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寿保——加大发掘保护传统文化力度 实现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
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近年来,安化县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挖掘和整理传统文化资源,打造品牌和亮点,培育人文精神,推动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
一、准确把握文化资源优势
安化于宋熙宁五年(1072年)置县,历史悠久,是传统文化资源大县。在长期的实践中,安化诞生和发展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县域文化。
黑茶历史悠久。安化先有茶后有县,历史上安化黑茶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交流紧密相联,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唐代杨晔的《膳夫经》载有“渠江薄片,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进长安”。《湖南通志》记载:“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引茶。每年商贾云集。”“安化黑茶”明万历年间就被定为运销西北的“官茶”。安化黑茶生产制作,体现了古代安化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创造力,它是一种文化的结晶。清道光年间(1820年)创制的“安化千两茶”,被业内称为“世界茶王”、“中国茶文化的化身”,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第一块黑砖茶、第一块花砖茶、湖南第一块茯砖茶以及天尖、贡尖、生尖等黑茶珍品皆为安化所创制。安化古代以茶为媒,与西北地区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演绎了民族的文明进步历史。安化黑茶沿资水进入长江,再由陆路马驮运抵大西北及边疆地区,形成了著名的茶马古道。当时,安化资水沿岸的古茶号达300余家,陕商、晋商多会于此,开启了“于斯茶市盛,人烟两岸稠”的盛景,安化人民古朴、诚实、信义的精神品格在此得到广泛张扬。
人文古迹众多。全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达221处,馆藏文物达6300多件。安化风雨桥群、陶澍陵园、安化黑茶茶业遗存申报为国家第七批保护文物,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安化至今保存完好的风雨廊桥29座,全部为“鹊木式”结构,建筑体制庞大,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具匠心,是安化的人文地标。安化茶马古道古迹文物是第3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百大新发现之一,古道沿线集中着风雨桥群、古街道、古茶市、商业作坊、古碑、古茶园及近现代工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安化保存较好的传统古村达47个,其中申报为省级文物14个,这些地方民居依山傍水,全是卯榫结构,体现了梅山地区古老的建筑方式和聚族而居的原生态特征。洞市老街、唐家观老街、黄沙坪老街均为青一色石板路,临街是商业旺铺,是安化古代商品经济萌芽和发展的见证,被誉为“经贸活动的活化石”,唐家观老街被省内专家学者称之为“资江流域第一古商铺”。建于元代至德年间的仙溪泉塘大德寺,曾是柳子厚后裔隐居之地,至今保存完好。梅城六角溪村的刘家大院1901年动工兴建,1912年竣工,建筑规模较大,至今保存完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越是古老和原始的东西,现在越具审美价值。馆藏文物方面,安化是全省藏量最多、等级最高的县。有扁额50多块,有南明皇朝给尹三聘的圣旨、黄自元书茂先的诗贴原迹、清代宫廷画家张明久给陶澍的画像等,这些文物弥足珍贵。
文化底蕴深厚。小淹沙湾等地出土的文物属于龙山文化,安化5000年多年前就生活着越人、三苗人、濮人、虎人等土着部落。历代先民在这里开疆辟土、发展农耕、推行礼制,创造了灿烂的梅山文化,涌现了一批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建筑、医学等领域具有较深影响的人物、流派和创造。明代芙蓉山云雾寺有碑刻古联:“自衡岳七千仞而来,踏破一朵芙蓉,仿佛花中藏世界;望洞庭八百里之外,推开几重云雾,依稀海上见蓬莱”,充分体现了安化有识之士的开阔视眼和学术造诣。清代两江总督陶澍,倡导经世致用、开明开放的思想,培育了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一批杰出人才,成为晚清第一人才;云贵总督罗绕典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清末安化龙塘乡产生了黄凤歧、黄德帘、黄自元一门三进士,黄凤歧是改良派谭嗣同的老师,黄自元是著名的书法家。世界羽毛球冠军唐九红、龚智超、龚睿娜也是从安化走向世界。
二、着力推进茶旅一体化
天下黑茶,神韵安化。二广高速、益溆高速等重大战略交通项目打通后,安化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我们充分依托黑茶文化和自然生态优势,着力推进茶旅一体化,打造成继张家界之后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目的地。
