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桃江广播电视台倾情打造的电视专题记录片《资江行》已播出一周年了,《行走资江》散文集和《资水风光》摄影集也正式付梓。作为报偿,一年来,观众提起此事仍好评如潮,“知我资江,爱我母亲河”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胡立安对此亦高度评价:“《资江行》对宣传湖南、推荐益阳很有益处,是一套难得的精品。”因这种全方位探寻和拍摄在全省尚属首次,该片还荣获了“湖南广播电视奖”和“湖南新闻奖”。 桃江台新闻部主任卢岩,是这一采访活动的领队和制片。当年以他为首的12位同志不畏艰险,不辱使命,历时8个月行程4万里,探原始森林,跨山涧沟壑,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拍摄与制作。今天,益阳在线特刊载他的回忆文章——《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让大家分享这一片子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青山一道同云雨 明月何曾是两乡 ——最忆那年“资江行” 卢岩 作为“资江行”采访活动的领队和制片人,我对行走资江的那三百多个日日夜夜刻骨铭心。魂牵梦绕的,是资江两岸各界人士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浓烈乡情,是沿线二十多个兄弟单位 “同是广电人,资水一家亲”的真挚友情,是“资江行”联合团队“同圆一个梦,使命共担当”的豪迈激情。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同饮一江水 整个采访活动,我们历经资江流域20多个县、市、区。接待我们的沿线人士前后不下200人。无一例外,他们都惊讶于桃江广电竟然做如此大的选题,赞叹我们“小台办大事”。说起“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这一主题,所有人都特别认同,对我们的采访活动非常配合。 小肖是资水源头黄马界所在地——城步县茅坪镇政府的工作人员。他说:“你们是第一个来拍摄资江源头的电视媒体”。他忙不迭地给我们购置了雨衣、雨靴等装备,并通知黄马界下的村民准备五匹马、六个向导,亲自陪我们上山探源。途中,我们得知,小肖的腿旧伤复发,正在治疗,我们劝他骑马。他说:“你们记者更辛苦,要拍摄,又要采访。马是用来驼设备的,我骑马,记者背设备会影响采访进程”。途中休息时,我们团队成员将遗落在山上的垃圾仔细地捡起来装袋。小肖深有感触地说:“你们这么有环保意识,我们上游的居民更应率先委范”。其实,在以后几天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城步人很看重“资水源头”这块牌子,他们特意请国宝级书法家黄永玉书写了“资江源”石碑;城步建起了湘南最大的候鸟保护站;在城步的中小学,“水源保护”知识是必修课……。 在资水南源广西资源县,我们刚摆开采拍架式,采访车周围就一下子围拢来许多人。原来,看见来了湖南的媒体,这些湖南人的后裔就急不可奈地向我们打听湖南的情况。当听说我们来自资江流域,这些人更是来了兴趣,七嘴八舌地告诉我们,他们本就是湖南人,而且绝大部份人的祖先是从资江沿线的邵阳、新化、安化、益阳等地,溯源而上定居资源的。听他们的口音,确实带有浓重的湖南腔。交谈过程中,仿佛他们来了“祖屋”里的亲戚,对湖南的一切都感兴趣。一位60多岁的老干部向我们讲述了当年受父辈之托回邵阳老家寻祖“合族谱”的曲折故事。言谈之中,眼圈泛红。我们本来是前来探寻资江之源的,却被这些200多年前,因祖先入桂而陷入几代寻根之困的湖南人浓烈的乡情深深感染…… 自古以来,资江两岸尚武成风。行走资江,对这一元素进行采访是理所当然。幸运的是,虽几经曲折,我们想见的两位武术界“大腕”都如约出现在我们的镜头里。“岩鹰拳”拳王刘烈红已年届七十。他身边的人说,刘老现身患绝症,已很少接受外访。经反复沟通,刘老与我们见了面。当我们说明拍摄主题后,刘老立即来了精神。他说,我的岩鹰拳就是因资江源头新宁夫夷江而成,宣传母亲河,义不容辞!他很快召集“徒子徒孙”几十人随我们到夫夷江边选定的地点拍摄。这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出演过“独眼龙”的老把式,还临时客串了一把导演,指挥我们的摄像远、中、近、特。打起岩鹰拳,一招一式,如雄鹰翱飞,根本不像一个身患绝症的七十老人。与他面对面交流的编导莉莎,竟然不敢直视拳王的眼睛,直呼太吓人了,太像老鹰的眼睛了!……新化拳王晏西征,是中国武协的特邀副主席,也已年近七十。久未接受媒体采访的晏老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特意带上器械,来到资江边,和他的几位徒弟向我们表演拿手的梅山武术。他认为,梅山武术,极赋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特点,“勇猛刚烈,非打即防,没有虚招和花架子“。