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或·常 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间的本义就是门缝,泛指缝隙、空隙。桃江人经常讲的“冇间”,就是没有缝隙,引申义为没有区别、没有关系、无所谓、不在乎,也可以作为对对方说法的基本肯定,几乎相当于英文的“ok”。与之相对,“有间”表示有关系、有所谓、在乎。 《左传·庄公十年·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益阳形容朋友关系好,志同道合,有一句歇后语:“割掉鼻子——冇间”,与“共脚穿裤”“砍掉脑壳共得疤”同义。 笔者在长沙县工作时常听他们讲“间常”。“间常”,在时间上既有间隔又经常,觉得词义颇妙。比如说“某人的脑壳间常有点毛病”,越体会越觉得有味道。益阳有个词“间或”与“间常”相似,事物之发生既有间却又还或着,发生的可能性有,但不大、不经常,然而却又是会发生,不是不发生。不过,“间或”之“或”土音往往读成“阔”,念的应是古音。 “间或”一词是由吴方言引进来的,江浙作家常用。鲁迅《孔乙己》:“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山乡巨变》:“间或,也有啄木鸟,用它的硬嘴巴敲得空树干子梆梆地发出悠徐的,间隔均匀的声响。” 益阳还有扯常、连(三声)常、粘码、粘刻、粘打等用法。扯常、连常,强调“常”,词义相当于经常;“粘”此处读niá,是挨着、紧连,“码”为时间或空间上列着的东西。“粘码”“粘刻”表示时间上的经常;而“粘打”,既表示时间,也表示空间,形容邻近关系,如“我跟他屋粘(打)屋”“益阳跟长沙是粘打的”…… 还有一对近义词:“跳间”和“间花”,都是间隔着进行的意思。比如说“本来一个一个来的,怎么到了我这里就跳间了?”“她间花生了4个崽女”。仔细品味起来,“跳间”的“跳”是选择的意思,“间花”的“花”是交替的意思。旧时乡间闹新房,会在被子里放花生,就喻着交替生儿女的意思。 与“间花”相关,如说“她踏脚生四个崽”,就是说她连着生下四个崽。“踏脚”相当于接踵而至(前脚跟着后脚)。 还有“间空”“空间”,近义词,是“空一间”“间一空”的意思。农村种棉化,开始较密,后来要将过密的苗扯去或移走,谓之“间苗”,意为去掉多余的苗。 有人吵架、打架,旁人上前劝架、制止,这一行为益阳人称为“扯劝”“扯间”。扯着劝双方分开,谓“扯劝”;边扯边走进去,以自己的身体将双方隔开,谓“扯间”。打架是因为双方矛盾激发,到了身体接触的地步,已是无“间”。“扯间”就是让双方的“间”重新回到正常分寸。还有“清间”,本指两者关系清楚,不零乱,也指人与人的关系撩别、清彻。事情处理完了、好了,谓之“搞清间哒”;事情处理不完、弄不好,谓之“搞不清间”。 “开间”,益阳话的本义指房子墙垛与墙垛之间的距离。开间大,房子就大,开间小,房子就小。“开间”引申指心胸,以及策划能力。如“他那个人冇开间”,既可以指他心胸、胸怀小,也可指他不会盘算。 还有“连或”“若或”,读如“连货”“罗货”,本义都是更大的可能性,引申为基本上、甚至、干脆等意思。如“你讲的这个事,我连或听都冇听见过。”“我若或不想去。”如某人说一事或表达一个观点,另一人表示完全赞同,有时会说“(那)若或(是的)!”相当于北方人说的“敢情”。 安化人有个词“或若”,写出来就是“若或”倒过来,表示随便、无所谓,与桃江人的“冇间”近义。如安化人说“他是一个或若人”,就是说某人随便、大方,好打交道。 益阳人的“得或(活)”,与安化人的“或若”、桃江人的“冇间”,在不要紧、无所谓的意思上同义。如“我这个人左点右点无所谓,得或。”扩张成4个字而成成语“得或(活)懒进”,可以表示一种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安于平庸的生活态度或习惯。“得或”还有程度轻的意思,如说“你痛得得或点了吗?” 