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穿越漫漫时空,奔泻千里的资水,以它险峻跌宕而又清澈明亮的水流,浇灌、滋润着两岸无数的山峦林竹,以及人类的心灵,在不断流转的时空里,孕育出一派独具景观的文化之野:古老、神秘、博大而具有特质,至今仍散发出浓烈而迷人的风采。 梅山,又一个让人遐想的地名。 众所周知,以资水流域为中心,在远古时期,这里便孕育着一种神秘古朴的巫文化。原始遗风千姿百态,民俗事象多姿多彩,这种独特的巫文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山文化。 梅山人过着原始的农耕、渔猎生活,他们所信奉的原始宗教为“梅山教”。男神是张五郎,是梅山祖师。相传他是狩猎能手,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兵令。女神则是白氏仙娘、梅婆蒂主和梅山猎神梅嫦,这三位梅山女神不曾受封建伦理约束,原始野性,情感恣肆,展示出人的元性格。 郎在高上打鸟玩,姐在河边洗韭菜。/哥哥啊,你要韭菜拿几把,你要攀花夜里来;/莫穿白衣白裤莫拖鞋,打只小小锄头做如牌,/要是哪个看牛伢碰以你, 你只讲千丘田里看水;/你要到十字街上买双草鞋倒穿起,/上排脚印对下走,下排脚印对上来;/我俚两个行路莫把笑话讲,坐一起莫挨拢来;/有心做个无心意,神仙下凡实难猜。 ——梅山民歌《陶情歌》 大胆挑逗,蔑视封建伦理,而又慎思谨行,有所顾忌,岂不是梅山女神与凡间女子的心思明珠暗串,相得益彰? 我国最早的的诗歌是《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人们把竹的生物形态和属性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历代的民间竹刻大师,擅将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文人的审美情趣、中国书画的意境融会贯通,创造出精美的竹刻艺术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资水流域的竹文化就进入了史籍。600多年前的元代,益阳的能工巧匠就开始用手工编制多种花样的竹器具。在明清时,其知名度更大为提升。竹器主要为篾席、篾器、纤绳和笔筒、竹帘等。著名的益阳水竹凉席出现于元末明初,被喻为“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明清时曾列为供品。 邵阳颇有盛誉的是宝庆竹刻。这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清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竹簧雕刻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曾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竹也是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古人诗赋中有不少对资水流域竹的描写。 如《离骚》中有“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的诗句,屈原到过资水流域是肯定的,诗人借竹以发压抑之情;唐末著名诗僧齐己的“旧溪千万竿,风雨也珊珊。白首来江国,黄金买岁寒”,则表达了对竹的钟爱;明代理学家薛瑄有“楚山无边翠”,“苦竹鹧鸪声”等诗句,南国幽思,跃然纸上;明代江西巡抚郭都贤《归山五首》中“竹锁梅横柳挂丝”的咏句,则是一幅以竹为背景的自然文化图画。 在桃江的洪山竹海,放眼望去,绿拥群岭,万顷碧波起伏,茫茫苍苍,不知潮涌何处。 这海,绿得雄奇,绿的得壮阔,绿的得使人痴狂。近边的是嫩绿,稍远的是翠绿,远处的则是黛绿了。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天空欲晴未晴,薄云舒卷,偶尔绽出一方湖蓝,乍开乍合。 新竹弯弯,或如憨态毕露的熊猫,或如身着和服、鞠态可人的日本女子;老竹挺拔,或如甲胄裹身的武士,或如长发披肩、慷慨悲歌的行吟诗人。独处的,亭亭玉立;聚生的,丰腴富态;参差而立的,如伞,如塔,如直指苍穹的响箭;成方阵生长的呢,叫人想起秦代兵马俑,肃穆齐整,威武雄壮,又仿佛一片凝固的绿风。