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方言里有两句话:“认得你姓丘?”“冇得丘事”,许多人会说,但因不知来历,不明白其真正的意思。 “认得你姓丘?”一般用为反问句,表示“不认得你”“何必认得你”“你算老几”等意思。众所周知,益阳基本上没有丘姓,都是邱姓。这里之所以写为“丘”就因为这个“丘”不是姓,而是孔子的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在家里排行第二,又被称为孔老二。孔子时代,称子犹如称先生,最尊敬;其次称字,也是尊重;而称名是平等或谦称,比如孔子常自称“丘”,但他的学生不能称他“丘”;称绰号为不敬,“文革”批林批孔时称“孔老二”,是对孔子大不敬。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那时百家争鸣,除了孔子的儒家学派尚有墨家、道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后来还有法家,等等。儒家只是学派之一,尊敬孔子的只是他自己的学生与受其影响的人群。儒家圈子外的人有尊重孔子的,也有对他批评甚至嘲笑的。他一生想通过从政来实现自己“仁”的理想,但一生不得志。死后由他的学生子贡、宰予等尊为“圣人”,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成为统治者提倡的主流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孔子也成为历代皇帝钦定的至高无上的“圣人”。不过,在民间,对孔子的批评、挖苦、嘲笑从来就没有断过。 《论语·微子》记载:隐士长沮、桀溺在一起耕地。孔子经过,派子路问路。长沮知道他是为孔子问路,嘲笑道:那他应该知道路啊!桀溺还将子路教训了一通,继续耕地,不再理他。子路告诉孔子。孔子叹道:“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还有一次,子路与孔子失散了,遇一个老人,在耘田。子路问:您见到我的老师没有?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是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时经常有的遭遇,他是经常被冷嘲热讽的名人。 有一次,子路要进城。早晨开城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早晨开城门的人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后来孔子被符号化,成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的代名词。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用的就是楚狂接舆嘲笑孔丘的典故。该故典出自《论语·微子》的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李白是唐朝人,可见,就算是“独尊儒术”之后,还有许多人不以孔子为然。 《论语》是孔子学生编著的,对孔子应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技术处理,也还记载了这么多对孔子不怎么尊敬的故事,道家、墨家、法家等派的著作对他的恭敬就更少了。 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又是隐士最多的地方,孔子在楚国最被嘲笑,最没有形象。益阳古为楚地,拿孔子来嘲笑人,并且一直传承下来,很正常。益阳话中的“认得你姓丘(?)”,本应是“认得你是丘”,将“是丘”说成“姓丘”,是雅文化在通俗过程中产生的变异。 “冇得丘事”中的“丘事”,笔者原来以为是“秋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事就是收获之事。“冇得秋事”就是没有事,只能算是勉强说得通。其本源应是“丘事”,“冇得丘事”有点像“没有鸟事”,本是一句粗话。孔子周游列国,干谒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皆“知其不可而为之”。诸侯们对他的态度多是“关你鸟事”,不给他官做,也不用他的主张,表面上尊重他,骨子里讨厌他。这种态度影响到民间,凡是不想让对方探知的事,就成了“丘事”。如今的“冇得丘事”用法离本源已经甚远,就如说“冇事”“冇什么事”“冇动静”。 与“冇得丘事”来源相似的还有“搞丘鬼”,言孔子的“不可为而为”行为是“搞鬼”,如言“做无用功”,非常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