他的这席话,虽轻描淡写,却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当我站在资江河道中间,瞻仰同为新化人的辛亥志士陈天华故居碑时,突发奇想:当年满腹才华、蹈海殉国的血性男儿陈天华是否也有一身梅山武功? 千里资江文化灿烂。资江流域涌现出来的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武冈丝弦、邵阳布袋戏、兰印花布、隆回花瑶挑花、冷江毛板船、安化黑茶、桃花江小郁竹业、益阳弹词…..,都是鼎鼎有名的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这些项目的传承人都曾多次位列中央、省级媒体的座上宾。接受我们的采访邀请,大都是源于“同饮一江水,同是资江人”这一概念。 隆回花瑶挑花传承人奉堂妹为了配合《资江行》拍摄,特意现场带了三个漂亮女徒弟。这三个美眉说:早就晓得桃花江出美女,你们可要把我们拍好点,回去和你们家的美女比一比。为了拍“好”一点,奉大妈和这三个美女徒弟吃了不少苦头。奉大妈师徒从金银花地里收工回来,在梯田田埂上唱瑶歌的场景,我们远景、近景、特写都要拍,而且还要录音。前后折腾了六、七遍,拍了四个多小时,可她们却始终精神饱满、毫无怨言。 益阳弹词传承人张世安老人已七十二岁高龄。开始,张老对我们这个小媒体持怀疑态度,还特地从湖南经视请来一个高人对我们加以“试探”。但一开工,张老就对我们的专业架式和敬业态度十分认同,很快投入拍摄。青龙洲、江中心、三益街,张老忘情表演,状态特佳。就餐时,已和编导们打得火热的张老还向我们讨酒喝。他说:“我们这辈艺人喝二两酒才能出真功夫!”……。《资江行》之《益阳老街故事多》播出的当天,我接到了张老的电话,在手机听筒里都能感受到他的兴奋和赞许。他连连说,你们拍得太好了,太好了!你们是所有拍益阳弹词的电视媒体中拍得最好的!你们把益阳老街与资江的联系用益阳弹词诠释得天衣无缝,把我想表达的意境都表达出来了! 同是广电人 在市、县一级广电行业内流行着“天下广电是一家”的说法,同行相见分外亲。在“资江行”采访过程中,这一感受更加真切。资江沿线广电同仁对我们的到来,视同手足,有求必应。“同是广电人、资水一家亲”的真挚友情令人难忘。 城步台陈旭台长迎接我们时,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是名副其实的亲戚!你们在资水的下游,我们在资水的源头,不是亲戚胜亲戚!城步台分管领导杨平亲自出镜,为我们解释“资水源”碑的来龙去脉。 武冈台副台长周柏荣一见面也自称亲戚,他说: 90年代,他毕业于益阳的工艺美大。当年,他们就组织过上下游同学沿资江行走的活动。他自掏腰包和周维胜主任请我们在威溪水库下吃武冈铜鹅。不胜酒力的“二周”喝得酩酊大醉。但酒醉心明,他们从新闻的角度提供了许多有关武冈的采访元素和真实情况,使我们在武冈确定采访主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广西资源,交通闭塞。县广电局副局长刘宗秋自称也是湖南人。他全程陪同我们采访。在他的协调下,广西兴安县特意派出向导给我们讲述位于猫儿山三江之源的有关情况。在浪田村,我们的采访车陷入泥地,身着西装的他不管不顾奋力推车,被溅了一身泥……。我们离开广西,他专程送到湘桂交界处,依依难舍。 新宁台新闻总监张衍彬是个特别热情的胖哥。受伍台长和蒋副台长的委托,他和记者李琦专程负责我们在新宁的采访衔接。他四处跑腿,为我们落实崀山景点和夫夷江游船的门票。采访过程中,他主动扛设备、举话筒,俨然是我们团队的一名成员。 在邵阳县,我们需要在节目中揉入国家级“非遗”兰印花布的元素。而要走正常途径,选服装找模特,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成本特别高。邵阳台副台长夏英杰马上联系相关单位,为我们借来服装,并与读高二的女儿商量,请女儿的几位同学,临时客串模特,参与拍摄。 隆回县境内有魏源故居、花瑶挑花、袁隆平杂交稻实验基地。隆回台副台长周青蓝经常陪同中央、省级媒体采访。对我们的“资江行”选题,他和台长刘小溪非常认同,倾其所有,将台里库存的相关素材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我们在隆回的拍摄时间不长,但内容却很丰富,这与周青蓝非常内行,全程参与策划是分不开的。 冷水江台曾经在几年前以“山长水远话资江”为题,做过相关节目,并荣获省一等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冷水江台副台长谢伦庆丝毫不以“前辈”自居,亲自安排办公室李主任和陈晶、李桃两位美女记者组成专门团队为我们的采拍提供帮助。毛板船、六房院、锡矿山这些采访点都得益于冷江团队的通联支持和共同策划。 新化台唐沛权台长、谭江平主任、新邵台黄稳台长、罗小成主任、邵阳台刘飞美女、张凯帅哥、城步台阳远志、安化台夏庆之、李志贤台长、益阳台龚韵梅总监、湘阴台胡敬荣局长、苏红亮台长、徐志敏主任……,这些在我手机通讯录里占据很大份量的广电同行,因为一条资江,因为“资江行”之缘,我们结下的友谊可谓“源远流长”! 同圆一个梦 从总策划刘小武手中接过鲜红的“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队旗;团队成员摆开POS、合影……。