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5月3日讯(记者谌建章 通讯员张丹丹)4月29日,贺玉波的学生、同事和研究益阳文化的一些专家在长沙相聚,用座谈的形式缅怀这位文学评论家、作家和翻译家,也庆祝贺玉波的部分评论集在86个春秋后再度出版发行。 贺玉波是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上海文坛的一位文学评论家、作家和翻译家,1906年出生于湖南津市。国共第一合作时期,贺玉波在北师大就读时加入共产党,1928年奉命隐蔽,与党失去联系,同年底进上海开明书店任校编,1931年进光华书局任编辑主任,1939年上海沦陷后回湖南,先后在益阳箴言书院、桃江一中和市三中任教,解放后为省地文联委员。1968年因一部尚未出版的长篇小说《烘炉》受到冲击,获刑15年,1979年平反,1982年逝世。贺玉波在二故乡益阳生活长达43年。 在上海的10年,贺玉波的译著、小说、评论和科普作品多达59本。当时文化界的名人赵景深、丁玲等都是贺玉波的相交好友。作为《读书月刊》“现代作家评判”专栏的撰稿人,他先后出版了《现代作家论》《巴金论》《郁达夫论》《中国现代女作家》等评论集,成为上海滩有名的文学评论家。同时,他还是现代中国第一位将《唐吉珂德》翻译给国内读者的文学翻译家。 回到湖南的贺玉波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加上战争年代通讯不畅,他的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的身份逐渐不再为人所知,作品也成为沧海遗珠。直到2015年,西班牙找到《唐吉珂德》作者塞万提斯遗骸时,提到最早的中文翻译版本是贺玉波于1933年翻译的,这才引起世人的关注。他的后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了一部分贺玉波早年的作品集。“益阳在线”曽于2013年连载了长篇散文《我的英语老师贺玉波》,首次向读者介绍了他的生平及“文革”中所遭受的厄运。《益阳日报》也于2015年7月,以《贺玉波:乱世文人 风骨郎朗》为题,对他作了专版报道。 经过近两年的整理,今年4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将贺玉波的《中国现代女作家》《现代作家论》和《郁达夫论》重新集结成册,编为《现代文学评论集》上下两册,出版发行。《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认为他的评论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不唯我,不唯名,不唯上,不唯亲”,是好说好,是歹说歹,“切中当时左翼文坛之弊端”。湘潭大学有学者认为,他的“为人民大众而创作”,呼吁作家“到受尽压迫和剥削的下层社会里去”,其基本精神与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