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说字 迷路,你可能遇到“拦路神”了 谢国芳 高幅 高幅,在益阳话里表示上面、上头的意思。如“请你把这本书放到书架的最高幅一格去。” 幅,《说文》:“幅,布帛广也。”本指织出来的布帛的宽度,引申指事物的宽度。如成语“幅员辽阔”,“幅”指宽度,“员”同“圆”,指周围。 “高幅”一词中的“幅”由宽度泛指到了面积、所在、处的意思上去。比如,马路低于人行道,益阳的交警提醒行人走人行道,可能会说:“请你走到高幅去”。 旧时建筑木结构房子的过程中,要上梁。梁连着屋柱,横着承重,也叫栿。连在屋垛(墙)间的梁可以铺上板子,形成楼板,住人或放物。这种形成楼结构的“梁”,益阳人称为“楼栿”。注意这个“栿”与“幅”同音,却不是“幅”。 荒货 旧时于乡间游走,收废品的人叫“荒货佬”。现在,收废品的多在城镇收,且只收利润较高的。过去,这些游商一边走一边大声吆喝着自己所收废品的种类:烂铜烂铁,烂布巾烂棉花,烂套鞋烂凉鞋,乌龟板子脚鱼壳,鸡肫子……所收购的东西分两类:一是真正的废品,二是中药原料。 怎么叫荒货呢?原来荒与废是同义词。 周立波《调皮角色》:“快到夜饭边,窗外有人嚷:‘杂货佬来了,有买有卖,收荒货,收鸡蛋,也要焙干的鱼虾。’”郭沫若《洪波曲》:“看到有两三家类似荒货店又类似骨董店的铺面,并没有关门。” 荒,本指野草长满田地;废,本指房屋倒塌。两者在“弃置”意义上相同,因而有“荒废”一词。不论叫“废品”还是“荒货”都是居民认为不能再用,即将丢弃的东西。有小贩来收买,废物换钱,双方共赢。 拦路神 小时不止一次听老人讲过“拦路神”的故事。就是走路老是回到原处,怎么也走不出这个圆圈,迷路了!益阳人说这是遇到了“拦路神”。还说这拦路神是少女所化,来作弄人的,只要狠骂几句粗话就可以化解。许多地方叫这种现象为“鬼打墙”,就如鬼在你周围打了一堵墙,你总也走不出去。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只野鸭的眼睛蒙上,再把它扔向天空,它在辽阔的天空里飞出的是一个圆圈。人如果把自己的眼睛蒙住,在操场上,凭自己的感觉走直线,最后走出来的也是一个大大的圆圈。为什么呢?这是生物的圆圈本能。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左右肢体的力量并不一致,就如人,一般都是右强于左,人走路实际上一直是往左转。平时走路,人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在不停的自我调整方向,才能正确的到达目的地。而“鬼打墙(拦路神)”不过是人们在意识出现短暂缺失,不能调整自己方向时出现的现象。 弹 弹,作动词时,普通话和益阳话都读二声,只是益阳话浊化为dán了。不过,“弹”在益阳还有一个dān的漫读音,也是动词。 弹,本指用弓将珠丸射出去。弓拉开之后,自然有恢复原状的力量,这是将弹丸射出去的力量,也是弓重新伸直的本能。于是,有弹性的物件被拉弯之后再伸直,也叫弹起、弹直。益阳话讲伸开或伸直手臂,也讲“弹起手”,脚伸直往上抬起,也叫“弹起脚”,甚至头抬起也讲成“头弹起”。因为不论手、脚、头部,都可以弯起再伸直,就像弓的“弹”。如“你将脚弹起一下,我拖一拖把。” 旧时乡间有弹匠,是弹棉花的师傅。还批评话多的人“弹匠师傅一样”,是以“弹”谐“谈”,变出来的词。 判 判,《说文》:“判,分也。”指以刀分割牛体,本义是分开。后来引申指怎么分,就有了判断的含义。“判”字在益阳有特殊用法。 一堆较贱的货物,双方以非常低的价格成交,谓之“判(二声)打”,如“最后这点藕根子我全部跟你判打!”。这个“判”就是用的本义——分。如果一种商品自己买了多的,卖一部分给朋友、邻居,叫“分”。如“我难得上街了,你就分一点给我吧。”这种“分”有时也讲成“匀”。不过,双方关系好时,“匀”有时并不要钱。 “判”在这里,既表示“分”,同时也含有“大致分开”的意思。是由本义“分牛”来的。一头牛分开来,不用秤称,分的就是一个大概。用“判”这种方式来“分”的,都是较贱的货物。判的买卖方式如今在收废品的小商那里还常用。卖菜的农民到了下午也偶尔一用。大致估计一堆东西的多少叫“估堆”,以“判”的方式做买卖,不用秤,就是“估堆”。 有一句俗语:“判打屙屎判打邋遢”,指过于放任、随遇的人生态度。这个“判”已经引申为一种不在乎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