的学生,赔偿了被损坏的东西,益阳团管区司令胡继缓被撤职查办,那位少校部员汪春荣也被判刑6个月。至此,益阳县城中学师生反迫害、反暴行的斗争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西门和西面的城墙消逝于“文革”中后期的“深挖洞”年代,那些城墙砖都作了防空洞里的砌砖。
当年的西门口体育场
当年西门口的针织厂 东门
东门是十五里麻石街的起点,终点在接城堤的关王庙。 东门外边也有一条麻石街,街道两边有下江门市、葛公庙、药王庙、五完小等,不过麻石街的宽度窄了三分之一,房子也显得逼窄了许多。现在东边的城墙还在,虽然解放后拆掉了上半部;东边的城门也在,虽然也看不到城楼,但就是这半截子城墙,还有这半拉子城门,却见证了益阳古城墙的前世今生,也见证了益阳古城的辉煌。
东门的城楼曾刻有“银城”二字。在相当一个时期,益阳的文化人包括宣传系统的干部,在向外地人解释益阳为什么叫银城时,都牵强附会地以“金湘潭、银益阳”来对付,却没想到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将“银城”二字写在了城门楼子上。现残留的东门高度虽不及原城门的三分之一,但城墙上嵌浪板的闸槽还在。东门是四张城门中地势最低的,洪水来时,它是第一个上浪板的。 进得东门,我最早的印象是,一边是武庙,一边是养济院,还一个姚家宗堂。姚家除了这片房子,还有一家戏园,甚至旁边那条巷子都姓姚,叫“姚家巷”。据说这姚家是江西老表,后染上赌博恶习,输光了这一大片家产,便蜷缩到邓石桥乡下再没起水。 从姚家宗堂往上走,两边的商铺林林总总,数不胜数。特别是早上的菜市,那个摩肩接踵,那种人头攒动,似益阳的新鲜蔬菜,鸡呀肉呀鱼呀蛋的,都到这儿集中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仍是益阳城乡交流的第一站,什么利仁洪南货店、仁泰药铺、益利祥南杂点,华南面馆、协议大熬房、邓记鞭炮蚊烟店、和平织布厂……其繁华热闹不亚于二堡的大码头。
时代发展,世事变迁,现这条街商铺全无,代替它的是西去不远的“益阳名人广场”,那些人造石头和机器刻制的名人石像,林立广场之上。考虑到90和00后的年轻人,同时也考虑到落户到了益阳的新市民,作者不妨将其中的四位逐一介绍如下: 齐 己 齐己(861-937),本姓胡,俗名胡德生,据《宋高僧传》卷三十载,乃“益阳人也”,唐代著名僧。 齐己流传于世有《白莲集》《风骚者格》共822首,其中多首被辑入《全唐诗》。齐晚年居荆南龙兴寺,直至76岁终老。 为纪念齐己,文管部门已将齐己多首名诗刻于裴公亭和白鹿寺画廊,供后人学习。 璩贞女 璩[qú]贞女,桃江县筑金坝乡人,元末明初的民间刺绣家。因刺绣艺术绝顶的“贞女绣”上市,人人争相购之,贞女便逐渐有了可观的积蓄。 贞女居住之地,有一小溪无桥,每逢大水,行人阻隔,贞女既慨然拿出所有银两,雇人开山采石,于溪上建起一座石拱桥,并取名“花桥”,自明洪武年至今,历时600多年,此桥仍雄跨溪上。 郭都贤 郭都贤(1599-1672),桃江县泗里河乡潭园村人。 郭19岁中举,23岁举进士,为官清正,旧志称他:“关节不通,用人允当”,官至江西巡抚。 郭任江西巡抚时,严惩贪官。明王朝灭亡后,郭在桃江县东村落发为僧,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康熙十一年元月二十四日,郭客死于湖北江陵承天寺,享年72岁。 郭为人笃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居官时曾写有自勉联: 何以副生平 试清夜自思 右国左家 曾行几事 不须谈特色 但设身处地 于今于古 像个甚人 陶 澍 陶澍(1779-1839),安化县小淹乡人,官至两江总督,晚清有名的理财家,爱国者,学士。 陶澍为官任内,治政理财,兴利除弊,推行改革,重视教育。陶与“湘军三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关系密切,在理学经世、改革吏治、爱人爱国等思想上,对三杰产生了深刻影响。 陶病逝于两江督任上,赠太子太保衔,谥号“文毅”,入祀贤良祠。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yóu]日记》《陶文毅公全集》等。
名人广场,立于东门,我最尊敬的名人数贞女。她用自己的勤劳智慧,一方面省吃俭用,一方面造富百姓。 城为人造,门为人开,城门一开,就有人进出,就生发故事。作者写城门是虚,留历史真迹是真。学真人,做实事,这就是我写益阳古城门的本意。
2018年4月9日脱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