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在线

搜索
益阳在线 首页 文化益阳 社科纵横 优秀作品 查看内容

根植乡村沃土的文化自觉

2012-10-11 15:48| 发布者: 黄萍| 查看: 5633| 原作者:  益阳市委宣传部调研组|来自: 益阳在线

摘要:   ——南县农村文化建设精彩开局   益阳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近年来,南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南县实际,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南县模式”,推动农村文化 ...

  ——南县农村文化建设精彩开局

  益阳市委宣传部调研组

  近年来,南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南县实际,大力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的“南县模式”,推动农村文化蓬勃发展,全县文化建设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一、精心谋划,把农村文化建设摆上突出位置

  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作为洞庭湖畔的农业大县,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湘北明珠、生态南县”的重要举措。只有精心培植乡村文化沃土,才能孕育吐露泥土芬芳的文化奇葩。

  1.抓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强县作为构建和谐南县的重要内容,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同期部署、调整经济结构与壮大文化产业同步规划、经济指标与文化建设同步考核。认真落实《南县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立高规格的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书记统揽,县长挂帅,分管领导协调,职能部门主抓,县、乡、村三级共建,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对村级文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工程,均成立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真正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协调、部门通力协作、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体制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

  2.明思路。去年以来,县委书记、县长10多次深入文化单位,研判文化建设的形势。县委常委会、县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6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文化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对文化工作进行调度部署,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在发展思路上,把农村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花鼓的传承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发展目标上,提出“春看菜花、夏看荷花、冬看芦花、一年四季玩‘地花(鼓)’”的愿景;在发展布局上,提出打造“一心(以县城为旅游集散中心)、二带(打造好南茅运河乡韵休闲旅游带和三仙湖平原水库生态休闲带)、三区(发展好厂窖红色旅游区、光复湖湖乡风情区和天星洲生态景观区)”的思路;在发展重点上,突出村级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品牌建设,制定出台《关于推进村级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实施意见》,下发《关于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指导性文件,明确文化强县建设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3.给政策。过去五年,南县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累计达1061万元,年均递增20%。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304所,全县304个行政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2010年以来,投入专项配套资金1500多万元完成文化体制改革,投入200万元举办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投入1100万元改建厂窖惨案纪念馆,投入1.2亿元扩建德昌公园。出台了《关于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明确文化项目一次性投资500万元以上,给予税收适当返还优惠;获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一次性奖励10万元;被评为五星、四星、三星农家乐,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从今年起,县财政对“五个一”工程达标村给予每村3000元的奖励,乡镇财政配套给予每村1000—3000元补助。

  二、准确切入,找准农村文化建设的科学路径

  县委、县政府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改革先行,着眼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踏踏实实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找准了农村文化建设突破口。

  1.活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010年,该县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县。面对没有现成经验的改革,县委县政府没有退缩,以等不起、慢不得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不摞担子、不甩包袱,按照“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繁荣事业、壮大产业”的思路,创造了“一局一台一队一站”的改革模式,成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进典型。在县文化旅游局、县广播电视局基础上,组建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合并原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成立新的县广播电视台;组建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整合乡镇原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等职能,建立乡镇文体卫站。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加大政府投入,每年给县文广旅新局增拨100万元,50万元用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50万元用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对5个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市场化转企改制,原赤沙电影院改造成演艺中心,经营状况明显改善,现在公司固定资产已超过2200万元,投资300多万元的赤沙电影城今年3月开业以来,营业收入达50多万元。整个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实现“零震荡”,初步形成了“统一、精简、高效”的“大文化”格局,为全县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2.惠民生,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今年该县着眼夯实农村文化发展基石,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提出以“四基”(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村级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要求全县每个行政村在三年内实现五个基本目标:建设一个村民文化广场,打造一个文化活动中心,培育一支文化活动队伍,聘请一名文化辅导员,开发一个特色文化项目。为将“五个一”工程落到实处,根据各村发展不平衡现状,分类指导,分三阶段推进:2012年每个乡镇全面完成10个试点村建设任务;2013年全县80%以上行政村达到“五个一”目标;2014年全面完成“五个一”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县委成立由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全县村级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村级文化建设综合考评体系》,将村级文化建设纳入各乡镇和县直单位党政领导年度考核。县委办、县政府办成立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开展督查。各乡镇均成立由书记牵头、宣传委员具体负责的专门班子,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试点村、办点领导、联村责任单位、目标任务、保障措施和工作进度。同时要求各县直单位为办点村(社区)提供专项资金5000元以上,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今年各乡镇10个试点村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

