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迹塘“故事”是一种舞台人物造型的高台艺术,一般由小男孩、小女孩扮演。 相传1853年洪秀全率领包括一部分桃江马迹塘籍将士在内的太平军大败清军。在欢庆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台“高台”,以迎“天王”。从此“高台”造型艺术就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太平军中的马迹塘将士将“高台”艺术带归故里,从此在马迹塘生根发芽,并渐渐流传下来。后来,马迹塘民间把这种高台艺术演变成了在大街上穿行而过的表演形式,故更名为“故事”。 “故事”其所以巧,奥妙全在一条经过精心锻制的钢筋上(即苔心)。“故事”其所以奇,主要是在“出手”上。制作“出手”的艺人要有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精湛的技艺,才能使其达到美学、力学、逻辑学的协调统一。如《刘海砍樵》中,刘海手握扦担出手,胡秀英就站在扦担尖上。《打铜锣》中,蔡九哥左手抓着一双活鸭子出手,林十娘就站在活鸭子背上。总之,不管采用何种道具出手,站在上面的演员要站得合情,立得合理,而且要立意新颖;表演险象丛生,令观者迷惑不解,回味无穷。 解放后“故事”这朵艺术奇葩,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扶植下,不断有所发展,群众中的奇工巧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这种表演艺术更加多姿多彩。 2006年6月,桃花江马迹塘“故事”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