风乍起,可不是一方跨马挥戈,号角悲鸣的战场? 美女文化是一种具有特质的文化现象。 中国历史上,褒姒、妲己、西施、貂蝉、杨玉环是公认的美女,人们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其绝色之美,同时她们娇弱之躯也承受了不堪的重负。这些美女为悠久的中国乃至东方文化增添了精彩的内容,然而却是悲剧性的一页。 美色被利用,充当了权力男人手里的另一种锐利武器,在社会的集体潜意识里,女人却是“祸水”,并也顺理成章地变成男人事业失败或权柄丧失的当然“替罪羊”,为权力男人们辟出一扇逃脱的方便之门。 西方文化中,同样有“美女文化”的内容。 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叙述了古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的故事。这场为争夺绝世美人海伦所引发的十年战争,希腊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具有英雄气度和浪漫情怀的希腊男人,并不视海伦为“祸水”,对她没有半点责难。海伦回来,反而受到全体希腊人的空前欢迎与衷心拥戴。 在荷马的叙述中,因女人引起的特洛伊战争,充满着豪迈气慨与浪漫情怀,反映了“永远不能复返”的“人类社会的童年”。从另一个层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男人们身上那种原始的英雄豪气和建功立勋的梦想,是女人激发的。是女性的美丽,照亮了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天空,从此,人类社会开始一步步走向成熟和文明,走向更高层次的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上世纪30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锦辉的《桃花江是美人窝》使桃花江名驰遐迩。 桃花江是资水的一条支流。 传说很久以前,资水边有个名叫羞女的美丽村姑,为逃脱财主的逼婚,奔至河边,无路可走,便跃入水中,化作了一座石山,称之为羞女山。财主则变成蜷缩河滩的一只石头癞蛤蟆。 羞女山形似仰面八叉躺着的女子,当地人说是美女晒羞。 作家叶梦有这样的描写: 那斜斜地靠着陡峭的山岗,仰面青天躺着的,不就是羞女么?她那线条分明的下颌高高翘起,瀑布般的长发软软地飘垂,健美的双臂舒展地张开,匀称的长腿,两臂微微弯曲着,双脚浸入清清的江流。还有,她那软细的腰,稍稍隆起的小腹和高高凸出的乳峰。在暖融融的斜照的夕阳下,羞女“身体”的一切线条都是那样地柔和,那样地逼真,那样地凸现,那样地层次分明:活脱脱一个富有生气的少女,赤裸裸地酣睡在那夕阳斜照的山岗。我似乎感觉到了她身体的温馨,看得见她呼吸的起伏…… 羞女山活了,“活”成了资水流域民间的“美女文化”,这显然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观念。 羞女山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女性追求爱情自由,至死不渝的情操,以及刚烈性格;而美女晒羞,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叛逆与反抗,是张扬中华女性个性的鲜明表达。 这又是与梅山女神的性格一脉相承的。 羞女山所蕴涵的文化要素,当是“美女文化”的精髓。 1399年,明燕王朱棣发兵“靖难”,攻占皇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仓皇出逃。 剥离了帝皇饰佩的朱允炆想:朕将去往何方? 据说,被叔父朱棣追杀的朱允炆到襄阳后,如惊弓之鸟,又日夜兼程,过长江,漂洞庭。他来到资水边,见河岸一小山,树荫蔽日,掩映一古刹,便下马进庙,削发为僧。 这座古刹,位于益阳会龙山麓,始建于公元4世纪末,系由印度僧人不如密多尊都所建。原名宝泉寺。因建文帝在此出家,后人重修时,以其曾为帝栖之所,故改名“栖霞寺”。 无独有偶。清末,太平天国败亡,英王陈玉成之子陈三元也在此为僧,法名遇缘;1935年圆寂,葬于会龙山麓,墓联曰:“勘透浮生归佛国,最难烈士结芳邻”。 