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说字 】不好说处绕个弯 谢国芳 益阳人批评人小气,谓之“掐鼻”。“小气”一个义项为胸襟不宽、吝啬。如《红楼梦》第六十七回:“我又不是两三岁的孩子,你也忒把人看得小气了。”周立波《暴风骤雨》:“咱们男子汉可别那样小气。”另一个义项是气魄小。鲁迅《书信集·致萧军》:“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 “小气”是通俗写法,本来写为“小器”。 “器”本是狗的叫声,中间为犬,四周为口,义为犬乱叫。后来这个字借用为器物之器,几乎泛指所有东西,还转用为人才,如“治国之器”。“小器”是由小器物转而指人气量小,肚量浅窄、偏狭。孔子在《论语·八佾》里就说过:“管仲之器小哉!”在孔子的眼中,管仲那么有作为的宰相也仍然是小器。 与小器、小气相对的是大器、大气。益阳人当面说人小气,怕太直接,对方不高兴,就说隐语以讽刺他,说他“掐鼻”,即掐着鼻子出气,气当然小。只是“掐鼻”说得多,听得多之后,也跟直接说“小气”一样明白了。 日常生活中,一些话不方便直接说出,会采取隐晦的方式进行表达。一般有三种情况。 其一,批评、讽刺人的话,怕对方接受不了,就绕个弯来说。但这种说法用得多了,跟直接说的效果也差不多了。比如,益阳人表示小利、小便宜叫“相赢”,如果碰到喜欢占相赢的人,会对他说“你是湘阴的吧”,以“湘阴”隐讽“相赢”。 益阳方言里“信合”用得多,“搞信合”就是乱来,“讲信合”就是胡说。周立波《山乡巨变》写作“信河”。有一种说法,认为它来源于成语“信口开合”或“信口开河”,是成语的简化版。我不完全同意此说。 我认为应该写为“信和”或“姓和”。“和”是一个多音字,益阳方言里的“和”,读如ho(二声或三声),平时说“打和声”“跟打和”,都是这个“和”,意思是跟着来、应和(普通话读hè)。平时读到的“和某某诗一首”的表达,是这种“和”的典型用法之一。 《山乡巨变》:(刘雨生)“讨厌的是还有几个糊涂的角色,跟着打‘呵’声。”“打呵声”应写为“打和声”。跟在别人后面和的人,往往自己不喜欢动脑子,久而久之就成了没有主见、马虎、丢三拉四的人。在挖苦这种人时,就讽刺他“信和”(主张“和”的生活方式),或“姓和”(送这种人一个姓)。像“姓和”这种表达方式,益阳另有一例:“姓蒋(奖)”,称那种过于追求别人认可,只想得表扬(奖励)的人——“外婆屋里姓蒋(奖)”。 社会上,每月都将自己的收入花得精光的人,被称为“月光族”。与之相似,益阳对这种存不住钱的人有两个词来形容——“荷叶仙”和“破屁股”。前者是说这种人对待钱财像荷叶。意源为荷叶本身不沾水,雨水落到上面都会流下去。后者,乡间有一说法,饭后即拉(肠胃不好)的人不聚财。“破屁股”一词就是从此说法引申来的。 绕个弯批评人、骂人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技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里记载了一个“蹇叔哭师”的典故。讲秦穆公受人蛊惑将派兵攻打郑国,老臣蹇叔劝谏不成,在军队出征时再去哭阻。结果被人骂为“老不死的”。不过,骂他的人并不直接说他“老不死”,而是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你知道什么!如果你只活平常人那么久,你坟上的树都长得合抱那么粗了! 其次,歇后语只说前面部分,后面部分让听者自己去体会。如,“我不收起讲……”就表示下面我要说实话、直话了;“喜欢吃蕻菜子”,蕻谐音奉,说人喜欢听奉承话;“黄婆卖瓜”之后,不将“自卖自夸”说出来;鹅、鸡走路都摇摇摆摆,以“吃了鹅汤(一样)”说人走路不稳,老是摔倒;“驼子作揖”,后面的“起手不难”留着不讲出来…… 再者,为了避讳。