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说字 这些方言字这样写 谢国芳 靥 靥(yè,益阳音yì),本义指面颊上的微涡,即酒窝。《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有酒靥、笑靥、靥脯(颊边的酒窝)等词。还有成语“笑靥如花”,形容女子笑得像花一样漂亮。 《说文》释“靥”:“姿也”。《说文》释“姿”:“态也”。“姿态”一词现在还用。讲得很玄乎。其实不过是说有“靥(酒窝)”的人笑起来很好看。 “靥”,益阳人有独特用法。取“微窝”之意,表示所有瘪下去、窊(wā)下去的地方和东西。如谷不饱满叫“靥谷子”“靥壳壳”,平面有凹陷叫“靥进去哒”,饿得厉害叫“肚子饿靥哒”,还讲“你把壁都碰得一只靥哒!” “谷不饱满”以“靥”来表示,也并非益阳人始,吴方言也讲,为此《集韵》里还收了一个复杂的字(禾+厭),释之曰“禾不实”。其实,如果当初与“靥”打通了关联,这个字就不必硬造。且,造的字只表示“禾不实”,意思窄。益阳人的“靥”用得广,用得活。益阳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运用的才能,从“靥”字可见一斑。 斢·悔 斢(tiǎo,益阳读五声),意思是调换。这个方言字江西、湖南、湖北经常用。显然这是一个由江西移民发散开的字。益阳人的“斢”用得非常广,只要含有换的意味,都用成“斢”,兑换钱是“斢”,对调工作是“斢”,轮流着来也叫“斢打搞”“打斢”。 有一个与此字相像的字(黄+有),表示衣物褪色,益阳音读fei(五声)。《说文》释之为“青黄色也”,段玉裁注:“青色敝而黄也”,即黑色褪成了黄色。对此字,我有不同看法。 益阳话的这个意思和这个音,我以为可以指向“悔”字。悔,益阳话也读fei(五声)。 悔的本义:阴郁心情,不高兴。引申义:懊恼,懊丧,恼恨。悔之后往往有“改”,于是有悔过、悔改、悔婚、悔棋等。再往前引申,益阳人将衣物掉色、褪色说成“悔色”,就好理解了。 畾·巴 畾(léi,益阳音一声,亦读lai五声),生僻字,《康熙字典》里才有的字,释为“田闲也”,就是多余的田。但在古籍中,这个字与雷、垒、磊等字同义,需看场合确定它对应在哪个字义上。 益阳人将这个字用来形容胖。前加“畾”有强调意味,如“畾胖的”“畾壮的”。有时也单用,如“咯只伢子好畾哟!”就是他好胖、好肥。读lai时当后置形容词,如“肉畾畾”,形容肉多得可爱。 这个字的同义词是“巴”,如他“巴胖的”或“巴壮的”,但不说“好巴”。东西厚实、肥,也讲成“巴厚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巴,虫也,或曰食象蛇。”食象蛇即吃象的蛇,说一条蛇饿了,不顾后果吃下了一头小象,让它足足肚子痛了7天才把它消化完,又花了7天才把象骨头吐出来。故后人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之说。 古时还有巴国、巴人、巴地之说,巴地约在今重庆及周边。岳阳古称巴陵郡,就是因传说中的巴蛇顺江而下死在此地,光其骨就堆成了一座小山,巴丘、巴陵的叫法便因此而诞生。 大概因为巴国北到了陕西,接近夏商周及秦的文化中心,因此,巴还有紧挨着的意思,有巴望、巴结、泥巴、锅巴、巴掌、“前不着村,后不巴店”等表达。益阳人更是单用“巴”来表示挨着、紧贴,如“我跟他屋巴屋”“你巴打墙走,就不得跘打”。 平时称男孩阴茎为“ba几”,写成字就是“巴几(子)”。巴的本义为蛇,此用法应是取形似而名之。现在医生还以“龟头”称阴茎前部,也因形似。不仅益阳如此,别处方言也有此用法。 还有,说小孩的大便为“baba”,其实写成字就是“巴巴”,成形的大便在地上也像盘着的蛇,也是取其形似来借用。 蔫 蔫(niān,益阳音láo),《广韵》:“蔫,物不鲜也。”蔫的基本义是植物叶子死亡前的状态。或因太阳晒,或因缺乏营养等原因,植物花、叶先蔫,再死亡,再干枯。因而,蔫还有“下垂的样子”义项。如元·曾瑞《哨遍·羊诉冤》:“我如今剌搭着两箇蔫耳朵。”精神萎靡,呆滞,也用“蔫头耷脑”“蔫头蔫脑”来表示。 因为蔫的过程中,花、叶萎缩,益阳人引申开来,将人饿了,也讲成“肚子蔫哒”。肚子饿了,临时吃点东西,叫“压蔫”。还讲“靡蔫的”“肭(nà,益阳音là。有肥软的含义)蔫的”等。为了“蔫”的这一用法,有人绕了老大一个圈子,讲成另一个生僻字(月+曹),讲得非常勉强。其实,“蔫”在益阳就读láo,属于益阳人多读出来的L声母字,就如谢、茈、泉、钱等字一样,普通话不读l声母的字不少在益阳读了l。 潐 潐(jiào),《说文》:“尽也”。潐的本义是“水尽”,酾(酒)、漉(酒)以及浚,古时都可以用这个字代替。益阳话保留这个字,一般用于两个词:潐干、潐鬼。 东西滤干、晒干到水尽的程度,谓之“潐干的”。有人以为是“焦干的”,虽不能算错,但“潐干的”更有道理,更正确。人贫穷到没有钱财(即财尽),也谓之“潐”,如说“我最近潐得要死,你能不能借点钱把我”。穷到极点的人会被人歧视,称之为“潐鬼”。蚕豆,益阳人叫豌(音弯)豆。吃炒蚕豆时,有一句话“豌豆子吃潐鬼,越吃越有味”。蚕豆不上档次,被认为“潐”,吃它的人也是穷人(潐鬼)。打压、欺负贫穷者、能力弱者,谓之“踩潐”。 秧 《山乡巨变》:(盛佳秀)“想到种点绿豆子,豌豆子,田塍都入了社了,叫我们秧到哪里去?”秧,下种。 秧,本义指植物的幼苗,后来也专指水稻的幼苗。作为名词,“秧”在口语里用得较广。除了说菜秧、瓜秧、树秧,也还将小鱼说成鱼秧(普通话为鱼苗)。 秧,作为动词,有栽培、畜养的意思。普通话很少用,而南方方言里却常见。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益阳人的“秧”主要用于豆类、蔬菜的下种。如上例的秧豆子,以及秧辣椒、秧萝卜、秧茄子、秧南瓜,等等。而对于水稻下种,我们并不讲“秧”,而讲“秧谷子下泥”。秧谷子,是已经发芽的稻种。秧苗就叫“秧”,长好了,移栽到大田,谓之“插田”,也较少用“插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