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字用得多却不好解 谢国芳 户·窠 对于群体的量词,益阳话较为丰富。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许多人聚在一起为群,以家庭为单位,我们讲“家”,很少讲“户”。倒是兽类,一母所生者聚为一个群体,我们讲“户”,如“一户猫几”“一户狗几”“一户猪崽几”,甚至鱼也讲“户”,如“一户柴鱼籽(小柴鱼)”。禽类,益阳话讲“窝”,如“一窝麻雀”“一窝鸡崽几”“一窝鸭几”等。鸟巢虽也讲“鸟窝”,但更多时候讲“鸟窠”,如麻雀几窠、老鸹子窠、鸡窠,形容人家里乱会讲“像鸟窠一样”。 《说文》:“户,半门曰户”。“门”的繁体字“門”的左边一半就是“户”。通俗的说,“门”是双合门、大门,“户”是单门、小门。 “窗”指墙或屋顶上建造的洞口,用于通气、透光。“窗户”一词现在重在“窗”,准确的说是指“当窗用的小门”。有“小户人家”一词,指平民家庭,就不能说成“小门人家”,至于“大户人家”则是将“户”当“家”用之后的用法,已经不是“小门”的意思。现在普通话的“户口”是指家庭人口,“户”完全取代了“家”的含义。 “家”本指屋里有豕(猪),表示有了一定财富,可以安居乐业,是指一个稳定的居所,不仅仅是有个小门(户)。可见“家”比“户”更进一步了。这从益阳话以“户”称兽,以“家”称人,可以看出分别来。 窝,本义:锅形坑穴。窠,本指树上的洞穴,后来引申指洞穴或动物所居住的巢穴。《说文》:“穴中曰窠,树上曰巢”。段玉裁注:“今江苏语言通名禽兽所此曰窠。从木,象形。象其架高之形。”益阳话多用“窠”,基本不用“巢”,看来是受了吴方言的影响。 巴 成语“下里巴人”,出自宋玉《对楚王问》。宋玉对楚襄王讲曲俗和众、曲高和寡的道理。举《下里》《巴人》作为俗曲的代表,《阳春》《白雪》作为雅曲的代表,言自己的行为过于高雅,难以得到普通人的理解、应和。下里就是乡里;巴人,即巴地之人。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巴的本义指一种巨大的蛇。其产地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及周边地区。那一块区域古称“巴”,有巴国,民为巴人。巴地古时交通极不通畅,加上宋玉的宣传,一直被当成偏远、落后的代表区域。 因为“巴”有偏远、落后的引申义,一些自下而上的意思,往往以“巴”表示“下”,如巴望、巴结、眼巴巴,巴在墙上,向上攀附的手掌叫巴掌,等等。 四川人讲结实为“巴实”,许多地方称乡下人为“乡巴佬”。益阳说人壮实为“巴壮”,形容人结实为“巴巴敦敦”,也都是“下”含义的“巴”在引申。 “巴壮”之“壮”,在益阳口语中渐渐由结实往肥胖转换了。如“人怕出名,猪怕壮”,“壮”即是胖。如说“你最近好像壮了一点咧。”意思是胖了,而不是结实了。还有“巴酽”,形容浓得化不开。“前不着村,后不巴店”,“巴”的意思引申到了贴近。锅巴之“巴”,也应是这个含义。 益阳有“巴家”一词,即“贴家”,指为了家、顾家、节俭等。如“她好巴家的,路上看见一根树棍子都捡回家来。” 称人或动物之结实为“巴壮”,那么物件的结实呢?叫阜实。阜的本义是土山,引申为丰富、富有。阜实,意为富足充实。南朝·梁·刘孝标《东阳金华山栖志》:“养给之资,生生所用,无不阜实藩篱,充仞崖巘。”“阜实”用于形容物件的结实,为引申义。沅江共华镇有个村叫阜安,其中的“阜”读hào,属于古音,用的是本义:丰富、富有。阜安的旁边还有一个村叫阜丰。 “巴”在方言中还有两个用法:巴(四声)几和巴(三声或五声)巴。巴几(“几”为词尾,相当于“儿”“子”)指男孩的阴茎;巴巴指小孩的大便。因为巴的本义是蛇,两个用法应都是由蛇的形状引申来的:巴几如蛇头,巴巴如盘曲之蛇。医学上称男子阴茎前部为龟头,也是由形状引申来的。至于“鸡巴(男性生殖器)”一词,也是取其形似的,其中的“巴”是词尾,与尾巴、嘴巴、耳巴(耳光)之“巴”相类,无实意。 八 八,一般只将它当作数字。其实在益阳话里保留着“八”的很古老的用法,被人们忽视了。 《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凡八之属皆从八。”八是划分、区别的意思,像一分为二、相别相背的形状。采用“八”作偏旁的字都与分开的意思相关。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語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益阳人平时说将东西给别人,谓之“把”,只是记录了声音,其实写为字应是“八”,就是江浙的“以物与人谓之八”。益阳话的吴语成份较重,因为赣语曾深受吴语浸染,然后江西移民将之带到了益阳。 把,《说文》解释:“握也”。本义是手持握东西,并无“给予(八)”的含义,甚至与“给予”相反。不过,将分开、给予的“八”写为“把”,如今已经约定俗成,也不能算错了。但是知道“八”的本义,以及益阳话里保留了这一用法,是应有的学术态度。 益阳人讲“张开”叫“pa开”,写成字应是“八开”,此处的“八”保留的本义、古音。如“两只脚八开”,有一句俗语:“侧身就体吃郎(女婿)的,伸腰八胯(ká)吃崽的”。形容人大模大样、放肆叫“八胯八落”。体操的劈叉,也叫一字马,我们益阳叫“一字”,做这个动作叫“pa一字”,正确写字应是“八一字”。 五福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尚书·洪范》。是古代汉族民间关于幸福的五条标准。五福:一曰寿(长命),二曰富(富贵),三曰康宁(平安),四曰攸好德(向善),五曰考终命(善终)。过去讲一个家庭、家族非常幸福,谓“五福临门”。而现在我们经常看得到“六福”的概念,一方面受了“六六大顺”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商家的炒作。“六福”是由“五福”加“子孝福”而成。 益阳话有“修六福”一词,是讽刺挖苦人的词。本来“修五福”,正常,加成“修六福”,是夸张,是过份。如某人言行失当,或不上档次,或听到不想听的话,都可以嘲笑道:“你修六福咯!”相当于“你做好事咯!”或北方话的“你拉倒罢!”“你饶了我吧!” 不过,人生的“福”确实不止于“五”。现实中还有人讲“口福”“艳福”“肚福(好)”“眼福”……受得了福,谓之“载(得)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