看破红尘,将凡缘了断,从此不再念儿女情长,不再问天地盈亏,于晨钟暮鼓里,他们淡然地面对命运,为心灵找到了一方净土。 一个承位帝王、一个草根王子,一齐划出一条具有美学意义的弧线,将自己最后定格于青灯映照的昏暗而明净的时空。 为什么在不同年代,他们殊路同归,择定资水穿城而过的益阳为灵魂的安息地? 是一种悲世闵人、慈悲为怀的浓浓佛教文化气息吸引了他们。 中国佛教有藏传与汉传之分。藏传佛教的经卷为梵文,为密宗,分喇嘛教与黄教,分布于青藏、新疆、蒙古及滇西南;中国其他地方及朝鲜、日本则为汉传佛教,经卷为中文,为净土宗。 在益阳东南20多公里处,有座碧云峰。公元373年,高僧慧远来此建清修寺,开设远公道场,宣讲“净土”宗旨,为净土宗初祖,从而启迪了汉传佛教。由此,碧云峰及至益阳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圣地。 四 哦资水!你从源头携带来的火种,是这般悄然地点燃了两岸山野,如寒冬里的红梅,于崇山峻叠岭中透露出春的消息;如隆隆炸响的雷声,轰开了流域那张偏僻闭塞的大门?从古梅山神秘的精神图腾到紫鹊界令人惊叹的创举,从羞女山的文化内涵与张力到翠竹摇曳出的迷人风姿,从佛教的净土宗旨到儒学的经世致用,是你用独具个性的激情放荡而又空灵澄净之水浇灌的么?是你的念想也是我们的念想么? 凌波照水。 亦耀照人类的思想。 思想,在混沌的时间里,是人类开辟鸿蒙的那柄巨斧。它所留下的砍痕,如大峡谷般深刻,如拳击手的重拳般有力,它使我们所经历的那些黯淡岁月,变得灵动而生机勃勃。它仿佛道道闪电,穿越时间的漫漫长夜,照亮了历史阴霾的天空。 清代道光年间,魏源沿着邵阳的一条乡间小路走来了。 这位曾求学于岳麓书院,“暗中剑气腾龙鳞”的才子,直到50岁方中进士。然而他的思想与理论,在中国近代史上熠熠生辉,射亮了当时朝野闭塞而昏噩的头脑。 他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流放新疆,同年7月路过浙江京口,会见了好友魏源。 两人骤见,怆然之感油生,“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然后同宿一室,对榻倾谈了一夜。 会见时,林则徐将在粤期间组织翻译的《四洲志》全部资料交给魏源,希望他以此编撰《海国图志》。 这便有一种“临终托孤”的意味。魏源毅然接受了林的嘱托。 无疑,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见。 1842年12月,魏源以顽强毅力辑成《海国图志》50卷,后又扩展为100卷。这是中国人自己编写的第一部介绍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状况的著作。 《海国图志》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他的经世改革和“师夷制夷”的思想,为后来的“洋务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对战后的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多年来,清王朝一直以“中央帝国”自居,闭着眼睛,紧锁国门,一步步地落后于世界。 那位将清王朝推向鼎盛高峰的“十全老人”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时坚持“三跪九拜”的礼仪,以及与外国使者的那些类似聋子的对话,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愚昧和虚妄。 其时一位翰林面对发报机,竟轻蔑地说:“中国四千年没有电报照样是一个大帝国。” 企图有所作为的“苦命天子”道光帝,其闭塞无知也令人匪夷所思。鸦片战争一开始,他便问:“英吉利与我有无陆路可通?” 在这样的背景下,魏源的观点与思想不啻是一道强光电闪。 这道光闪,穿越了东瀛。 1851年,中国一艘商船驶入日本长崎港,带着3部《海国图志》,这是《海国图志》初次传入日本的确切记录。 此后几年,《海国图志》仍不断偷渡日本,有的“被官方征用”,有的流入市场,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价格涨了3倍。 有历史学家认为,正是《海国图志》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