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17时左右,坐落在资江南岸、安化境内黄沙坪古茶市的中国黑茶博物馆,当天的参观者就超过2000人次。自10月下旬第三届中国湖南·安化黑茶文化节成功举办以来,这个以“中国”二字打头的博物馆一夜而红,短短2个月内接待游客15万人次以上。正是通过文化的“加持”,安化黑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焕发了全新活力。 “十二五”期间,益阳文化产业突出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和文体惠民,写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这一时期,“益阳文博现象”“益阳花鼓戏现象”喷涌而出,享誉全省和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层进层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天地更加广阔。 挖掘整理 丰富地方人文遗存 纵是放眼全国,“十二五”益阳文物工作也可以用成绩斐然来形容。2013年发掘的兔子山古益阳县衙署遗址,出土的1.3万余枚简牍和大量珍贵文物,震惊全国考古学界。这些文物填补了湖南该历史时段史料的不足。2014年,兔子山遗址发掘成功跻身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十二五”期间,我市以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为抓手,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有“江南最美小巷”之称的资阳区明清古巷发生垮塌后,我市紧急投入300万元开展保护性抢修。同时,着眼长远,调研考察重大文化遗存,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了羊舞岭古窑址、兔子山古遗址保护规划。至目前,我市已明确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文物保护点1018个、可移动文物涉及单位3336个、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65件,藏量列全省前列。明清古巷东门口、石码头两处已推荐申报国家级历史街区。 我市还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力度。2011年,见证黑茶输往西北边疆的安化茶马古道,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2015年,市政府公布了第五批1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全市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5个,其中安化千两茶工艺、益阳茯砖茶手筑工艺、益阳小郁竹艺和南县地花鼓被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创新融合 赋予文化以新生命 2013年开始,市博物馆尝试采用文化与科技融合,撷取益阳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与风土人情的精华,通过3维、2.5维和2维等技术手段编辑合成音像资料,全方位、大跨度展示历史益阳、时代益阳之具象。这是历时三年研发成功的“地域特色文化遗产数字展示系统”,成为全国地市级文化单位中唯一列入国家首批文化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五年来,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创了全新的局面。以场景、实物和文字图像的时空转换,反映上古以来益阳历史人文变迁的“益阳印象·历史文物陈列”,代表湖南参加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评选,“益阳印象·数字博物馆”成为“没有围墙、永不落幕”的新型博物馆。目前,在全市5家国有陈列展示馆外,市政府出台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办法,引导社会力量兴建了安化黑茶博物馆等20家民办陈列展示馆,构建了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博体系。我市博物馆工作迈入全省先进方阵,被业内誉为湖南文博的“益阳现象”。 与时俱进 传统艺术焕发异彩 益阳是花鼓戏窝子,花鼓戏是益阳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十二五”期间,我市花鼓戏艺人和文化工作者创新求变,从内容和形式上对传统花鼓戏进行改造,吸收现代艺术元素,反映时代进步风貌,继续传统艺术精髓的同时,实现了创新发展。 2012年9月29日,我市创排的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获得第四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 2013年11月10日,首届中国(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在益阳开幕,我市推出的首部全景式戏剧歌舞史诗《花鼓春秋》,让观众感受了现代流行花鼓的艺术魅力。 2015年11月7日,我市创作的大型现代花鼓戏《益阳萧山令》在长沙实验剧场上演。地道的益阳花鼓、浓厚的本土生活气息以及萧山令感人的英雄事迹,让观众深受启迪…… 5年间,一台台具有鲜活时代气息的花鼓戏在省内外舞台轮番上演,展现着持续发展的力量。 5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花鼓戏振兴工程,通过搭建花鼓大戏台、开办小演员培训班、政府购买演出、创刊《中国花鼓戏》、连续举办花鼓戏汇演和花鼓艺术节等一系列措施,一度低迷的益阳花鼓艺术重焕生机。 5年来,我市连续推出“花鼓大戏台,一年三百场”演艺惠民活动,覆盖了全市社区和乡镇,参演人员超万人次,受惠群众超百万人次。以花鼓戏演艺活动为龙头,我市接连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等众多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并带动了南县全国剪纸比赛等县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形成了独具益阳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夯实基础 文化惠民人人受益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空前加强、文化惠民事业空前发展时期。 至“十二五”末,全市共建成文化馆8家、图书馆7家、影剧院10家、博物馆18家、图书漂流点26个、乡镇文化站88个、演艺团体20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577个、农家书屋1783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6个、村级基层网点1664个、周末广场电影院30个累计放映数万场次。通过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社区和行政村基本具备了提供公益培训、数字化文化服务、图书借阅、文体活动等服务,完善了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丰富了服务方式和内容,提升了服务条件和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