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说字 】由“茈湖口”的“茈”说开去 谢国芳 资阳区有个地方叫茈湖口,其中的“茈”字,益阳方言读蓠(lí)。对此,不少人大惑不解:怎么与普通话读得如此不同呢? 《现代汉语词典》注:“茈”在“茈湖口”一词中读zǐ;在“凫茈(古称荸荠)”一词中读cí。而益阳话“茈”只用在“茈湖口”这个地名里,读lí。 声旁“此”,普通话注音时有两种读音:一读ci,如疵、呲、雌等字;一读为zi,如赀、龇、髭、紫、訾、眦等字。 普通话与益阳话共同的祖先都是古汉语。“茈”的益阳读音反映了语音演变过程中的两个现象。其一,古汉语曾经有复辅音声母字,即一个字两个声母。现在不论方言还是普通话,每个字都只有一个声母(或没有声母)。复声母字在演变过程中,丢掉了一个声母,甚至两个都丢了。这样,就造成今天普通话与方言,方言与方言之间,就某一个字而言,读音存在巨大差异。“茈”就是一个典型。“茈”在上古的声母为dl(d是近似的标音)。在普通话里失去了l,而后演变为z;在益阳话里则是失去了d,保留l至今。其二,益阳话存在边音声母(l)现象。益阳话比其他方言、普通话多了许多声母l的字。据《方言调查字表》(赵元任等编)收录的l声母字有530多个,而其中北京音也读l声母的字只有200来个。 有一段关于益阳方言的笑话:“一个人在茶馆里吃茶,看见一条蛇在地上爬,端起咯杯茶泼蛇,蛇只管爬只管爬。”其中的“茶”“蛇”“爬”3个字都读“la”,读来如绕口令。 《山乡巨变》:(邓秀梅)“我的老家在癞子仑那边。”其中的“癞子仑”应为寨子仑。“寨”在益阳方言里读lǎi,就属于边音声母字。 近段时间,因为研究“茈”,笔者还找出了益阳话读l,与普通话读音差别也很大的一些字:仇、筹、陈、晨、徐、射、社(春社、社日)、载、寨、裁、在、缩(lèn)、谢(liǎ)、郑、盛、阵、床、上、层、巡、任、澄、曹、朝、残、涎、锈(读lōu)、松树之松(读lén)、膻(lāo)、偷(也读lāo)……。 普通话为四个声调,但益阳话有第五个声调,且量还不小。如水、许、虎、女、五(伍)等字,你按益阳音读不能归入普通话四声。众所周知,古汉语的四声为平、上、去、入,后来演变为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没有了。不过益阳话的第五声与古汉语的入声字并不一致,我标音时标为五声。读者如有心,可以扩大搜寻,找出更多五声读音的字。 下面重点讲三个边音声母(l)字。 “谢”字,它与“茈”字一样,也是由古复声母读音演变来的。谢的上古声母为zl,普通话演变出另外的声母x,而益阳话保持它的l。益阳话“谢”读liǎ,安化山区、闽方言读“谢”为jia(五声),客家话读“谢”为qie,江苏、江西人“谢”读为xiǎ,再加上普通话,五种读音中以益阳话的最古老,而普通话的最“现代”。表示感谢的“谢”,有的场合也保留读lia,如“谢见你”(即感谢你、谢谢你)、谢你……(读如“累你”,后面跟着表达请对方帮自己做某事)。讲“火谢了(火即将熄灭)”“棚谢家(ga)打(指棚栽的蔬菜已呈衰败之势)”,“桃花开,李花谢”等语中的“谢”也都读liǎ。电视剧《围城》里,在逃难的汽车上,一位上海女人感谢人家,说“谢谢你”,其中的“谢”就是念的lia。上海人读“谢”为lia,是吴方言宁波支系的音。与“谢”普通话拼音相同的斜、邪、泻在益阳话也读lia。“斜”“邪”易比照读音。如“邪(lia四声)腔”,指对方讲话霸道、不讲理或讲歪理。而“泻”在骂人的话“泻泡”“泻(血)块子”语境中保留lia(四声)的读音;解大手讲“屙屎”,更土的话是“泻屎”,解小手也叫“泻尿”,虽是很俗的说法,保留的却是很古的读音。因此,以为在益阳话中只有“谢”当姓时读lia,是不准确的。 再说“事”,在益阳话中这个字有文读与白读之分。同是口语,文读是仿普通话、共同语(在湖南,长沙话算共同语)的读音,白读则是方言本来的读音。“事”,文读为ri(三声,与治、痔等字同音),白读为lou(三声,与路、露同音)。因为事与路同音,不少人写文章时还困惑,口里念着“做路”“搞路”“路情(情读如经)”“大路”“小路”“好路”“坏路”,却不知如何写字。益阳话中“事”本就读“路”,知道了渊源就不会再困惑了。 再说“屌(阴茎)”字,口语与通俗文学作品中用得多,但其写法却不见得正确。这个字普通话读diǎo,“鸟”读这个音时,义同屌。益阳方言里“屌”属于边音声母(l)字,读ler(五声)。有的人不知道这个字方言读音与字的关系,写为“卵”,是错误的。益阳话中“卵”读lo(五声),与“屌”读音区别明显,不应混同。因为“屌(五声)”与“乱”在益阳话里只是声调不同,益阳人将“乱弹琴”一词念成“屌弹琴”以为调侃、戏谑之用。 益阳方言音的主要特点是无卷舌音,极少翘舌音,浊音不论平仄俱成不送气清音,因而保留了不少字的古音。而且,益阳人讲话有明显的图省事的读音取向:比其他方言(含普通话)多那么多边音声母(l)字,就因为这类字发音简便,不需要技巧,也不怎么费力。 普通话也称官话、国语,是全国各地来首都谋事、定居,彼此交流中形成的通行语言。来自各个方言区的人们,交流须互相明白,就自然去掉了各方言中特有的词义、用法和读音。都听得懂是优点,而丢失了有特征的文化信息却是缺点。每一种方言都比普通话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信息。电视兴起后,曾对方言产生过毁灭性打击;如今网络风行,电视的力量在下降,方言又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对于方言的保护与传承,绝对是有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