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因区内有闻名的“赫山庙”而得名,成立于1994年4月7日。 益阳县(赫山区前身)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在此生活。新石器时代,先民在洞庭湖滨、资水沿岸依岗面水,聚群而居。青铜器时代,村落渐趋密集,先民用石、木器具农耕,农牧业开始发展。春秋战国期,益阳属楚,为楚国屯兵储粮据点。 秦统一六国后,置益阳县。因地处益水(今资水)之北而得名。建县初,行政区域面积约2.18万平方公里。县治设于资水北岸白马山。 西汉初年,农业生产逐渐开发,贯通东西的古驿道开始形成。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大中大夫陆贾从京都长安出使南越,途经益阳,住资水南岸铁铺岭南山(为纪念陆贾,此山后名陆贾山)。“文景之治”出现繁荣景象。 三国时期,益阳为兵家所必争,先后为蜀、吴属地,今有诸葛井、鲁肃堤、马良湖、甘宁垒等遗址。孙权欲取荆州,派鲁肃领兵拒关羽于益阳,两军对峙资水,关羽单刀赴会于大渡口。 西晋、南北朝时期,巴蜀流民徙入荆湘,县境人口日增。东晋宁康元年(373),佛教传入,南派领袖惠远禅师分别在青秀山、会龙山修建清修寺和宝泉寺(明代更名栖霞寺)。道教始传,道徒驻浮邱山修道。 唐朝推行均田令,县境经济逐渐恢复。“贞观之治”时,经济繁荣,稻谷、麻、茶叶及竹木生产闻名海内。佛教盛行,朝廷派大将尉迟敬德来县修建龙牙寺和龙安寺,寺庙发展到24处,有佛教徒1600余人,清修寺、白鹿寺、广法寺、西峰寺为益阳“四大丛林”。荆南节度使裴休(后为宰相)曾讲学于白鹿寺。邑人 赫山区高僧齐己,为晚唐著名诗人,有822首诗作传世。 宋代,今羊舞岭、珠波塘、石笋一带瓷窑业兴起,县治成为湘西北竹木及副产品的主要集散地。文化繁荣,始建学宫于县治,创南轩讲塾于青秀山,理学大师朱熹、宰相李纲、名士苏轼等,或来讲塾讲学,广授生徒;或来清修寺、白鹿寺等地揽胜,吟诗作赋。南宋时,封建压迫加剧,洞庭湖区以钟相为首举行农民起义。建炎三年(1129),起义军攻克益阳县治,杀守令袁显。 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挽围河皮、油麻等12个小垸,湖区筑堤围垸自此开始。元贞元年(1295),益阳县民有万户,升格为州。元末,连年征战杀戮,水灾为患,州境人口剧减,土地荒芜。 明洪武十四年(1368),益阳降州为县。洪武至永乐年间,江西吉安、吉水等地来县移民落户的达271族,时称“洪武落业”。明代中叶,城镇分布和行政区划大体定型,全县分设23厢里。嘉靖三十年(1551),知县刘激创建龙洲书院于县治南岸龟台山,兴办兰溪等20多所社学,并拓县治故址修筑城墙,县城初具规模。万历十年(1582),兰溪、泉交河、沧水铺发展为农村工商集市。明代末期,县境连遭水、旱、疫灾,人口减少,社会衰退。 清代,全县行政区域面积约3180平方公里,仍设23厢里。“康乾盛世”,朝廷奖励农耕,耕地扩大到84万多亩。湖区始种双季稻,稻谷产量迅速增长。嘉庆年间,县境已为“生齿滋盛”、“地辟人稠”之区,稻谷、鱼、猪、竹木自给有余,正常年景外销稻谷10—20万石。嘉庆以后,清廷腐败,地主阶级趁机兼并土地,佃农受到极其苛重的剥削,阶级和民族矛盾激化。 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流入,社会衰退。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克县城,将益阳县改名“得胜县”。后“红巾军”、“红黑会”、“哥老会”,等相继起事,但均遭官府镇压。 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覆灭,县内拥戴共和,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民国元年(1912),国民党益阳分支部成立,次年,被湖南督军汤芗铭下令解散。之后军阀混战,县境成为拉据地带,政局不稳,经济衰退。 1924年6月,夏曦、欧阳笛渔、欧阳泽等地下党员在兰溪金家堤建立湖南省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1926年10月,中共益阳地方执行委员会成立。 民国中期,先后修建长(沙)常(德)公路益阳段和益(阳)沅(江)简易公路。民国19年,湖南省政府列益阳为一等县。 