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江苏南京,皇宫外,四叔燕王的兵队越来越近,刀刃相击的寒光晃花了双眼,空气中满是浓浓的血腥味;皇宫内,年仅20岁的建文帝朱允炆手持火炬,仰天大笑。一时间,冲天的火光中,震天的哭喊,慌乱的脚步,破碎的杯盏,杂糅交织,此起彼伏。恍惚中,他急命属下拿来祖父的密匣,打开一看,顿悟。 一年后,湖南益阳,会龙山宝泉寺,时任住持随缘大师见寺内一法号为了凡的和尚谈吐不凡,以其决非常人,便执意让贤。了凡和尚一听,断然拒绝,并执意离寺云游四海。 数年后,人们以宝泉寺曾有帝王栖息,将其更名为栖霞寺。 2011年8月22日,难得“秋老虎”隐身一日,我们向会龙山进发,寻找帝王的脚印,细细品味那慢慢搁浅的旧时光。 【古迹重现】 轮回里,1600岁的古刹有胜景也有悲怆 当日下午,栖霞寺僧人生活区,76岁的老主持明观大师带着眼镜,逆着光,向我们讲述了栖霞寺千百年来的胜景与悲怆。 1600多年前,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公元373年至396年),印度僧人不如密多尊者来华,相中会龙山群龙聚首之形,于山巅建一寺庙,名宝泉寺,号称“中国南方第一寺”。 1100多年前,唐末颇有建树的宰相裴休,晚年遭贬任湖南观察使时,为扩建白鹿寺,就下榻在宝泉寺。 609年前,明建文帝朱允炆遭遇“靖难之役”后,落发为僧,逃匿至益阳时,驻锡于宝泉寺,并拜随缘老和尚为师。后人认为,皇帝就像太阳一样威照大地,即便是下了台的皇帝,霞光依旧在,因此将其更名为栖霞寺。 460年前,明代益阳知县刘激与当时的龙洲书院院长蒋道临,率龙洲书院的学子们一道编辑考证了“资江十景诗”,“会龙栖霞”为其中一景,载入史册。 130年前,太平天国败亡,英王陈玉成之子陈三元随母出逃,在栖霞寺出家,法号遇缘。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圆寂,葬于栖霞寺西侧,墓碑上刻“生于江南上元县桂花巷金沙井陈氏子”,并附墓联:“勘透浮生归佛国,最难烈士结芳邻”。 但是,这座受佛光“普照”的寺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在劫难逃。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入侵益阳,染指会龙山,千年古刹惨遭破坏。1947年土改后,栖霞寺被部分拆除、占用,僧人被遣返原籍,千年香火自此熄灭。 这样的文字,总让读者也跟着心酸。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3年,在僧众和各界人士的努力下,栖霞寺佛殿开始修复。1986年,佛源大和尚与市政府协商,重建佛殿,供奉珍贵玉佛,又得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名,1990年10月7日,栖霞寺佛像开光。 然重建后佛殿遭白蚁侵蚀,又长年渗漏,1997年,佛源大和尚决定拆除重建,终于2002年秋建成,还资江十景一处景观。 【今日寻访】 游走中,那股安静的力量磅礴而出 试想一下,一座城市,在喧嚣之外,若还有清风鸣蝉处,还有茂林修竹地,还有青翠的高山与潺潺的流水,还有远上寒山的名刹古寺……那该是怎样的幸运?直来直往的光影里,仿佛有了辗转缠绵的韵脚。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座城市:古木参天的会龙山公园和滔滔不绝的资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站在会龙山顶,山水相连,群龙驻足,纳天地灵气,汇江水斑斓。无论向何处看,都是诗,都是画。最妙的是,山水画中,千年古刹,禅香袅袅、禅音缭绕,动静之中,时光交错。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这座回溯到千年之前,还要继续往前的古城,正沿着时光的倒影,走向未来。 “其实喜欢一座城市,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当一座城市有座山,山巅还有座千年古寺,怎能叫人不动心?”在驴友“叫驴子”的眼中,会龙山丝毫不逊于他所游历的所有名山大川。会龙山的美,不在于其幽洁神妙,而在于整体的氛围。那美,不是来自惊心动魄的吉光片羽,而是藏匿于角落里的一些小风景,殿檐上摇曳的铜铃,诸如此类,那么日常那么美。那美,不是来自摇旗呐喊的铺陈张扬,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赞叹。 近年来,我市将因创作《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而闻名遐迩的益阳籍著名作家周立波,跟随毛主席上井冈山的红军英雄师长、革命烈士曾士峨,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以色列人逃脱人间地狱的国际正义人士何凤山等文人志士,相继汇集会龙山,让这座厚重的名山又多了几分文气与壮丽。如今,更有广法寺、福源寺、福林 塔等佛教建筑破土而出,整座公园自是不可同日而语。 因此,《栖霞寺史略》碑前,自称到栖霞寺来过的次数要以两位数计的市民王炜,和友人依然在此驻足流连。在他看来,会龙山公园从来就是个隐喻。对益阳人来说,它代表着益阳人悠闲自在、享受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时时都想回去看看的旧日和从前。对外地人来说,它是益阳胜景,是文人僧众向往的名胜古迹,是一种对于宏大对于古典的不灭憧憬。他每来一次,仍然会从头至尾品一次,他认为,这就是益阳城的脉络,千年寺庙的起起落落,就是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的缩影,持续不断地为这个地方的人追溯着先前,并且延续出更多的故事。 谁说不是呢?那么,去会龙山寻根试试。或者,就当作一次心灵的放逐,如果准备好了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