有的话说出来不吉利,也绕一个弯说。 益阳一般不说棺材,而说“料”,材料的“料”,就为避讳。《山乡巨变》:“不过,我是阎老五点名的人了,我屋前面的那几根杉木,要留着合料。”“料”就是棺材。棺材,还有千年屋、千年木、寿器、寿材、板等称谓。棺材形如房屋,“千年”取义于“千古”,含义在于“不朽”。安化人还称棺材为“方子”“长生”。“方子”本义方条型材料,与“板(材)”并列,也与“板”一样可用来隐称棺材。“方子”常德人也讲,可能是由西南官话传过来的。不过,只是无论“方子”还是“板”,前面加上“(一)副”才能将棺材之意明确表达出来,否则还以为用的是本义。 棺材还有一个隐语“三长两短”,益阳人也讲。“三长两短”一词始见于明初,如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棺材由四长(上、下、左、右板)和两短(前、后板)构成。因为上面那块板最后才盖上,而放入棺材者已经死去,故以棺材喻不测、灾祸、死亡时就只讲“三长两短”,而不讲“四长两短”。日常生活中,人死一般不直接说死,而是说“百年之后”“老了”“去了”“不吃饭了”等。 自杀,在益阳方言里叫“寻短路”。《山乡巨变》:“‘决不要这样,短路是决计寻不得的。’一个邻居女人说。”人生本有正常的轨迹与寿数,选择自杀就是走捷径——短路。 平时口语里讲“欠”为“该”,也是一种避讳。“欠(账)”,多难听啦;“该(账)”,就好听多了。《红楼梦》:“人家该咱们的,咱们该人家的……算一算,看看还有几个钱没有。” “开山子”本是“开山斧子”,因方言中“斧”“虎”同音而避之,将“开山斧子”省去“斧”字。《山乡巨变》:“他拿一把开山子,盘算进山去砍树。”另,“府”方言里也与“虎”同音,长沙的老人中还有将“府正街”读作“猫正街”的。我们的方言里“老虎”一般说成“老虫”。《水浒传》中也有“吊睛白额大虫”“母大虫”的说法,可见这种避讳法,很广。周立波《山乡巨变》:“一黑清早,如果家里有人讲了鬼怪老虫,他就一天不出门。后来,他在堂屋里贴块红纸,上面写着:‘老少之言,百无禁忌’。” 小时候村里的剃头师傅,大家都叫他廖待诏,后来见到他儿子,却被称龙贵和。我就奇怪了。问有些文化的邻居,邻居说,其实他们家姓龙,只是龙当姓的时候念“廖”。“龙”当姓的时候为什么会念“廖”呢?因为龙是崇高的吉祥物,也是凶猛之物,对他不能不敬而畏之。人的姓是天天要挂在嘴边的,将“龙”这么呼来唤去,一则不敬,二则不祥,于是避讳念成相近而且悦耳的“廖”。但总有些人不知者不畏,还在念“龙”,这才有父子两人姓不同的趣事出来。还有姓“成”的,因为与“虫”在方言里音同,而“老虫”就是老虎,也避讳而念为“sán”或“láong”了。 这种民间避讳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例子:称腐乳为猫乳(读成“猫鱼”)。湖南人“腐”与“虎”音同,将“腐”避讳为与虎相像的“猫”。而“乳”平时读如“雨”,稍加重读就成了“鱼”。许多人搞不清来历,常常会将它拿来茶余饭后议论。 另讲一个特别雅的例子。西安人称毛笔为“生活”,外地人听不懂。本地人听得懂,却少有知其来历者。原来,与成语“妙笔生花”有关。五代·后周·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李白少年时梦见自己的笔上生了花,后来果然文采超逸,名满天下。原来,西安人说的“生活”,是“生花”,以“生花”隐语毛笔,真的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