挖掘文化遗存。一是打造人文景观。加强茶马古道、古茶市、古廊桥、古茶亭、古村落的保护和修复。投资4亿多元,开发安化茶马古道高城风景区,并配套完成沿线青石板路、洞市老街、永锡桥等重要人文景点建设,高城风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4A级景区。投资5亿多元,启动黄沙坪古茶市建设,建设中国黑茶博馆等核心项目,再现明清时期晋商、陕商多会于此的茶市风貌。二是挖掘黑茶文化。编印《安化黑茶》《安化黑茶砖》等文化典籍。成功申报安化“千两茶”制作技艺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安化黑茶”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并成功入选世博十大名茶。进一步强化了黑茶文化品牌保护,进一步扩大了安化黑茶的文化影响力。三是发挥名人效应。成立县陶研会,组织专门班子整理出版陶澍文集。加强安化人姓氏专题研究,整理出版了《安化姓氏志稿》。加快建设县羽毛球学校、羽星广场、县体育中心,着力培养体育人才,发挥世界羽毛球冠军之乡的名人效应。
打造“百里画廊”。安化资水敷溪至柘溪段全长62公里,一江两岸山水相映、如诗如画。这里,有碧波荡漾的株溪口和东坪水库,有地势平坦的S308公路,有陶澍故里、黄沙坪古茶市、白沙茶厂等人文景点,有小淹、江南、东坪等山水名城。近年来,我县积极规划打造一江两岸“百里画廊”。整个规划涉及各类项目227个,总投资达300多亿元。目前,陶澍陵园、古茶市、S308沿线绿化等重要景点建设加快推进,已投入资金近3亿元。
加快生态建设。近年来,我县提出致力绿色崛起的发展目标,深入实施以做深矿产业、做强茶产业、做响旅游业和加快交通和城镇建设为主要内容的“3+2”发展战略。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县内矿业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加快柘溪库区“百里茶湖”、茶马古道“百里茶带”等茶园基地建设,力争10年内全县茶园面积扩大到45万亩。按照山水宜居城镇的发展理念,加快县城“北改南建”、梅城北区开发、平口拥江发展,统筹实施道路、污水处理、垃圾无公害化处理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区开发,积极开展创森创卫活动,全面提升城镇承载功能和发展品位。积极推进溪河禁渔、野外禁猎,并逐步过渡到山林禁伐,大力倡导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的生存信念,全县每年林木采伐指标控制在4万立方米以下,森林覆盖率达到76.6%,切实保护了安化的青山绿水。
三、全面提升县域人文精神
安化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勤劳质朴、坚韧执着、不甘人后是安化人民的人文传统和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安化的人文精神,以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精气神。
树立开明开放胸襟。面对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浪潮和更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做到豁达自信、胸怀全局、博采众长,以开明开放的胸襟气度,为发展引人气、聚商机。近年来,安化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安化人的外界形象不断提升,安化发展的活力在增强。全县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50多个,累计引进资金120多亿元,海螺集团、江苏天工、湘安钨业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成功落户安化,参与到安化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整合了安化的优势资源,培育壮大了一批产值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龙头企业,打造了一批年产值过30亿元的支柱产业。
树立攻坚克难信心。面对创新变革的时代召唤和富民强县的迫切需要,积极革除小富即安、散漫清谈的积弊,弘扬勤勉务实的作风,用创新的智慧谋划发展,用创造的行动赢得未来,让创新创造在安化蔚然成风。近年来,我们坚持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取向,着力突解交通瓶颈制约,“十一五”以来累计交通建设投资40多亿元,举全县之力实施了G207、S308、S225安化段等国省干线公路扩改和二广高速安化段建设,全县80%的行政村实现公路硬化,长期制约安化的交通瓶颈正在缓解,全县经济社会进入快速提升期。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11.7亿元,财政总收入7.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3%、32.9%、33.3%。
树立勇于担当意识。面对社会转型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秉承传统,弘扬新风,始终以善良仁爱之心待人,以感恩利他之心处事,切实担当急难险重,树立安化人民至善至美的道德情操。在应对重大山洪地质灾害方面,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靠前指挥,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连续六年实现人员“零死亡”目标。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严格实施“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征地拆迁和保障施工环境,确保重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在改善民生方面,全县每年财政增长的60%用于兴办民生实事,每年办好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项目,群众的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