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山区,原名益阳县,1994年改县为区,位于湘中偏北,地理坐标为:北纬28°16′至28°53′,东经112°11′至112°43′。地处洞庭湖畔,东邻湘阴、望城,南界宁乡,西接桃江,北临资水,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条件优越。区境西南为雪峰山余脉,最高点碧云峰海拔502米;中部地面起伏平缓,丘岗与平原相间;东北部为滨湖平原,平坦开阔,耕地连片,土壤肥沃,为全区主要农产品基地。区域总面积1285平方公里(不含高新区),辖 12个乡镇4个街道及1个工业园。264个行政自然村、4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2.4万,其中农业人口56.6万。 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旧石器时期,就有先民聚居于此;秦统一六国后在此筑城置县,成为中国郡县制开创期的县份之一;汉时古驿道形成,大夫陆贾出使南越途经境内;三国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渡口关羽单刀赴会流传千古;唐宋时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朱熹、李纲、苏轼、裴休等名士来此览胜吟诗、收徒讲学;元代有县民万户,升格为州;明朝时江西大量农民移居至此,兰溪、泉交河、沧水铺等农村工商集市形成,兰溪镇有“小南京”之称;清太平军攻克县城,改名“得胜县”;新时期,夏曦、欧阳笛渔、欧阳泽等地下员在金家堤村建立湖南省第一个中共农村支部。赫山人才辈出,学者才俊,灿若明星。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抗日名将肖山令、华侨教育家张国基、历史学家周谷城、国际义人何凤山、红军师长曾士峨、空中将军唐铎、革命活动家高文华、原中顾委委员曾三、文艺评论家周扬、人民作家周立波、革命作家叶紫等蜚声海内外。业示范县(区)”称号,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 区位优越,资源丰富。赫山是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益阳对接长沙和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桥头堡,是湘中北水陆通衢。长张高速、319国道和308省道穿境而过,石长铁路与洛湛铁路在境内交汇,银城大道成为“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的重要通道。正在建设的长益轻轨、石长复线、绕城高速等交通动脉,将进一步完善赫山的交通网络。区境水系发达,有长度5公里以上河流40条,多数自南或西南流向北及东北,分属于资水、湘水水系。全区水资源总量333.28亿立方米,水能总蕴藏量15346千瓦,可开发量5722千瓦。全区可利用水面93880亩,水产品年产量达16000余吨。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9%。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共有1530种,其中木本植物858种,竹类植物44种,藤本植物82种,草本植物546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29种)。全区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栎类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次生混交林,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叶林,以毛竹、水竹、黄杆竹、桂竹、苦竹为主的竹林,以水杉、枫杨为主的防护林,以油茶、果园为主的经济林,灌丛、草甸、沼泽,水生植被等十个类型。当中属竹林资源最丰富,总面积19万亩,立竹蓄积2580万根,资源蓄积量位居全省第五。区内主要矿产有十余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锰、砂金、钒、石煤、石灰岩等。赤铁矿地质远景储量922万吨,褐铁矿150万吨,锰矿13万吨,烟煤416.7万吨,柴煤235.8万吨,石煤远景储量9亿吨,铜800万吨,石灰岩2.5亿吨,金分布于谢林港、龙光桥、石笋、沧水铺、新市渡、樊家庙等地。赫山素有“鱼米之乡”、“竹乡”之称,松花皮蛋、西湖咸蛋、水竹凉席、小郁竹器等曾为朝廷贡品,闻名遐迩。年粮食播种面积100多万亩,年出栏生猪100万多头,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鱼、猪、茶、竹生产基地,是全国产粮大县,先后三次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四年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2010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之殊荣。 经济强劲,社会和谐。赫山已形成了电子、医药、机械、建材、大米、包装、食品、纺织、竹器、商贸等10大支柱产业。构建以龙岭工业园为核心,以沧水铺、衡龙桥、泉交河塑编包装工业小区,龙光桥、新市渡机械制造和兰溪粮食产业园为支撑的“一园带多区”工业布局。初步形成了以艾华电子为龙头的电子产业,以汉森制药为龙头的医药产业,以粒粒晶米业为龙头的食品产业,以华翔变压器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以裕敬鞋业为龙头的制鞋产业,以成美塑业为龙头的包装产业,以龙源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沧水铺镇和衡龙桥镇成为全国闻名的“包装袋之乡”、中南地区最大的包装袋集散地;兰溪米市是全国十大米市之一,年加工销售大米100万吨以上;电子产品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畅销美、日、韩、德以及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中国铝电容器之乡”。 商贸业以商业步行街为龙头,益阳茶业市场、十洲路汽车贸易市场、中奇家居市场、银城市场等专业市场相得益彰。2005年被评为全国八个“未来五至十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的城市”之一;2006年,被评为“浙商(省外)投资潜力城市”;2008年,被商务部确定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2009年成为全省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第一区、全省首批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区。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142.3亿元,财政收入7623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00.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4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798元。2011年1—6月,全区生产总值71.0亿元,增长13.8%;财政收入50054万元,增长36.93%;固定资产投资33.6亿元,增长3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34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136元,增长27.1%。 |