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说字】做人要有板有眼,不能“出愚” 谢国芳 丢格·出愚 “丢脸”一词,现实中用得很多。其含义,鲁迅说得很明白,“这‘脸’有一条界线,如果落到这线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作‘丢脸’。”(《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一个不光彩的行为,丢了自己的脸事小,丢家庭、家族甚至国家、民族的脸,事才大。它的反义词是增光、长脸(因为有光彩而脸好像大了)、争气等。益阳人还说“争饿气”,就是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为自己和集体争气。 “丢脸”的近义词,益阳还有丢格、丢人、丢份、出俗、出丑、出愚等。“丢格”的“格”在口语里被念成了gáo。“格”的原意是格子,引申为规范、规矩,符合者为有格,不符合者为没格。用之于人,格就是品格、格调。做出没有品格、格调的行为,就是将“格”丢了。有一个词,平时读为“煞跤”,其实就是“失格”。前面讲了“格”白读为gáo(与跤同音),“失”的白读为sè,变读为sà(与方言“石”同音)。“丢人”,也并非人不见了,而是人格没有了,丢了。“丢份”,份为身份、资格,丢份指做出了与自己身份、资格不符的事。 “出俗”本是超凡脱俗之意。南朝·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自惟凡劣,识鉴鲜方,徒抱出俗之愿,而无致远之力。”过去,和尚、尼姑出家,就叫“出俗”。而益阳的“出俗”不同,“出”是显出、显现,“俗”是次等、差。于是,“出俗”就与出丑、丢丑、现宝同义了。更生动的表达还有“出愚”,将自己的愚蠢都显现出来了。因为“愚”与“鱼”同音,不少人会用这个字,但总觉得“鱼”的读音让人迷惑。其实,“出愚”与出丑、出俗是一种构词格式。 丢人、丢脸、丢丑,益阳也讲成“吓人”“怕丑”,指人害羞、担心出丑。陈忠实长篇小说《白鹿原》里,一般讲为“羞人”,程度更厉害的讲成“羞先人”,即祖宗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放快·丫叉·丫环 《山乡巨变》:“……我们老驾最怕放快了。”此处的“老驾”指父亲。“放快”指说不吉利的话。 最容易讲不吉利话的是小孩,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不该讲、不能讲的。而大人讲不吉利的话,往往是因为讲得太快,没来得及过脑子。“放快”之“放”形容嘴巴没有上开关的状态,非常形象、生动。过年时最忌“放快”,于是旧时乡下有的人家会在墙上贴个纸条——“老少之言,百无禁忌”,以避言邪。 与“放快”相关的,还有“敞口腔”和“丫口话”。 丫,《说文解字》里没有,宋代的《广韵》里才有,是中古造出来的字。《广韵》:“丫,象物开之形。”泛指上端分出的东西,最形象的是张开的树枝。 益阳的“丫(ηā)”用得很泛,东西开裂、破裂叫“丫开”,门张开叫“丫开”,嘴张开也叫“丫开”。“丫口话”与“敞口腔”都可形容没有过脑子而说出来的话。而“丫口话”还可指不顾事实的瞎话、作伪证。可以说“你莫计较他,他的是敞口腔”;但如果对方说的是“丫口话”,有时就有计较的必要。 益阳有“丫叉”一词,谓人的攻击性强、不好打交道。《说文》:“叉,手指相错也。”段玉裁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可知,叉的本义是手指叉开取物,引申指叉开的东西,如叉子等。“丫”与“叉”都有张开的含义,两个字组成词,用来表示人的攻击性强,不好打交道,非常形象。如“他咯只人太丫叉,我不想理他!” 《山乡巨变》:(盛佳秀)“过几天,我还有宗事,要丫环你。” “丫环”一词,又作“丫鬟”,也俗称“丫头”。这个词用作人称代词,指婢女。但在古代最初是指女子的发式。