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说字 有的词能倒着说 谢国芳 颠倒词 方言比普通话灵活、自由。有一些词在方言里是可以倒过来说的。鲁迅小说《祝福》里,祥林嫂担心死后两个丈夫来争抢她:“‘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鲁迅翻译俄罗斯著名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就名了《死魂灵》。普通话的表达是“灵魂”,而鲁迅习惯用绍兴的表达“魂灵”。 像这种词素颠倒的现象,益阳话也有。比如负担、担负,我们都讲,只是词义、读音略有不同。“负担”与普通话相同,不必说;而“担负”指有担当、有胆量,其中的“负”,读为“无”。如“他那个人担负还是蛮足的,你只管放心。” 普通话的“固执”,益阳话里有“执固”的用法。“执固”往往指人传统观念强,甚至有点顽固不化。如“她执固得死,恋爱时牵个手,都忸忸怩怩,莫说打白(接吻)!”“执固”在实际语境里读如“执古”,写为“执古”,也说得通。 益阳话里“客人”讲得少,倒是“人客”用得多。不过,“客人”可以单数,也可复数,而“人客”只用于复数。如说“一年上头,人客多,屋里搞不出几样菜,那还像个人家不?” “色气”常用来表示颜色,但倒过来的“气色”却用于表示气味,也可表示“运气”。如“我最近气色太差,打不得牌。”表示运气的“气色”,也讲成“手气”。因为不论是打牌的摸牌,还是分东西的摸坨、拈阄,还是划手(锤子剪刀布),运气都体现在手上。 普通话讲“剩余”,方言里可以讲“余剩”。如“我把余剩的都给你。” 湖南人大多讲“带厌”,表示不受欢迎、讨厌,益阳话却还讲“厌带”。如“那个伢子太厌带哒,不停不住顽(调皮、淘气)!” 普通话有“个别”,而湖南方言里多有“别个”。“别个”相当于“别人”。 普通话讲“洒脱”,益阳话讲“脱洒”。家教中,让自己有更多独立自主权,谓“带得脱洒”。 直套·一套手 《山乡巨变》:“大春是个好同志。他要求严格,性子直套,不过,就是有一点不懂人情,狭隘,粗暴。”“直套”意为耿直。《山乡巨变》里还用过“一套手”一词:“我想还是一套手入了算了。” 套,从大从长,意思是套在外面的东西比被套的东西要大些长些。套的本义:罩在外面的东西。那么,“直套”的本义就将小的东西直接套进去,不拐弯也不玩花样。“直套”用到人身上,就成了“耿直”。因为大的套着小的,往往形成一组,就有“一套”的用法,一套指由多个组成的整体。一个事物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有的还有多个步骤。如果将多个步骤一次完成,就是“一套手”。“手”意为手续。“一套手”翻译成现在的流行词汇,就是“一次性”。“一次性”在益阳话里还有“一趟火”的讲法。“一趟火”应来自吃饭,人多且来得不齐,但可以整合起来,一次开饭。其反义词是“流水席”,指客人不断来,不断开饭,随到随吃。“一趟火”的意思也讲成“一趟水”。 “一套手”,口语也说成“一道手”。道就是路,路也指过程,“一道手”就是将过程一次完成。 《山乡巨变》:“……我为什么要拿我一套肃齐的家什,去跟人家懒人子缴伙?”“缴伙”应写为“交伙”,指一起做事。“肃”为庄重、严肃,“一套肃齐”如说“一套整齐”“一套完整”。 大眼铳 铳,也叫火铳,是元明时期开始的常用武器。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和大碗口铳、盏口铳、多管铳等。铳眼里装有火药和铁籽(或石籽),比之前的武器更有杀伤力。过去洞庭湖一带的猎人用手铳来打猎。手铳也叫三眼铳,笔者小时还见过。划龙船时放铳可以为队伍加油,也可营造热烈气氛。为防止鸟吃正在成熟的粮食,放铳可以驱鸟。 铳眼本不大,如果大了,施放出来的力量和声音都不足,相当于哑炮、空炮。因而,“放大眼铳”引申指没有原则的、空洞的、不负责任的表态。如“我跟他谈了咯久才谈出个眉目,结果你来一大眼铳放哒,前功尽弃!” 形容容易发火的人,如今讲“吃错了药”,过去就说他“吃了铳药一样”。饭煮得太硬,会形容饭“像铳籽子一样”。如果某人经常出门且行踪不定,会说他“铳都打不到!” 漉 沅江市南大膳镇的东面有一片很大的区域叫漉湖。过去全是水,现在有水有陆。漉湖的芦苇非常有名。怎么叫漉湖呢? 漉,《说文》:“漉,浚也”。浚,从水中挹取,使干涸,竭尽。也就是说,漉是从水中取水。很显然,“漉”之为名,描绘的是这片水域干涸,水面缩小的过程。 对于“漉”,有的学者认为其中的“鹿”不仅为声旁,还有实意。漉的本义为用鹿骨滤酒。因鹿骨腔内有蜂窝状组织,像海绵,骨关节一头有通过神经束的小孔,故能起到过滤器作用。可备一说。 在益阳方言里,“漉”字还有两个用法。一是从水里捞东西。由从“水中挹取”引申而来。如说“我的衣服掉到水里了,请你帮我漉起来。”二是,用如“蹚”。蹚,是从浅水中走过去。这个意思,益阳人用“漉”不用“蹚”,吴、闽方言也有这种用法。从水中漉东西,可以站于岸上捞,但更多时候得走进水里去捞,尤其是浅水区。如“后面那条小河水不深,可以漉过去。” 漉湖,相对于岳阳前面的东洞庭区来说,它很早就是一片浅水域,故名“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