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卬·他 “你”“我”“他”的表达,益阳话与普通话区别很大。 你,普通话读nǐ,益阳话只读n声母,且舌头不松开,只鼻子发音。益阳口语里没有“尔”的用法。复数“你们”,益阳人说“你侬”“你里”。 益阳人称自己为“我”“卬”,如用两个字,是“自家”“自己”。“自家”吴语、赣语、湘语都用。唐· 施肩吾《望夫词》:“手爇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益阳方言里“我”与鹅、俄、饿、娥、讹、恶等字同音,读ηo。 卬,普通话音áng,小篆字形:一个人站着,一个人跪着,跪者抬头看站者。古同“昂”,义为抬起、扬起、高、昂扬;也是古代的第一人称,与“我”同义,先秦多用。如《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说船夫挥手频招呼,别人渡河我不争。别人渡河我不争,我将恋人静静等。其中的“卬须我友”,意为“我等待我的朋友”,“卬”与“我”同用于一句话里,少见。说明先秦时这两个第一人称代词是并用的,后来“卬”在口语中被淘汰,但在仿古的诗文里还有人用。如清·曹寅《楝亭诗抄·赵北口》诗中有:“卬能操长揖,击汰向中流。水光浮上天,群鱼入空游”。 “卬”作为上古汉语的活标本,在整个湘语区基本保留下来了,非常可贵。吴方言里也保留了“卬”,此外他们还用奴、侬、我侬、吾、余等。 客家人称自己为“(崖去山再左+亻)”,读ηai,是他们为这个读音造出来的字,其实就是“我”。赣方言、湘方言和粤方言的“我”多读ηo,读的是宋代的音;而客家语的“(ηai)”、闽南语的“我”读wa,是汉唐的音。 “卬”,在益阳话里与王、汪、望等字同音。“卬”与“我”的区别在于,“卬”以“卬侬”“卬里”形式表示“我们”“我”。而“我”多单用于称自己,“我侬”“我里”少用。 我,《说文》:“手持大戌,呐喊示威。我,施身自谓也。”“我”的本义是武器,引申为武士,借来表示自我。 “我”字的古老正统读音是由喉部发出的,在华夏族融合其他民族的过程中,这个音少数民族难得学像,故简化为后来普通话音wo。 他,从人从也。“也”意为“(以自己为中心点)向前后左右延伸”。“人”与“也”合起来表示“自己前后左右的人”。与之相关,“土”加“也”为“地”,即自己站立的这块土向前后左右延伸,谓之“地”。古汉语中“也”,常用于“双向延伸”,是“反过来说相同”,如“追,逐也”,就表示“追,同样是逐”。“他”本义就是旁人、别人。 益阳话读“他”为hā,与虾、吓、哈等字同音,也读成hān,如憨、酣音。单数时,读hā;而读hān时,常用为“他侬”“他里”,表示他们、他。另外的人,称“别人”“别人家”“别个”“人家”。 上面用到的“侬”字,从人,农声。本义:人。吴方言中“人”“我”两个意思都读“侬”,古汉语记录吴方言“人”“我”时,有时音译写为“侬”。唐·李白《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其中的“侬”即我。 元·管道昇《我侬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其中的“侬”意为“人”,“你侬我侬”犹言“你这个人我这个人”。 益阳话里的“侬”虽源于吴方言,但已经成为一个助词,加在人称代词之后,可作为复数标志,用法如“们”。但是,加“们(侬、里)”并非都代表复数,只有自己一个人也用,有强调作用,谈恋爱和写评论文章时常用此法。 嘉定近海处,乡人自称曰“吾侬”“我侬”,称他人曰“渠侬”“你侬”,问人曰“谁侬”。明人冯梦龙曾记载下一个这样的段子:夜间有扣门者,主人问曰:“谁侬?”外应曰:“我侬”。主人不知何人,开门方识,乃曰:“却是你侬”。后人因名其处为“三侬之地”。 作起·大作·作兴 作,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本义:人起身。《说文》:“作,起也。”引申指各种行动(起来)。 “作”在益阳是一个用得很广的字。表示社会认可、时髦、流行都是“作”。如“过去作军人,后来作大学生,现在作老板”“过去作过的确良,现在这种料子都不见了”。 “作起”,是旁人看得起他,也可以指自己恭敬自己。《山乡巨变》:(陈妈)“还不是承大家作得起他,原谅他有嘴无心。”