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146师进驻县城,益阳和平解放,8月18日,中共益阳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全县撤销乡、保行政建制,设12个区,315个乡,成立区、乡人民政府。 1958年,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全县建立13个人民公社。 1968年3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79年,设立县人大和县政协,撤销各级革命委员会和人民公社,设县、乡(镇)人民政府。 1994年,随着益阳地区改建为益阳市,文明古老的益阳县改设为益阳市赫山区。1994年4月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4]17号):(1)销益阳地区、益阳市和益阳县,设立益阳市(地级)。(2)益阳市新设资阳区和赫山区。资阳区辖原益阳市的汽车路、大码头、城内、大水坪4个街道办事处和新桥河、迎丰桥两个镇及长春、香铺仑、李昌港、过鹿坪、杨林坳5个乡,原益阳县的沙头镇、茈湖口镇、张家塞乡,区人民政府驻原益阳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大码头街道办事处。赫山区辖原益阳市的黄泥湖、金花湖两个乡和桃花仑、会龙山两个街道办事处,原益阳县的赫山、衡龙桥、沧水铺、欧江岔、泉交河、兰溪、八字哨、泥江口、新市渡、谢林港10个镇和提卡子、岳家桥、大泉、樊家庙、白石塘、槐奇岭、珠波塘、上湖、牌口、张家塘、羊舞岭、羊角、石笋、笔架山、泞湖、烂泥湖、千家洲、天成垸、邓石桥19个乡,区人民政府驻原益阳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赫山镇。 2000年,赫山区辖5个街道、11个镇、8个乡。总人口831114人,各乡镇人口: 赫山街道 60148 桃花仑街道 50132 金银山街道 41652 会龙山街道 31316 朝阳街道 31042 兰溪镇 33309 八字哨镇 28319 龙光桥镇 63900 泉交河镇 44518 欧江岔 镇 37724 沧水铺镇 46009 衡龙桥镇 44480 岳家桥镇 47318 泥江口镇 31053 谢林港镇 32022 新市渡镇 21356 千家洲乡 27361 羊角乡 19934 牌口乡 23002 笔架山乡 27427 白石塘乡 23908 樊家庙乡 24696 石笋乡 21293 黄泥湖乡 1919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4年,赫山区辖5个街道、11个镇、9个乡。 2005年,赫山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将羊角乡、千家洲乡和兰溪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兰溪镇,镇人民政府驻河边路(原兰溪镇人民政府驻地)(另一说法:镇人民政府驻尹家坝);将石笋乡和龙光桥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龙光桥镇,镇人民政府驻龙光桥(原龙光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将白石塘乡和衡龙桥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衡龙桥镇,并将岳家桥镇的青竹塘村划归新的衡龙桥镇管辖,镇人民政府驻衡龙桥(原衡龙桥镇人民政府驻地);将樊家庙乡和泥江口镇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泥江口镇,镇人民政府驻泥江口(原泥江口镇人民政府驻地);将凤凰湖乡和笔架山乡成建制合并,设立新的笔架山乡,乡人民政府驻张家塘;将黄泥湖乡与会龙桥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新的会龙山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会龙山(原会龙山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地)。目前,全区共辖12个乡镇、4个街道和一个工业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