神经·左莫·重复·倒还 益阳人说精神有毛病,往往讲成“神经有毛病”,或者直接说“神经”。其实,精神病与神经病在医学上是有区别的。益阳人将意识上的毛病统称为“神经(病)”。口语里,“神经”还有一个用法,相当于“干脆”。如“我神经不去!”就是“我干脆不去!” 与“神经”相近的是“左莫”,也有“干脆”的意思,但态度更绝决。如“老子今朝左莫不去!”有犟起了,拗起了的意味。“左”本就有拧着来、不同的意思。如“我与他意见相左”,就是意见不同。“左莫”有时也讲成“左或”,有一个歇后语“戾(歪)嘴巴喝汤——左或左或(左喝左喝)”,义为“干脆做到底”。 还有“教莫”。它往往是劝人的词。如朋友与人闹着情绪,说了“老子不去”之后,你可以上去劝他:“你教莫去,大家都去咧!”教莫,义为何不、不妨。“莫有”,表示猜测、可能,指成为现实最小的那种可能性,如“他莫有不得来打?”表示正常情况下,会来;不来属于意外。也有说“莫该”的。 再说“重复”,方言读为lénfù。除与普通话意义相同的用法外,益阳还有一个独特的用法。如看到人家逗小狗,旁人可能会叹道:“噫!它重复还听得话懂咧!”这里的“重复”就是“竟然”的意思,表示比正常情况更进一层,不同凡俗。 “倒还”,如“我一直帮你的忙,你倒还怪打我”。“倒还”土音念起来像“倒怀”,其义为“反而”。益阳话表示更加、进一步,用会“越进”“越加”“越发”,其中的“越”是关键词素。 “偏算”,本义是算偏了,用为“没料到”“未料”。如“当初我买的时节,你还打破(劝阻),偏算我赚打钱!”只是“偏算”读得像“偏生”,让不少人疑惑。 吗家(ga),表示未必、难道,多用于反问句。如“我吗家一只咯号事都搞不清啦?” 还有“尽数”,本义是“全都是”。但在具体场合“尽数”用于反问,有“竟然”的意思。如“只有你,尽数想哒是的!”表示“竟然”。“尽数”常讲成“尽家数”。其中的“家”读ga,表示完成的语气助词。 奈何 奈何,相当于“怎么”“如何”,常通过反问方式来强调。《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东周列国志》:“幽王曰:‘吾欲废王后太子,立汝为正宫,伯服为东宫。只恐群臣不从,如之奈何?’” 益阳人用“奈何”有所不同。其一,将“奈”用为“能够”“胜任”的意思,“何”表示对象,“奈何”就是能够干什么;其二,可在两个字中间插入成分用。如《山乡巨变》:(亭面糊)“好家伙,份量不轻,犁尖又快,再硬的板田,也奈得何。”“奈得何”就是能够胜任;如果说“奈不何”,就是胜任不了。如说“我奈他不何”,就是我拿他没有办法;“奈何我”,就是对付我、整我。 面对别人的奈何,自己可能回一句:“你有狠,你办老子一个又字啦!”这表示自信,不怕对方。这里的“又字”相当于“又……”,指下文、后续手段。 有关“办老子一个又字”,有朋友提示,会不会与当年划“右派”有关。他说,“又字”可能应写为“右字”,就是赌对方:“你有狠,划老子一个右派啦!”笔者记下存疑。因为在那个划右派的年代,这种狠是斗不得的。且,“办一个又字”这个话,我最早是在乡下听地道的农民说的,他们几乎没有读过书,也不关心政治,而“右派”主要是城市和知识分子中的事,农民拿“右派”来说事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说文》:“又,手也,象形。”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人将双手做成“心”形,右手就是古之“又”字的形状。古之“右”与“又”是相通的。但,我仍然认为“办老子一个又字”的“又字”,不是“右字”。“又”脱离“右”的意义很早,它基本的含义是重复、继续,引申为进一步、还有。再说,“办一个又字”,往往是前面别人欺负过他之后,回嘴,再斗狠。写成“又”更有道理。当然,如果问问70岁以上的老人,或哪本老书里有没有这一说法,便更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