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间,许多高校专业开设花样不断,马科专业、彩票硕士、作家班都成为了新专业。如今在一些高校里,有一群学生整天学习马术、研究彩票、创作小说,引起网友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不少。笔者认为,高校专业开设不能完全市场化,还要满足社会需求。 市场不是完美的,有自身的许多缺陷。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培育成熟,市场虽然能够反映当前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有些专业可能现在非常热门,假如以此为据而扩大招生,谁能够保证四年以后这些专业还是热门呢?假如到那时成了冷门怎么办?事实上,这些年不就已经发生了一些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情况吗?就业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学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必然会妨碍人们对于人才需求的科学判断。 市场化调节之所以不符合人才学科的设置,是由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迅速变动的,如果盲目地按照市场化原则来对专业设置过度干预,可能会因造成供需矛盾的失衡。事实上,近年来不少因过度强调市场配置、调节专业所导致的“热门专业变冷门”的事例再次证明,仅仅依靠对市场的预警不可能完全能够预测未来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状况。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1届全国608.2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有70万人“学非所用”,而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这9个曾经的热门专业则因失业量较大,持续走低,薪资较低,被列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012年7月16日《工人日报》) 市场化不能成为高校专业开设的唯一尺度,因为市场也存在“失灵”的问题。虽然大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得到明显反映,但是仍然有一些专业,如纯粹的数学理论等基础科研学科,哲学、训诂等人文研究领域的冷僻学科等等,很难在就业市场的需求曲线上得到反映,甚至根本没有反映。假如我们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线,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被取消的命运,这样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在人才培养方面,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不是一个概念。一些研究型高校,对于一些目前看不到市场需求的专业,只要有潜在的社会价值,就要办下去,要为社会储备人才,为未来储备人才。 蔡元培曾说,大学不能是职业资格养成所。因此,政府在放开对高校自主设置专业权限的同时,也应该适当对专业设置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以弥补因过分依赖市场所可能产生的供需失衡。
|
1、凡本网注明“来源:益阳在线”或在视频窗口中有“益阳在线LOGO”标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益阳新媒体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益阳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0737-4223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