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炮·一只 湖南许多地方将“十”讲成“炮”。当年笔者分配去四川成都工作,邻居曾在衡阳工作过,他跟孩子讲过湖南的这种用法。他女儿跟我开玩笑:既然10说“一炮”,20是不是叫“二炮”?我说只有10叫一炮,20、30……都不这样说。也就是说,这个“一炮”既有点像“一打”,又有不同,因为“一打”之外还可以说“二打”“三打”……“炮”只在数数到“10”以及计整数“10”时用,如可以说“一炮斤”,但不说“第一炮”“第二炮”…… 《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古人的概念里,最常用的十以内的数:一是开始,三代表多,而十代表结束、完成、终了。而“十”所代表的终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有“死”的含义,是不吉利的概念。湖南人将这一文明信息保存下来,计数到“十”及说整“十”时,避讳而念成“炮”。“炮”不仅发音方便,而且响亮,可让“十”突出来,成为一组数字的结束语。如此说来,这个“炮”就不过是一个声音,写成“泡”也是不错的。也有人认为,湖南人“四”“十”不分,为避免含混,就来个“一炮”。 围绕整数讲约数是一个传统。如“炮把个”,大致指十个左右,相当于“十来个”;“炮多个”相当于“十几个”;“炮多很个”或“炮个多很”相当于“十好几个”“十几个很(的)”。如某人近六十岁了,他会说“我奔六的人了”或“我已经五十几很了。”“五十几很”相当于“五十好几”。 另外,益阳人口头的一些量词,也非常有趣。现在种田机械化了,原来的一些词汇正在消失。比如,过去插田一个人以六蔸左右的宽度往后退着插,自己前面的禾形成“一系”,这个“系”读为jǐ。收割水稻叫打谷,原来也叫扮禾。在打稻机推广前,谷是人力扮(四声)来脱粒的,劳动强度非常大。搞集体时,以桶为单位组织劳力,由扮禾、送谷、割禾者组成,十人左右。以大约10米的宽度往前收割,一趟收割出来的面积称为“一桶”。有一个词“一桶拖”,因为桶是拖着前行的,一桶过去,所有稻谷都收下来。“一桶拖”引申为将相关的事情一次搞定、完成。与之相近,还有“一趟火”,本义是来的客人多,且不是同时到,主人可以让先来的等一下,一起开饭。如说“你怎么不将这几个事一趟火解决呢?”“一趟火”相当于“一起”“一次性”。 常用的量词“个”,益阳读gó。比较难弄的是读“zà”的量词,益阳人用“zà”比“个”更多,但究竟应写为哪个字呢? 普通话里与“zà”同音(调不同)的字,有扎、匝可以当量词用。扎,用于捆起来的东西,益阳直接讲“捆”,“多少捆”“五捆”等;匝,相当于周、圈,益阳人直接用“周”“圈”,不用“匝”。 其实,益阳人讲的“zà”,就是“只”。 “只”的繁体字“隻”,从隹,从又。“又”是“右手”;“隹”是短尾鸟。两部分组合起来,本义为“手持一鸟”,用为普通量词是转义。《说文》:“隻,鸟一枚也。从又持隹。持一隹曰只,持二隹曰双。”讲得非常清楚。“只”普通话读zhī,益阳话文读为zì,白读为zà。有一个佐证,益阳人讲烤火为“zà火”,“zà火”就是炙火。炙的本义就是将一块肉放在火上烤。太阳太大,益阳人会讲:“日头炙死人!”普通话读zhi的字,益阳人有的读了za(益阳话没有卷舌音)。 普通话的“只”一般只用于动物、器具,而益阳的“只”几乎可替代所有的“个”。虽说称人为“只”有不敬成份,但在一定语言场合也用。如“你咯(这)只人太谦虚哒咯。”即当面表扬人时,用“只”,对方也不会计较。 南方方言里的量词,用得比普通话更自由灵活,是客观存在。如鲁迅小说《铸剑》里有:“果然,一匹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老鼠用个或只很正常,鲁迅将绍兴用法引进来,就有了“一匹老鼠”。“匹”一般只用于马。 益阳还有“布”“指”“捧”“流”“码”等量词,是别处没有的。“下一布面吃”,“一布”也许是一两也许是二两,看上去像布,看上去够吃就行了。“下一指面”,“一指”不是“一把”。一把,是一只手抓得住的量;而“一指”是拇指与食指合拢握住的量,比“一把”的量少。“一捧”指双手合拢装下的量。“一流”,益阳虽也讲“一行树”“站成一行”,但更多时候讲“一流树”“站成一流(也说一排)”,这个“流”显然是从水流悟出来的量词,读四声。“一流”相当于“一行”“一排”。当然也可写成“溜”。 将东西堆起来,益阳也讲“码”起来。“堆”这个量词,益阳人也用“码”。过去,乡下集体分东西,比较贱的也不用秤称,就一堆一堆的堆好,编上号,再摸坨。摸坨,也叫摸阄(普通话叫抓阄。阄的益阳音为gāo),是将纸条写上号码,搓成团,再由各人自己来拈,拈到哪堆是哪堆。堆的大小形状,叫堆头。有一句歇后语“狗吃牛屎只豪多”,有人将它变通一下,说“你是狗吃牛屎——只看堆头!”牛屎一堆虽大,狗却不吃(狗只吃人屎)。 而由比较堆的大小,引申出来,估量事物也叫“估堆”。搞集体时,水利工地有一个临时会计,负责分配任务(叫“砍土分方”)、验收数量质量等,他被人称为“工程估”,念起来像“工程股”,其实他并不是股长,应写为“估”,就是估量土方多少的人。“估”在方言口语里就念成“古”,“估堆”就说成“古堆”,“我估打他冇咯只胆”就念成了“我古打他冇咯匝胆”。 南山 有成语“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表示从此不再打仗,后来也表示思想放松、麻痹。 南山,最早的含义就是指南边的山。古籍里多指秦岭的终南山,因为秦岭山脉位于秦、西汉及唐代都城咸阳、长安以南,故称为南山。另一处知名的南山是衡山,还有学者将“寿比南山”中的“南山”定义为衡山,为衡山打“寿”文化的品牌。其实,古籍中的南山多指说话场合南面的那座山。比如祝寿时,坐在堂屋喝酒,以山之恒久来比喻寿命,“寿比南山”之“南山”指的就是家门前的那座山。 益阳有个词“一南山”,是从“马放南山”化出来的。马放得随意、散漫,整个南山都是马。于是,“一南山”就有零乱、散漫的意思。如小孩的书桌很乱,家长会批评他:“你的书怎么弄得一南山呢?自己收拾一下!”“一南山”的意思,也说成“一四山”“四处(都是)”“四头八处”等。 说远一点。北方人缺少吃的,讲成“喝西北风”;益阳人表达同一个意思,讲成“吃南边那朵云”。如教育小孩时,家长会说“你懒得咯样子的,吃么子?吃南边那朵云啦!”北方人眼中的西北风猛烈而寒冷,且常有少数民族来袭扰,他们以感受最强烈的西北(风)来说事。益阳人议事的场合常在堂屋,抬头看到的就是南方,故常以“南山”“南风”“南边的云”等来说事。云与风都是空的虚的,以此形容“无”“冇”最直接、方便。“他(如某大人物)都来了,那还讲南风!”意即事肯定成,没有讲的。“南风”则犹如空话、废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