自己作起自己是自信,如果过了头,不怎么理人,就成了“大作”,也说成“大作作里”“大尾巴羊一样”。“大尾巴羊”指绵羊,大尾巴只是它的一个特征,它的另一个特征是安静、不活跃、不怎么理人,故用它来批评“大作”的人。 “作兴”这个词,本意与“作起”同,都是流行、时髦。《山乡巨变》:“老班子作兴小脚。绣花鞋子放到升子里,要打得滚,才走得起。”“走得起”与前例里的“作得起”同义。不过,“作兴”在益阳人的口语里还用作“可能”“也许”的意思。如《山乡巨变》:“要不死,作兴也当干部了。”盛家翁妈讲自己的女儿要是不早夭,或许也当干部了。 发脾气,有时叫发恶、发倔(jià),也叫“发作”,如说“他咯只人发作起来,冇人劝得住!”;天要下雨了,湿度大,会感到闷热,被称为“作天”。单位、学校有作息时间,作与息是反义词,“作”是工作,“息”是休息。 凑 凑,音còu,从水,奏声,义为水流会合。常用义有:聚集、碰、赶、趁、接近,常见词有:凑起、凑钱、凑合等。 “凑”在益阳读得较乱,除了读còu、cóu,也读cáo,还读caong。后一个读音,与撞、厂读得同音。如“两个人的钱凑起来还买不起一只鸡”,其中的“凑”,4种读音都行。 益阳有句俗话“人多不凑(caong,五声)众”,讲人虽多,但心不齐,形成不了合力。与常说的“众志成城”“三人成众”“众人拾柴火焰高”等意思相反,与俗语“一把胡椒冇得一粒辣的”义近。 孽 孽,从子,与子孙有关。本义: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家族的旁支。 《说文》:“孽,庶子也。”段玉裁注:“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庄稼分开长,谓之分蘖;人分支,谓之分孽。 “孽”,引申为地位低贱的、恶、邪恶。《尚书·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常见的组词有:罪孽、余孽、冤孽、妖孽、造孽、孽畜、孽债、孽障、孽报、孽根、孽海、孽种等。 “作孽”,常用义为做坏事、犯罪;但反向引申,在益阳“作孽”有“可怜”的意思,如“那个人好作孽”“她作孽一世”等。每一个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做坏事的一方是“作孽”,而被害的一方也是“作孽”,后一“作孽”令人同情,就是“可怜”。 前世 《山乡巨变》:(陈雪春)“哎呀,他前世不好。” “前世”,本义为前生,前一辈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今人贫贱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业。”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前世里债、宿世的冤,被你担阁(搁)了也,张解元!”《红楼梦》第八十八回:“却是除了老太太,别的也伏侍不来,不晓得前世什么缘分儿!”巴金《秋》:“你是前世修来的。你前世再好一点,这世就会做小姐了。”上面例子的“前世”概念都受佛教影响而来。佛教讲究修来世,做了好事,来世会有好报;而今生的福寿都是前世修来的。 但是,益阳的常用词“前世”并非如此,而是由佛教的“前世”概念跳跃出来,以强调今生与目前。如例子中的“他前世不好”,义谓“他不仅今生不好,前世就不好”。益阳人的“前世”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在口语中起强调的作用。 《山乡巨变》:(亭面糊)“真的吗?好极了,好得不是的,我马上去告诉老邓……”其中“不是的”与“前世”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强调程度到了极点,区别在一前置一后缀。“不是的”还可说成“不得了”。 “前世”有时还省略成“前”。如“你前不来看我哒”,“前”就是“前世”,可换成“一直”“干脆”,强调“不来看我”。不过,因为益阳话的“前”与“全”同音,这种单用的“前”写为“全”也是不错的。“全”有“全部”“完全”的意思,也引申为“干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