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说字 还记得府绸、竹布、大布吗? 谢国芳 口标·绰号 益阳人的“口标”并不是嘴上讲的标语,而是口头禅。口头禅最初是佛教禅宗用语,本意指未经心灵证悟就把一些现成的经言和公案挂在嘴边,装作很得道的样子。宋·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后来,口头禅指个人习惯用语,仿佛未经大脑就已脱口而出的。如《水浒传》里鲁智深的“洒家”,《围城》里那位督学的“兄弟我在牛津的时候”,《红旗谱》里朱老忠的“出水才见两脚泥”,等等。 口标(口头禅),看似无心,其实反映着个人的性格与修养。比如过去乡下个别当过兵的人,回来之后好久都将“他妈的”当口标用,让乡人非常反感。“文革”中街上的小混混将长沙骂人的话“肏你的”当口标用。前几年不少人将网络语言“给力”作口标。现在动不动就来“坑爹”“萌萌哒”“亲们”“任性”“出大事啦”“太有才啦”“主要看气质”“吓死宝宝了”……跟风用口标。有时,一个口标就现了自己的底子,应聘或相亲,也许就坏了事。 与口标有点相关的是绰号。“绰”有宽裕的意思,“绰号”就是名和字之外多的号,也叫小名、外号。它表面上是别人叫出来的,却反映的是自己的个性。现实生活中,小名、绰号都有点俗,不雅,是根据个人特征、缺点、弱点起出来的。多从孩提时叫起,一起叫到老去,有的还是终身的。一个人要让别人不起绰号,不叫自己的绰号,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比如曹操,小名阿瞒。瞒有两层含义:一是隐瞒,二是糊涂。旧时人们担心孩子长不大,多起贱名。曹操家里为他起名“瞒”,一是想瞒过阎王,让他平安长大;二是希望他糊涂一点,不要太聪明,免得被聪明所误。事实上,曹操一直往聪明路上走,还成就了大业。谁还敢叫他“瞒”呢!历史上的另一个名人唐玄宗李隆基小名也叫“阿瞒”。 府绸·竹布·大布 旧时益阳形容人穿着高档,叫“穿绸挎缎”。“挎”意为佩戴。形容衣服多,用“穿一身,放一身”,即同式样的衣服有备用的。 府绸,本指旧时山东省历城、蓬莱等县贵族或官吏府上织制的织物。其常用原料为纯棉,手感和外观却类似于丝绸。后来技术流传开来,同样品质的布料都称作府绸。 竹布,本义是用竹子作原料织成的布。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箪竹》:“箪竹,叶疏而大,一节相去六七尺,出九真。彼人取嫰者磓浸纺织为布,谓之竹疏布。”“竹疏布”亦称为“竹练布”。 《新唐书·地理志七上》:“韶州始兴郡 ……土贡竹布、钟乳、石斛。” 竹布多为蓝色,也有白色的。老舍《四世同堂》:“天佑太太扎挣着,很早的就起来,穿起新的竹布大衫,给老公公行礼。” 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后来,也指宽幅的棉制土布。《儿女英雄传》“又往下看去,见是孔陵蓍草,尼山石砚……其余便是山东棉绸、大布。” 洞庭湖区,过去有匠人(机匠)上门到人家里以织机织布。所织的麻布只用于做蚊帐,叫冷布帐子(也叫生布帐子),而所织的棉布用来做衣服,就叫大布,也称家机布。不论麻布还是棉布,都是主妇自己纺的纱。另外并无“小布”之谓,想来以“大”名自制之布,体现的应是对传统工艺的尊重。 哔叽,是英文词beige的音译,意思是“天然羊毛的颜色”。作为布料指一种斜纹的织品,有毛织和棉织两种。棉质的叫充哔叽或线哔叽,也简称哔叽。 夏布,是一种用苎麻以纯手工纺织而成的平纹布、罗纹布,又名苎布、生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先民就已经开始从事苎麻耕种,手工织布。江西苎麻布唐、宋时期就是贡品。名之为“夏”,既言其布宜于做成夏天的衣服,也言其工艺之古老。 还有卡叽、劳动布、灯芯绒、的确良等布料,如今这些名字都已远离人们的口语。现在,买的都是现成的衣服,且技术先进,难得穿破,人们已经不再关心料子了。 周立波《山乡巨变》里写到一种布料叫“荤货”,其实就是“混纺”的漫读。当时是高级料子,如今几乎都是混纺,不再贵气了。 掩·映·影 周立波《山乡巨变》:“土沟土壤,都长满青草,把菜荫死了。”其中的“荫”应写为“掩”,且“掩”在此处读yàn。上面的植物遮住了下面植物的阳光,就是“掩”。 映,方言里有yan的读音。比如,益阳人读映山红为“艳山红”,映电影为“演(yan)电影”。 影,方言里有yang(三声)的读音。很快的闪一下,就是“影”,就这样读。比如说,“你不要在我面前影来影去,眼睛都影花哒!”“我晓得您忙,但记者都来了,您一定得去影一下,坐五分钟就走吧。”“影子”,白读也是“yang(五声)子”。如“好久冇看见你的人影子,搞么子去打咯?”“一天到夜,鬼影子都看不到他的”等。 与影同义的是晃。晃,益阳话的白读音为wǎn,读如“万”。如“太阳太大了,晃眼睛。” 顺带说一下“演”,在益阳有独特用法,指不情愿的表演、害羞。如“他是一个白脸子,当众讲几句话就演得一副脸通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