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思痛生平 夏思痛(1854—1924年),名寿华,字卓春,武潭人。少任侠,仰慕石达开之为人,常以挽救国家为己任,2 0岁入县庠就学,24岁入岳麓书院,受业于名儒王闿运 。 中日甲午战争后,思痛愤恨清廷腐败无能,乃从事革命活动,参加过唐才常领导的湖北起义,失败后东渡日本。光绪二十八年(1902)初从日本回国,潜赴西安,欲谋刺西太后,因清廷防范严密,未能实现。次年,去云南,与周云祥起义失败,再度流亡日本,追随黄兴、宋教仁,加入同盟会。 光绪三十三年,他回到奉天(今沈阳),与革命志士罗 永绍共谋刺杀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未成。宣统二年(1910),在广州暗中协助倪映典率新军起义,不幸又告失败,后改任广州巡警督练所所长,辛亥3月29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失败,卢性正、姚大慈、李燮和等纷纷避入督练所,他曲为掩护,送出城门。不久,经越南去云南。其时虽年近花甲,仍步履矫健,斗志旺盛。抵云南后,受到革命同志欢迎。他首先会见新军统领蔡锷,密谋反清大计,并冒险走访一些官员。武昌起义后,云南很快为革命势力所统辖。 民国成立后,旧官僚与立宪派争名夺利,思痛耻于涉足漩涡,口不言禄而禄亦弗及。后受蔡锷委托,就任河口督办,在任一年,即办了两件好事:一是废除法国强征中国人民进入越南境内的所谓“通过税”;二是迫法引渡因刑事犯罪而逃入越南的中国罪犯。 1913年,他回湖南任谭延闿督府高等顾问。时袁世凯帝制之念已萌,想以民政总长一职拉拢思痛,嘱内阁总理熊希龄通其意。他回答说:“吾之革命,赋帝王如草芥耳,宁受一官者?”便去上海,谒孙中山、黄兴图谋对付袁世凯的良策,并约刘文锦联络长江督军起兵讨袁。不久,倒袁失败,他应广东省长李先开之邀去广州,李要他督理琼州。1914年3月,乘小舟渡海,以两月时间,遍访琼州13县,写成,《琼游笔记》一书刊布,提出开放琼州的建设方案。 是年夏,他又去新加坡及槟榔屿会见岑春煊、李烈钧及陈炯明等民国将领,再商反袁大计。继游荷属东印度各地,在华侨中筹集反袁活动经费,次年三月,返回上海。 是时,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他与卢佛眼在澳门创办《救国日报》,揭露袁的复辟阴谋。11月,草拟《讨袁檄文稿》,斥袁为窃国大盗。袁恨之入骨,下令广东都督龙济光捕杀思痛等人。他与卢佛眼出走香港,龙买通港英当局,于12月逮捕了他与卢佛眼。陷狱70余日,幸得陈英士、贾振极力营救,始得释出。旋即逃亡日本,往长崎一月,写成《香江狱记》,揭露袁党设谋的阴险,狱中待遇的苛酷。书出版后,风行一时,曾几次刊印。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他于1916年10月到北京,黎委他为总统府参议,授以二等嘉禾章,嘉许他对国事的贡献。次年,孙中山南下护法,他于8月至广州,晋谒孙中山,被委为武岳招抚使,负责联络湘、鄂一带驻军与民军。1918年,护法军内矛盾丛生,他怅然离职,居于汉口鹦鹉洲。时身体衰弱,足渐痿,耳渐聋,老态龙钟,哀叹创业之艰难,抑郁不已,曾自题画像云: 面团团无福作富翁于家乡,身蹇蹇无命作贵人于朝堂, 辜负却男儿身手,菩萨心肠。爱国之余无嗜好,骂人 以外少文章。到而今,只剩得一头霜雪,满目豺狼。 唉!冷乾坤何处洒一腔热血?破河山何处容七尺昂藏! 他暮年仍奋笔著文,有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倭奴之野心》、《策倭巵言》,有痛斥军阀的《我之统一说》、《湖南省宪驳议》等书。 思痛一生,奔走革命,备尝艰苦,到了晚年,眼看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所得来的民国,仍为军阀和贪官污吏所把持,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精神上极端痛苦,决以一死唤起更多志士起来振兴中华。1924年农历端阳节在汉阳鹦鹉洲蹈江自尽。并书联自挽: 愧我无能力诛亡国妖 愤而自杀提民气 问天究何时悔绝人祸 死亦难忘求世心 蹈江时,他在身上悬一木牌,上书“益阳夏思痛”,“死后不可收尸,水葬、土葬、火葬一也”。他被江水冲下百里,为一渔民所救,苏醒后拒绝饮食,只求速死,三日毙命,终年70。 思痛为人质朴,待人诚挚,生活严肃,不事声色,早年妻死子亡,茕茕独身。孙中山见他功高无禄,老境凄颓,拟每月赠四百金,他坚持不受。死后,孙中山手书“革命模范”,以资旌表。 遗著有《逢心集》、《羊城杂志》、《张献忠传》等20余种,均为清末民国初年刊行,又写有30年日记,从甲午至甲子岁,无一日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