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12月12日讯(记者 宋咏琪)说起冯明德,益阳文艺界无人不晓,这个留着长发,看似不羁的男人,笔下的文字却可细腻、可深沉、可浓郁,擅长用短小随意的笔调表达精悍隽永的情感,是益阳文艺界的领头人物。前段时间,记者因工作接触到冯老师,在交谈中得知他刚去北京参加了第九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便说这么光荣的事可要采访他,但冯老师只是连连摆手。最后,耐不住追问,便与记者分享了他的全国作代会之旅。 冯明德,1958年出生于资水河畔一木匠世家,但他执笔从文,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1979年迄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诗和散文诗2000余首,入选40余种选本。 “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非常标准的散文诗体,亲切、平和,让我惊喜并印象深刻。”11月30日,作为27名湖南作代会代表中的一员,冯明德赴京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散文诗一样的话语是他回来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能看出他曾是一名文化青年,学识深厚,引经据典,鼓励文艺工作者笔耕不缀,深入生活,记录时代。” 除了散文诗体式的讲话,还有一个让冯明德牢记的关键词——文化自信。“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提出要求,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这点对我的启迪很深。”冯明德说,早前,他所理解的写作是非常自我的一件事,自我体现在抒发个性,个性化创作。然而,从2009年开始接触到一系列重大题材后,他的想法有了转变。首先,他着手创作了一万八千字的长诗《国歌》,获得业界广泛好评。 去年,由他组织采访、拍摄的《我是中国人——抗战老兵话当年》DVD出版,该片以纪实散文的笔触,融纪实性、史料性、教育性于一体,是记录历史、昭示后人、激励炎黄子孙、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材。为了拍好这部作品,冯明德几乎跑遍了全省,逐个去寻找健在的抗战老兵,即使在作品出版后,他仍没停下脚步。“目前,我们已拜会了120余位抗战老兵,可这还不够呐,老兵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只能抢救性地去做,我想尽可能地找到所有的健在老兵,挖掘那个时代的故事,记录那个时代的精神。”对于这份抢救性的工作,冯明德表达着一种急迫,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更坚定了他的信念,给了他在反映民族的、英雄的、时代的重大题材和作品上的动力与信心。除了继续拜访抗战老兵,他还想踏上云南腾冲的土地,到当年湖南老兵牺牲的地方,听时代变迁中,风里还留下的那些壮烈声音。 “从北京回来,也让我在《散文诗》的未来发展上有更多思考。”冯明德说。《散文诗》自创刊以来已有31年,一直坚持走纯文学之路,不登商业广告,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格调高雅,品味纯正。在办刊理念上,《散文诗》不做追赶时尚潮流的专题,而关注人类永恒的精神主题:生与死、爱与恨、文明与宽容。“但今后,《散文诗》将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反映原汁原味生活体验的作品上。”冯明德说,让那些在广阔土地上滋养出的、记录生存状态、表达生活追求的作品更有发声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