这种发式是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因年轻婢女多梳此种发式,故谓之。上例中的“丫环”是动词,意为劳驾、麻烦,为益阳独有的用法。 丫环从事服侍主人的工作,琐碎而辛苦。而要请人帮忙的多是有难度的麻烦事,故在请人时就将事情的难处、麻烦说出来,以示尊重对方。“丫环”是旧时益阳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客气词,现在难得听见了。丫与北方话同,读“ya”。 后门·夜路·热眼报 “后门”,本义是房子后面的门,后来引申为非正常途径,甚至歪门邪道。正当的事走正门,不正当的事才走后门。计划经济时期,常用“走后门”来形容通过关系搞计划内的紧俏物资。 因为一些不正当的交易,都是通过“后门”搞到的,后来,“后门”越来越“灰色”。与“走后门”近义的还有“拜码头”“跪脚杆子”“走夜路(子)”等。 “拜码头”本是戏曲班社拜望演出地点的地主豪绅、军政要员或帮会头目,其目的是求得他们的支持,以期演出能够顺利进行。用于社会上,“拜码头”引申指所有拜望当地有权有势者的行为。到一个新来初到的地方,如果不小心摔一跤,也会被人调侃为“拜码头”。 “跪脚杆子”,是益阳特色的词,本义指拜师。旧时入师门有个仪式,对师父要下跪、叩头,谓之拜师。如你想学什么技艺,对方就是不教,旁人会说:“你冇跪过脚杆子,他何得教你呢?” “走夜路(子)”,本义是夜里走黑路。因为走后门等行为是见不得光的,多在夜里进行,因而“走夜路”几乎就等于“走后门”。改革开放后,计划物资没有了,“走后门”逐渐成了向当权者行贿的替代词,含蓄的说法就是“走夜路(子)”。如说“你的那个事老是批不下来,只怕还得走一趟夜路咧。”另有一句名言,“走多了夜路子,总会碰到鬼的”,说做多了不正当的事、坏事,总会有报应的。与“不是不报,时间未到”同义。 说到“报应”,益阳有“热眼报”之说。“热眼”不是“眼热(羡慕、忌妒、恨)”,而是指眼中看到的事刚刚过去。佛教有“因果报应”理念,有因必有果,果亦必有因。名为“报应”的“果”,是“因”的回报。“因”还在眼里热着,报的“果”就来了,这叫“热眼报”,说报应来得快。如某人不孝顺父母,不久他家就出了个不孝之子,人们议论时就会说:“真的是热眼报啊!”同样的意思,还说“屋檐水滴得现窝里”。 与“夜路子”音近的“野路子”,本指没有拜过师的、瞟学来的功夫、手艺等,也指不正规、不正常的路数、手段。 块方·板路·脚路 “块方”源自古代的礼物束脩(或束修)。脩是腊肉,束脩就是捆成一束的腊肉,既指古人交往中的一般性礼物,也专指孔子门下学生入学的见面礼。益阳话中的“块方”取腊肉之形以借代腊肉,转用为礼物,再转用为面子、来头、背景。如说“我没有块方”“你的块方好大啊”等等。 与“块方”近义的还有板路、板眼、脚路、门径(门路)。 “板路”的意义指向应是硬路。“板”在方言里确实有硬的含义。如说“这块土板起哒”“他这个人内子一块板”。“内子(类读三声)”也叫项子,就是名堂、手段,说成“一块板”即言其名堂、手段多,且强硬。言人“有板路”就是路子广、关系硬。“板眼”,湖北人说得多,从“有板有眼”化出来,也指手段、本事。“脚路”为益阳式表达,主要是指关系(网),去找关系谓之“扳(攀)脚路”。如“他的崽搞得进了海关,只怕有蛮硬的脚路”。门与径(路径)都是与人交往的,“门径”既与“脚路”义近,又与内子、项子相似。看具体场合才能明确理解它的意思。熟人里能办事的脚色,被省称为“熟脚”,如“这个事,只怕要找熟脚才搞得成”。 “脚路”有个近义词“坡子(或坡路)”。“坡子”在南昌话里可以当“台阶”用。“坡子”在益阳话里引申为上升的台阶、社会背景。如“我冇得坡子,混不抻咧。” 收礼时有一句客套话:“你来就来了,还提什么东西呢?”与之相反,没有带礼物,被形容为“光脚光手”“吊脚吊手”。如“你去请他帮忙,只怕不好光脚光手去咧。”不带任何东西的行走状态,就叫“吊脚吊手”或“打吊手”,因而闲逛也被称作“打吊”。如“你天天打吊,会耍出病来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