  3、创特色,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大力实施农村文化“一乡一特色”工程,积极扶持发展厂窖镇农民画、武圣宫镇舞龙赛龙舟、中鱼口乡农民诗社等乡镇特色文化,逐步使全县12个乡镇有了自己的特色文化项目,形成农村基层文化“百花齐放”局面。浪拔湖南红村村民自发组织建立民俗文化中心,从事民俗文艺训练和表演的不脱产群众八十多人,向单位、企业、个人提供适当收费的文化服务,今年仅春节期间就创收21万元。在镇文体卫站指导下,武圣宫镇东堤村选择以“龙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投入7万多元组建一支龙舟队,去年该队参加了河北省邯郸市举办的第二届“梨乡水城魏都杯”全国龙舟大赛,荣获第六名。目前,该县已有各种文艺队近400个,参与人数达11000余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艺队36个,参与人数达800余人;民间艺术团体13个,人数450余人。

  4、塑品牌,大力弘扬地花鼓文化。为实现“北有二人转,南有地花鼓”的目标,立足打造南县文化名片,县委、县政府把地花鼓发掘与保护利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县文广旅新局成立地花鼓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和南县地花鼓保护工作办公室,在12个乡镇文体卫站落实1名“非遗”保护专职人员。“十二五”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用于地花鼓保护传承。投入近百万元在县德昌公园新建地花鼓戏楼,整合现有民间演出团体组建南县地花鼓艺术团,成立了南县地花鼓艺术学校和地花鼓艺术研究会,将鲜活的地花鼓艺术雕塑、群众文艺表演观景台植入80里南茅运河生态走廊,在县城开办地花鼓茶社或俱乐部,组织30多人的专业队伍深入十二个乡镇200多个村,挖掘整理《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倒采茶》、《羊儿三字调》等70多首曲目,以及对子地花鼓、围龙地花鼓、竹马地花鼓、西边地花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地花鼓为依托构筑起一道县域文化长廊。2011年11月举办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来自湘鄂两省40支地花鼓代表队齐聚南县登台献艺,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湖南日报等主流媒体均进行浓墨重彩的报道,充分展现了地花鼓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时代魅力。目前,全县12个乡镇都已建起1-2支地花鼓艺术表演队,为传播地花鼓艺术、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发挥出十分积极作用。

  三、汇聚合力,构建农村文化发展长效机制

  文化只有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才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南县积极创造条件,整合资源,给人才以机会,给群众以舞台,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1.节会活文化。为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利用传统节假日主办各种文化活动,搞活基层文化。一年一度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龙灯花鼓闹元宵、元宵节灯谜和焰火晚会等系列活动在该县已实现常态化。“红土地恋歌”庆祝建党90周年晚会、“中央公园激情之夜”首届南县地花鼓艺术节开幕式、“将军吟”纪念红色先驱段德昌等专场文艺活动赢得各界一致好评。2012年组织的“双百”龙灯花鼓(即100条龙、100对地花鼓)闹元宵活动,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每年举办的地花鼓艺术节,与旅游美食节、房地产交易展示会、食品企业推介会等相结合,吸引了常德、岳阳等周边县市群众的热情参与。这些节庆活动为地花鼓、玩龙舞狮、彩蚌、采莲船、南洲围鼓等民间表演项目提供展示平台,也极好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2.人才创文化。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让人才的发展优先于文化的繁荣。在人才选拔、引进、使用上,不看学历看能力,不看资历看业绩。近年来,县文化系统有6人得到提拔重用,5人得到交流。对创作优秀作品、广受基层群众喜欢的6名基层文艺骨干,全部解决事业编制。该县还注重及时发现、挖掘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及热心农村文化事业的骨干,聘为村级文化辅导员,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壮大农村文化队伍。坚持“走下去”(巡回指导)与“请上来”(集中培训)相结合,加强村级文化辅导员的培训指导,积极培养农村文化骨干。村级辅导员又当好二传手,把村里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开展培训。今年该县先后聘请了湖南省文联副主席许红英,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戏剧理论家邹世毅等文化专家,担任县艺术研究会顾问及理事,指导和培养文化人才。同时,加强南县地花鼓艺术学校等特色文化教育机构建设,鼓励发展民间文艺舞蹈学校和艺术团体。近两年,该县共培养各类文化人才5000人,其中仅地花鼓艺术人才就达800余人,改变了过来地花鼓表演艺术濒临失传的状况。

  3.合力兴文化。文化建设是全社会的大事,不能光靠政府投入。该县采取“政府投一点、向上争一点、群众自愿交一点、部门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五点子”办法,汇聚文化建设的合力。除县、乡财政的奖励补助外,积极发动组织、文化、民政、发改、教育等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投入村级文化建设。近年来,县体育局争取省农民体育健身项目和福彩公益基金项目资金60多万元,支持首批30个村文化广场建设;组织部门负责建设的村级办公场所、配置的远教设备,文化部门实施的文化共享工程等都得到了充分利用。该县还通过经促会与在外创业企业家老乡联系,争取他们对家乡文化建设的关注支持。今年武圣宫镇东堤村文化活动中心获得外来投资100多万元,龙灯花鼓队获投资6万元。目前仅通过这一途径募集民间资金6000多万元,全部投入农村文化建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益阳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