佮 周立波《山乡巨变》里有两处所用之字应写为“佮”。其一,“不过,我是阎老五点名的人了,我屋前面的那几根杉木,要留着合料。”“料”指棺材。其二,“社长你看,这搞的是么子名堂?藤索还要用牛的来搁。” 佮(gé,益阳音gò),《说文》就有这个字,释为“合也”。既然就是“合”,为什么要加个“亻”旁,另造“佮”字呢?原来,这两个字意义有别。“合”本来是指合拢来的状态,而“佮”指“合”的动作和过程。于是,上面两例里,前一个例子里的“合料(做棺材)”之“合”,以及后例的“搁藤索”之“搁”都应写为“佮”。 “佮”,意为使拢来、拼接、制作、合作。过去农村用的绳索的制作过程都叫“佮”,如佮牛绹、佮挑绳、佮犁缆、佮牛鞭子等。引申开来,益阳人讲到人际关系时,会说我与他“佮得来”“佮不来”“佮得”“佮不得”等。有人从声音上写成“过”字,不对。“交朋友”在益阳就是讲成“佮朋友”。过去有一首童谣,是鼓励孩子走路时唱的:“调调手,街上走,买冰糖,佮朋友。”如果两个人老是搞不来,别人会说“他们两个只怕是冇吃得佮食”。“佮食”犹言“共食”,共食过才彼此了解,容易相处。 “佮”也非益阳独用,博客上一位朋友留言,河北有“两好佮一好”的话,意为两个人相处,都能互相尊重最好。 “合”也是一个量词,普通话读gě,益阳话读gò,十合为一升。俗话说:“命里只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合”当量词用时,读音与“佮”相同。 砑 砑(益阳音ηǎ),“牙”本指动物犬牙,“石”与“牙”合起来,本义为“犬牙形的石头”。引申义:用犬牙形石头模拟动物磨牙行为来加工皮革、布帛。益阳方言里,“砑”当动词用,意为紧压着磨碎。用石磨磨面粉、米浆、豆浆等,就叫“砑”。在农家乐吃饭,有锅巴粥。锅巴粥是由锅巴加米汤,用锅铲砑出来的。煎油(将猪肉、猪油里的油熬出来),也叫砑油,因为要用锅铲紧压将油尽量挤出来。过去乡下孩子冬天互相用力挤以取暖,叫“砑(或挤)油渣子”。 旧时有一种将胡椒磨碎的木制小器具叫胡椒砑子。它由臼与杵组成,其间的缝隙很小,木杵不能拔出。既然不能拔出,当初这个木杵是如何放进去的呢?这是乡下闲聊时常拿来考年轻人的一个题目——原来,臼与杵分别做好后,将臼以水泡一阵,杵即可插进去,等干了之后,就拿不出来了。 过去,大人与小孩玩一个游戏:大人双手拉着孩子的双手,作推石磨的样子,一边推一起唱:“推谷几,砑谷几,推只粑粑几。吃一边留一边,留得娭毑枕头边。猫几咬得踏板上,狗几咬得粪凼边;大风大雨吹得大河里,小风小雨吹得小河里;鸦鹊子夹到树丫里,媳妇几捡到灶屋里。煨呀煨,煨得满伢几一身灰;煮呀煮,煮得满伢几一身水!” 觑·瞄·瞟 觑(qù,qū;益阳音qì),这个字有两个基本意思:仔细看,偷着看。如果眼神不好,看不清,得将眼睛眯细着看。如《红楼梦》:“刘姥姥也觑着眼看,口里不住地念佛。”近视的人如不戴眼镜,也会眯着眼看,这是方言里称近视眼为“近觑子”的由来。还说“你去觑一下”,并不是简单的“看一下”,而是近看,仔细看。这个字有的方言书上写为“目+戚”或“目+祭”,都是前人为方言造出来的字。其实,正确写法就是“觑”。 “看”的意思,还有瞧、瞅、盯、眺、睥、瞟、瞪、瞄等字,益阳方言里用得最多的是瞄。一般的看,益阳人都说“瞄”,别的方言里只有阳江话这样。 瞄(益阳音四声),本义:注视目标,即视力集中到一点上。引申为迅速的看,如“我只瞄得一眼,冇看得清”。这个字之所以用得广泛,是因为生活中多数时间“瞄”一眼就够了,需要进一步看清楚,自然会“觑”,只是往往没有必要。可知,瞄与觑是一对词,看的方式相反。“看”是最大范围的用眼,而“瞄”是仅次于“看”的用眼,而“觑”往往是读书写字者的用眼,三者区别明显。 至于“瞟”,“票”意为“掠过”“轻拂”。“目”与“票”合起来表示“目光轻快扫过”。后来它分出两个意思:飞快的看和斜视。“瞟(他)一眼”是最常见的表达。有的人眼睛有天生的斜视,被人歧视为“瞟眼”,也叫“戗子”。“戗”有斜的含义。 与瞟近义的是“睃(suō)”。益阳人讲“眼睛两边睃”,动作快。同样是朝两边看,动作慢一点的叫“撒野眼”,也有人写成“杀(或射)野眼”,以形容做事、学习不专心的状态。更有人为这个“撒(或杀)”的动作造一个方言字(上“沙”下“目”),其实没有这个必要。 罯 罯(ǎn,益阳音ò),《说文》释为“覆也”,就是覆盖的意思。虽然字造得早,但一直是生僻字。益阳话将它保留了下来,如罯饭、罯火、罯汗、罯酒等。过去乡下做饭,煮到半熟时会滤一次米汤,然后放个甑箅(bì)子,再放少量水,将饭罯熟,谓之“罯饭”。为了不让火熄灭,以灰覆盖上火源,叫“罯火”。受了风寒,盖上厚被子发汗,叫“罯汗”。乡下做甜酒叫拍甜酒(甜酒也叫水甜酒),酿的过程需要保温,得将甑以厚衣或被子包裹,叫“罯酒”。 打牌时,如果好牌没有打出来,叫“罯死哒”“罯死一手好牌”。 腌·敥 腌(yān,益阳音yì),从肉(偏旁写为月)从奄,奄亦声。“奄”意为“被覆”。“奄”与“肉”合起来表示“用盐被覆肉块”。其本义就是用盐擦抹肉块的办法制作咸肉。 敥(yàn,益阳音三声或yǐ),《广韵》:“以手散物”。“敥”的动作有一个特征,要求撒得均匀。因而,“敥”是有技术含量的撒。比如腌肉、腌鱼,都要认真仔细,盐要敥得刚刚好,不容易。将已经发好芽的稻种撒到秧田里,叫“敥秧谷子”,也是只有少数劳动能手才能做得好的。医生为病人治疗伤口时,往伤口上敥药末。 不过,因为益阳人将腌和敥都读成了yi(调有不同),写字时要分辨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