队旗迎风招展,我们出发了,向着资江的源头,带着新奇,肩负期盼! 到达第一站城步,行李都还没有放稳,团队成员就接到了立即参加策划会的通知。尽管出发前,研讨会、专家会、征求意见会已开过不少,方案、预案也已制定了不少。但一旦进入实质采拍阶段,却倍感煎熬,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无形的压力,弥漫在整个团队中。第一次现场策划会,只形成了一个共识:资江行,着眼于“行”,且行且策划! 第二天,当我们爬山六个小时,终于找到资江源头时,压力立即得到释放:孕育资江母亲河的地方太美了!烟雨迷蒙中,纳入我们镜头的美景,千娇百媚,气象万千!我们的编导就像发现了珍奇异宝,兴奋异常,手舞足蹈;我们的摄像就像得到冲锋命令的战士,嗷嗷直叫,和随队摄影师一起频繁变换角度,抢拍不停……。没有动员、没有布置,整个团队一下子进入工作状态!这如幻仙境,似乎把我们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是的,“资江行”策划历经三年,桃江广电上下一心,就因为我们怀揣着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无以言说,就像我们的“资江行”活动,无法定义一个什么高度和主题,但是我们通过行走与体验,对资江母亲河去发现、去感受、去挖掘、去展示……用我们的作品,使热爱湖湘大地的人们如我们初见资江源头之壮美似的惊艳,唤起两岸儿女对母亲河的关注和保护,这就是我们此行共同担当的使命! 正是有了这一神圣的使命感,“资江行”团队同心同德同甘共苦,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修得“正果”:《资江行》三件套如期奉献。回首过程,团队成员们可爱的表现,定格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 《益阳日报》资深记者谭绍军,是整个团队的“开心果”。由于高度近视,在探源、涉险时,他经常连滚带爬,成为编导、摄像的抢拍点。有时候,他就像个顽皮的泥孩,故意在镜头前摔一跤,美其名曰“配合拍摄”,并声称一定要把这些镜头保留下来,将来给自己的孙子看。有时候听他咋呼,说发现了“美女”!用我们的眼光看,肯定“不咋地”,他就会遭受一顿猛“臭”:谭老师发现“美女”是用鼻子闻出来的!但就是这一老顽童,却以独特的新闻敏感性,发现了许多采访元素,几乎一日一稿,在《益阳日报》“资江行”专栏发表。一时间,“洛阳纸贵”。 文学顾问朱明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中文专业本科生。祖籍是娄底山区,生长在洞庭湖边,工作在丘陵地区,并曾被外派广州、日本。阅历丰富,满腹经纶。他对人生、对社会有着深刻的感悟。他认为,“资江行”活动就是一个探究“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哲学的最佳平台。他常常从更深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我们的采访策划。电脑打字尚不熟练的他,专门购买了一部大屏幕手机,每日手指翻飞,书就行云流水。描绘资江美景,时常画龙点晴,评述文化历史,总有神来之笔!他的“微信直播”, 将“资江行”活动的影响扩展得更加深远。 编导彭莉莎,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女大学生。初出茅庐,却没有半点娇骄之气。作为外景主持,常常被制片人逮着“恶补”相关知识,她直言,高考复习都没这么认真过。为了拍好资江南源广西浪田村的美景,她不顾危险坚持坐上竹排,与当地大爷“江心一游”。这一镜头也是整个节目的亮点之一。作为“吃货”,她特别“嗔怪”编导在拍摄她尝试美味时喊“咔”。在桃花江洋泉湾,酷爱口味小龙虾的她被摄像恶作剧,不停吃,不停拍,不停“咔”,不知不觉吃掉了一脸盆…… 主摄像邓燕盛、摄像李成刚是一对拼命三郎。泥里水里、田间山角、烈日下、风雨中,两人浑然不顾。对每一个镜头,都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为了拍好“两源际会双江口”和“梅山男女爱武术”等镜头,邓燕盛早上四点钟就起床赶到现场。拍摄间隙,只要有一条板凳,疲劳已极的他就能躺在上面呼呼大睡。一旦开工,却又生龙活虎;在拍摄海拔两千多米的“华南之巅”猫儿山时,莉莎现场出镜主持,李成刚一直跟拍。领队提醒成刚注意安全,他看了一眼脚下,竟一下子就瘫坐在地上,怎么扯也不答应起来——他有严重的恐高症,刚才拍摄时精力集中没注意……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朝诗人王昌龄当年送友人去资江上游的武冈时,写下了这一千古绝唱。一千多年后,我们组队在千里资江两岸行走,去体验风雨共度、明月共睹的意境,去感知一水相连、一脉相承的亲情,去领会山水同源、文化同根的内涵。面对资江母亲河,豪情满怀:我们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