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鲁新民,1952年生人,我市资阳区七公庙原住民,退休前系株洲市公安局一级警督,退休后回到老家,自谦为“拓碑与地方民俗文化研究者”,在寻碑拓片、考古探奇之余,还凭儿时记忆,得《往事麻石街》系列数十万字。现经作者同意,“文化益阳”从本周起将分篇刊载之。 引言:情钟麻石街 十六岁那年,当我匆匆外出谋生,离开生于斯养于斯的小城时,才明白故乡的麻石街竟是乡愁的标志。那里蕴藏着我太多太多的童年记忆和陈谷子烂芝麻的故事。 小城益阳,历史悠久。自公元前221年秦置县起,便是县治所在地,一晃便二千一百七十多年。1950年3月城关建市后,弹指一挥,竟又年逾花甲。 故乡的麻石街,虽缘于江南多雨,行脚方便,但却是那样别出一格,韵味悠长。年少时,我曾问老师:咱益阳有什么特点?老师说:有十五里麻石街呀。当时,我真有点不以为然。心想,有街就应有麻石铺路,这叫特点吗?后来,在外混荡了几十年,方知老师的话一点不假。 我见过湘西凤凰古城的青石板街,它不是麻石。也见过沿江沿河的许多小镇,有的虽是麻石铺路,却逼窄狭小,只容得独轮车通过。长沙的太平街也是麻石街,其格局与故乡的麻石街大同小异吧,却一根烟都没吸完,就淹没在了都市的棋盘中。难怪过去多种版本的地理图书说到益阳,均少不了一句“有十五里麻石长街”,真是好一个“长”字了得! 爱好探幽访古的家乡人都知道,益阳古城由龙兴镇与麟兴镇合并而成,历史上断断续续时宽时窄的麻石街,在1943年前后改造成了现代的麻石街。解放后,麻石街经历无数次政治风雨的洗礼后寿终正寝,于1969年全部改造成了水泥路,我的忆旧也嘎然而止。 麻石街上的大喜大悲,及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和英雄豪杰,自有官方文化人高瞻远瞩的关注。如三国时流传于益阳的典故——孔明借箸,关侯跃马,鲁公督战,兴霸驰车;太平军攻占益阳后改麻石街为“得胜县”;长衫雨伞的毛泽东步行考察时,在这条街上留下的脚印;还有中日“常德会战”时麻石街上飘过的硝烟与惶恐……这些自有人传,有人注,无须我等着墨。 而芸芸众生的小人物,他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关注者甚少。其实历史除了大人物,绝大部分都是由小人物和他们的日常生活组成的。他们构成了社会生活中更多、更普遍的真实场景,他们充塞于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月月年年。为此,我谨以1949年至1969年为线,记载那些发生在麻石街上的草民故事,想从记忆的沉淀中麻起胆子,升华出一份新的思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